做公众号的都知道,冷启动难。但多数人不知道,90% 的冷启动失败,根源不是内容差、没流量,而是从一开始就踩了「定位模糊」的坑。你写的内容今天聊职场,明天讲育儿,粉丝点进来根本不知道你到底是干嘛的,自然留不住人。2025 年公众号生态早就变天了,用户注意力比金子还贵,没有清晰的定位,就像在迷宫里瞎转悠,再努力也是白费力气。
🎯 第一步:先拆「真需求」,别被伪需求带偏
很多人做定位,上来就想「我要做什么领域」,这其实搞反了。正确的姿势是先问:谁会看我的内容?他们晚上睡不着刷手机时,到底在焦虑什么?
去年帮一个做美食号的朋友复盘,他一开始定位「家常菜谱」,写了三个月,粉丝才几百。后来发现,关注他的人里,80% 是上班族,晚上 7-9 点阅读量最高。这些人不是不会做饭,是下班太累,想知道「15 分钟能做好的快手菜」「不用洗太多碗的简易料理」。他之前发的「两小时炖一锅老火汤」,看似是美食内容,却和用户的真实需求背道而驰。
怎么挖真需求?教你个笨办法:去同类账号的评论区蹲点。看用户在吵什么、问什么、骂什么。比如做教育号,发现很多家长在评论里问「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怎么办」,这就是真需求;要是只有零星几个问「该不该报奥数班」,可能只是伪需求。
还可以用「用户场景拆解法」。把目标用户的一天拆成碎片:早上通勤、午休吃饭、晚上睡前,每个场景下他们可能刷公众号的时间有多久?想解决什么问题?一个宝妈,早上送完孩子可能有半小时空闲,她更想看「快速打扫家务的技巧」;晚上孩子睡了,才有空深读「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你的内容如果能精准卡在这些场景里,定位就成功了一半。
🔍 第二步:锚定「差异化」,在红海市场找蓝海切口
现在公众号早就不是随便写点什么都能火的年代了。职场、育儿、美食这些赛道,头部账号已经把用户心智占满了。你说你要做「职场干货」,用户凭什么关注你而不是那些百万粉大号?
答案就在「差异化」。不是说要做一个完全没人做的领域,而是在细分领域里找到自己的独特标签。就像做健身号,大家都在讲「减脂方法」,你可以聚焦「办公室人群碎片化健身」,专门教大家在工位上就能做的拉伸、塑形动作。这个切口够小,但精准击中了特定人群的需求。
怎么找差异化?先列出来你擅长的 3 个领域,再结合目标用户的需求,找到交叉点。比如你擅长心理学,目标用户是职场人,那「职场心理学」就是个不错的方向。再进一步,聚焦「职场沟通心理学」,教大家怎么跟老板提涨薪、怎么应对同事甩锅,这样就更具体了。
还要注意,差异化不能是自嗨。有人说「我要做一个有温度的科技号」,这太空泛了。不如改成「用漫画讲透前沿科技」,用户一看就知道,你和其他冷冰冰的科技号不一样,能让他轻松看懂复杂的技术。
🧪 第三步:用「最小成本」验证定位,别上来就 all in
定位不是拍脑袋定的,得经过市场验证。很多人一上来就花大价钱做 LOGO、设计菜单栏、囤十几篇稿子,结果发出去没人看,前期投入全打水漂。
2025 年做定位,讲究「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先用最小成本测试你的定位行不行得通。比如,先写 3-5 篇符合定位的文章,用个人号转发到目标用户聚集的群里,看看打开率、完读率、转发率怎么样。如果打开率低于 3%,说明标题和封面没吸引力;完读率低于 20%,可能是内容不符合用户预期。
还可以做「AB 测试」。同一主题,写两个不同风格的版本,比如一个严肃干货,一个轻松段子,分别发给不同的小群,看哪个数据更好。有个做美妆号的博主,一开始想走「专业测评」路线,测试后发现,她写的「吐槽烂脸产品」系列反而更受欢迎,于是果断调整定位,三个月就涨粉过万。
验证定位时,别太在意粉丝数量,重点看「精准度」。哪怕只有 100 个粉丝,但这 100 个人每次都点开你的文章,会留言互动,甚至主动转发,也比 1000 个僵尸粉强。这些人就是你的「种子用户」,他们的反馈能帮你进一步优化定位。
定位清晰的公众号,冷启动时就像有了指南针。用户知道你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平台也会给你更精准的流量扶持。相反,那些今天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账号,就算偶尔出一篇爆款,也留不住粉丝,更别说持续增长了。
2025 年做公众号,拼的不是谁更勤奋,而是谁更懂用户,谁的定位更锋利。把定位这一步做扎实,冷启动才能少走弯路,甚至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记住,好的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而调整。但一开始的方向不能错,否则只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