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订阅时代的逻辑:谁关注,谁看见
公众号刚出来那阵子,规则其实特简单。你关注了某个号,它发文章,你就能在订阅列表里刷到。就像订报纸,你填了地址,报社就定期给你送上门。那时候做公众号的人都懂,涨粉是第一要务。粉丝数直接决定阅读量,1 万粉丝的号,发篇文章哪怕只有 10% 的打开率,也能有 1000 阅读。
那时候的内容逻辑也跟着这个规则走。标题不用太花哨,反正关注的人总会点开看看。内容更看重深度和垂直度,毕竟是给 “自己人” 看的。我记得 2015 年前后,很多垂直领域的小号活得特别好。一个专门讲咖啡冲泡的号,粉丝也就两三万,但每篇文章的点赞在看都不少,因为关注的都是真喜欢咖啡的人。
平台当时也鼓励这种模式。公众号后台的数据分析里,“粉丝增长” 和 “图文页阅读” 是核心指标。运营者每天盯的就是新增关注、取关数,还有图文的打开率。那时候没人会想到,几年后 “看一看” 会抢走订阅列表的风头。
不过这种模式也有问题。新人想出头太难了。一个刚起步的号,就算内容再好,没粉丝基础,阅读量就上不去。用户的视野也被自己的关注列表框住了,除了主动搜索,很难发现新的优质内容。
🔄 推荐机制的渗透:算法开始说了算
大概 2018 年前后,变化悄悄开始了。公众号推出 “看一看” 功能,里面有个 “精选” 栏目,会推一些你没关注的号的文章。刚开始大家没太当回事,觉得就是个补充功能。但慢慢发现,有些文章在订阅列表里阅读量一般,在 “看一看” 里却能跑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量。
这背后是算法在起作用。系统会根据你的阅读习惯、停留时间、点赞评论这些数据,给你贴标签。你经常看职场文,它就多推职场类的;你看完一篇文章会点在看,系统就觉得你可能喜欢类似的。算法不关心你关注了谁,只关心你看了什么。
我见过一个极端案例。有个美食号,粉丝才 5000 多,但有篇讲 “深夜食堂隐藏菜单” 的文章,在 “看一看” 里被推了 100 多万次。后来分析发现,那篇文章的标题里有 “隐藏菜单” 这个关键词,正好赶上那段时间很多人在搜类似内容。加上文章开头用了个很吸引人的小故事,停留时间长,算法就觉得这是篇好内容,给了更多推荐。
这时候很多运营者还没反应过来。还是老一套,埋头做内容,等着粉丝自己点开。结果就是,明明粉丝数涨了,阅读量却在掉。有人开始慌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其实不是内容变差了,是用户看内容的地方变了。
📊 数据说话:两种模式的真实差距
我翻了去年做的一份行业报告,里面有组数据挺能说明问题。同样是 10 万粉丝的号,纯靠订阅列表的文章,平均阅读量大概在 8000 左右。但那些能被 “看一看” 推荐的文章,平均阅读能到 2 万。差了一倍还多。
更有意思的是打开路径。以前 90% 的阅读量来自订阅列表,现在很多号的后台数据里,“看一看” 和 “朋友圈” 带来的流量已经超过了 50%。有个情感类的大号,最近半年的数据显示,它的爆款文章里,70% 的阅读量来自推荐,只有 30% 来自订阅用户。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内容能不能火,不再只取决于你有多少粉丝,更取决于算法喜不喜欢你。算法喜欢什么?它喜欢那些能让人点进来,并且看完的内容。所以标题要能勾人点,开头要能让人留下来,内容长度也要控制好 —— 太长了没人看完,太短了又显得没内容。
有个做科技评测的朋友,他总结出个规律。标题里带 “对比”“揭秘”“真相” 这类词的,被推荐的概率更高。开头如果用 “我发现一个秘密”“昨天遇到个事” 这种口语化的表达,停留时间会比直接说 “今天我们来评测 XX 产品” 要长。这些都是被数据验证过的。
✍️ 创作者的应对:从 “讨好粉丝” 到 “讨好算法”
变化来了,大家总得适应。最明显的就是标题党变多了。不是说内容变差了,而是标题必须先抓住算法的注意力。以前写标题,考虑的是粉丝会不会点。现在得想,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看到这个标题会不会点。
内容结构也在变。以前可以慢悠悠地铺垫,现在不行。开头三句话必须有爆点,不然用户划一下就走了。有个做职场内容的号主告诉我,他现在写文章,第一句一定要戳中某个痛点。比如 “领导又在群里 @你加班?”“这个月工资又没按时发?” 这种话一出来,有类似经历的人就会停下来看。
还有个小技巧,很多人开始在文章里加 “互动钩子”。比如在文末问个问题,“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评论区聊聊”。不是为了真的要多少评论,是为了提高互动率。算法会觉得,能引发互动的内容,肯定是优质内容,会给更多推荐。
但也不是说老粉丝就不重要了。那些经常点开你文章、看完还点赞的老粉,他们的行为其实在帮你 “告诉” 算法:这是个好号,值得推荐。所以现在聪明的运营者,都会想办法激活老粉。比如在文末加一句 “觉得有用的话,帮忙点个在看”,看似简单,其实是在利用老粉的行为给算法 “投票”。
🤔 争议与担忧:推荐机制真的更好吗?
说起来,这种变革也不是所有人都叫好。有个写深度报道的朋友就吐槽,现在想安安静静写篇长文太难了。算法不喜欢长文,用户也没耐心看。结果就是,很多有价值但节奏慢的内容,越来越难出头。
还有人担心,推荐机制会让内容变得越来越 “同质化”。大家都去追热点,都用相似的标题和结构,最后读者看到的东西都差不多。确实有这个问题。打开 “看一看”,经常能看到好几个号写同一个事件,连标题都大同小异。
更严重的是 “信息茧房”。算法总给你推你喜欢看的,时间长了,你看到的世界就越来越窄。以前关注不同领域的号,还能拓宽视野。现在全靠推荐,很可能就困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了。
不过换个角度想,任何变革都有两面性。推荐机制确实让很多小而美的号有了出头的机会。有个专门写乡村生活的号,粉丝不到一万,但有篇讲 “农村宴席上的八大碗” 的文章,被推荐后阅读量破了百万。要是在纯订阅时代,这种号可能永远没机会被这么多人看到。
🔮 未来会怎样?订阅与推荐的平衡术
现在的趋势是,公众号好像在找一种平衡。既不想完全丢掉订阅模式的优势,又想用好推荐机制的潜力。最近后台更新的一些功能,能看出点端倪。比如 “星标” 功能被强化了,星标的号会在订阅列表里更靠前。这像是在给重视老粉的号主一点安慰。
但大方向应该不会变。推荐机制带来的流量太大了,平台不可能放弃。未来的运营者,可能需要掌握两种能力:既能写出让老粉觉得 “还是原来的味道” 的内容,又能产出符合推荐逻辑的爆款文。
有个做历史内容的大号,现在的做法就挺聪明。他们每周发三篇文章:两篇短平快的,标题和开头都符合推荐逻辑,争取能被 “看一看” 选中;一篇长文,放在周末发,写给那些真正喜欢深度内容的老粉看。既保证了流量,又留住了核心用户。
说到底,不管是订阅还是推荐,核心还是内容本身。算法再聪明,也替代不了优质内容的价值。只是现在,我们需要在做好内容的同时,多花点心思研究下 “游戏规则” 而已。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