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再凭空捏造用户画像了,那是在浪费时间
做公众号的人,十个里有九个都犯过同一个错 —— 坐在电脑前空想用户画像。
“我觉得我的读者应该是 25-30 岁的白领”“他们肯定喜欢轻松搞笑的内容”“大概在晚上 8 点有空看文章”……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
我见过太多团队,花一周时间开会脑暴,最后产出一份十几页的用户画像 PPT,里面写满了 “可能”“应该”“大概”。结果呢?推送的文章打开率始终上不去,留言区冷清得像没人来过。
真正的用户画像是长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就像种树,得先有种子,才能看着它发芽、长叶,最后知道它能长多高、开什么花。种子用户就是那颗种子,所有的用户特征、喜好、需求,都藏在他们的一举一动里。
🎯 种子用户才是你的 “原始数据”
什么是种子用户?不是关注人数最多的,也不是最活跃的,而是最早相信你、愿意为你发声、和你互动最频繁的那群人。
我 2018 年做职场类公众号时,前 300 个粉丝里,有 20 多个人几乎每条推送都会留言。当时团队想当然地认为,读者应该是刚入职场的应届生。直到有一天,一个叫 “老 K” 的粉丝在后台发了条长消息,说自己 40 岁了,看我们的文章是想了解年轻人的想法。
这才惊觉,之前的判断全错了。后来翻了所有留言记录,发现 30 岁以上的读者占比超过 60%,他们更关心 “如何管理下属”“中年职场危机”,而不是我们一直写的 “简历怎么写”。
种子用户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你内容的真实受众。他们的每一条留言、每一次转发、甚至是取消关注的行为,都是在告诉你:我是谁,我想要什么。
有人说,我的公众号刚起步,只有几十个粉丝,算种子用户吗?当然算。哪怕只有 10 个人,只要他们是真心喜欢你的内容,就比空想出来的 1000 个 “潜在用户” 有价值。
📊 从种子用户身上挖信息,得用笨办法
别指望用什么高大上的工具,分析种子用户最好的方式,就是手动翻记录。
打开你的公众号后台,把所有留言、私信、甚至是取消关注的原因,一条一条抄下来。然后分类:哪些是问问题的,哪些是提建议的,哪些是分享自己故事的。
我前同事做母婴号时,花了三天时间,把 200 多个种子用户的留言整理成表格。最后发现一个规律:所有妈妈用户都会提到 “晚上睡不好”,但只有二胎妈妈会特别说 “大宝总抢玩具”。这个发现让他们调整了内容方向,专门加了 “二胎家庭相处” 的板块,阅读量直接涨了 40%。
关注种子用户的行为比听他们说什么更重要。有人说喜欢干货,但每次点开的都是情感类文章;有人说住在一线城市,但转发的都是关于三四线城市的内容。这些矛盾的行为里,藏着最真实的需求。
还有个小技巧,去看种子用户的朋友圈。当然不是要窥探隐私,而是观察他们分享的内容、点赞的话题、甚至是发朋友圈的时间。这些信息,比任何问卷调查都来得真实。
🔍 三个维度,把种子用户 “拆解开”
分析种子用户,不能只看表面特征,得往深了挖。
第一个维度是基础属性。年龄、性别、地域这些基本信息,公众号后台的用户分析里能看到。但别停在这,再细想一层:30 岁的宝妈和 30 岁的职场女性,需求天差地别;同样在上海,住在内环和外环的读者,关注的话题也可能不一样。
第二个维度是行为习惯。他们通常什么时候看你的文章?是在地铁上匆匆扫一眼,还是晚上躺在床上仔细读?喜欢点赞还是转发?留言时用的是表情包还是长文字?这些细节能帮你调整推送时间和内容形式。
我之前做过一个读书号,发现种子用户里有 70% 都是在早上 7 点左右打开文章。后来就把推送时间从晚上改到早上,打开率立刻提升了 15%。原来他们都是通勤族,习惯在地铁上看文章。
第三个维度是需求痛点。这是最核心的部分。把种子用户提到的问题列出来,看看哪些是重复出现的。比如做美食号的,种子用户反复问 “有没有 10 分钟就能做好的菜”,那 “快手菜谱” 就该是你内容的重点。
这三个维度拼在一起,才是一个活生生的用户画像。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 避开这三个常见的坑
第一个坑,把自己当成用户。很多人做内容,总觉得 “我喜欢的,读者肯定也喜欢”。但别忘了,你是内容的生产者,不是消费者。我认识一个做健身号的博主,自己是健身达人,总写一些专业术语,结果种子用户全是健身小白,文章根本没人看。
第二个坑,盲目参考同行的用户画像。同行的画像可以看,但不能抄。每个公众号都有自己的调性,哪怕内容领域一样,吸引来的种子用户也可能完全不同。职场号 “LinkedIn” 的用户和 “插座学院” 的用户,关注的侧重点能一样吗?
第三个坑,觉得用户画像一成不变。种子用户会成长,也会离开。一年前他们关心的问题,现在可能已经不 care 了。所以,每隔三个月,就得重新分析一遍种子用户,看看有没有新的变化。
我之前负责的一个教育号,早期种子用户都是小学生家长。两年后,很多孩子升了初中,我们的内容也跟着调整,从 “如何培养学习习惯” 变成 “初中生的叛逆期怎么应对”。如果还停留在原来的画像上,公众号早就做不下去了。
💡 从种子用户到用户画像,只差这一步
当你收集了足够多的种子用户信息,接下来要做的,是找共同点。
把所有信息摊开,看看哪些特征是大部分种子用户都有的。比如 80% 的人都是女性,70% 的人都在晚上 9 点后阅读,60% 的人最关心 “亲子关系”。这些高频出现的特征,就是你用户画像的核心。
但也别忽略那些 “少数派”。有时候,10% 的种子用户提到的需求,可能就是你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我朋友做的旅行号,大部分种子用户都喜欢国内游,但有一小部分总问小众国家的攻略。他们专门开了个 “小众目的地” 栏目,反而吸引了一批忠实粉丝。
最后一步,给你的用户画像起个名字。不是编号,而是像 “职场妈妈李静”“退休教师王阿姨” 这样具体的名字。当你写文章时,想着是写给这个人看的,内容就不会跑偏。
记住,用户画像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它会随着种子用户的变化而生长,就像一棵树,需要你不断修剪、施肥,才能长得更茂盛。
别再空想了,现在就打开你的公众号后台,看看那些最早关注你的人。他们,才是你最该认真对待的老师。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