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的都知道,种子用户是产品冷启动的核心。但总有人把朋友圈当成唯一战场,结果要么是亲戚朋友碍于面子下载不用,要么就是用户画像和产品定位完全不匹配。其实除了朋友圈,这 5 个渠道找种子用户更精准,操作好了能直接帮你完成从 0 到 1 的突破。
🌐 专业论坛和垂直社群:精准用户扎堆的 “黄金矿场”
很多人忽略了专业论坛的价值,其实像豆瓣小组、知乎专栏、虎嗅网的行业社群,还有一些垂直领域的论坛(比如做教育产品的去家长帮,做美妆产品的去 OnlyLady),里面藏着大量目标用户。这些地方的用户有个特点,对行业有明确需求,且愿意主动表达观点。
怎么切入?先别急着发广告。注册账号后花一周时间潜水,看看大家平时讨论什么话题,关注哪些痛点,甚至能从用户的吐槽里找到产品迭代的灵感。比如你做职场类 APP,在豆瓣的 “上班这件事” 小组里,会发现很多人在讨论 “如何高效记会议纪要”“跨部门沟通技巧”,这些都是你的切入点。
找到共鸣点后,以分享者的身份发帖。比如用 “我做了个小工具,解决了自己记会议纪要的痛点,有没有人想试试?” 这种口吻,比硬广效果好 10 倍。记得要主动回应用户的评论,哪怕是批评也要认真对待,这些互动能帮你筛选出真正愿意参与产品改进的种子用户。
还有一些付费社群,比如知识星球里的行业社群,虽然需要花点钱进入,但里面的用户质量极高。群主通常不允许硬推产品,你可以先在群里提供价值,比如分享自己的行业观察,等混个脸熟后再私下私信,说明产品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率会大大提高。
🎪 线下行业活动:低成本高信任的获客场景
线上聊千遍,不如线下见一面。线下行业活动是获取种子用户的宝藏渠道,尤其是小型沙龙、 workshops(工作坊)这种形式,参与人数不多但目标集中。
怎么利用这些活动?如果预算有限,不用花钱赞助,直接买票参加就行。提前查好活动嘉宾和参会名单,找到和产品定位匹配的人群。活动中别只顾着交换名片,找机会和 3-5 个人深度交流,聊聊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顺势介绍自己的产品 “刚好能解决这个问题,要不要体验下?” 这种场景下建立的信任,比线上发 100 条私信都管用。
如果自己组织小型线下活动效果更好。租个能容纳 20 人的咖啡馆,主题就围绕产品要解决的痛点,比如 “3 小时搞定短视频剪辑”(针对视频工具产品),通过免费报名的方式筛选用户。到场的用户不仅是种子用户,还能现场收集他们的使用反馈,甚至可以直接观察他们操作产品时的行为,这些一手数据千金难买。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渠道是企业内训或行业展会的角落。比如做 To B 产品的,去参加行业展会时,在展位附近观察哪些人在认真看同类产品,主动上前递份小礼物(比如定制的笔记本),说明 “我们刚做了个新工具,想请专业人士提提意见”,愿意停下来交流的大概率是精准用户。
👥 用户口碑裂变:让早期用户成为 “自来水”
种子用户的核心价值不仅是使用产品,更在于他们能带来新的种子用户。但很多人把裂变做成了 “拉人头送福利”,结果吸引来的都是羊毛党,完全达不到种子用户的标准。
真正有效的口碑裂变,是让早期用户觉得 “分享这个产品有面子”。比如你做了个设计类工具,当用户用它做出优质作品时,鼓励他们在作品里加上 “用 XX 工具制作” 的标识,同时在产品里设置 “邀请好友一起协作” 的功能。当用户发现分享后能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或者获得同行的认可,自然会主动推荐。
还有个小技巧是建立 “种子用户成长体系”。把最早加入的 100 个用户拉进专属微信群,给他们设置 “产品体验官” 的头衔,定期分享产品的更新计划,甚至邀请他们参与线上评审会。这种 “被重视” 的感觉会激发他们的归属感,不仅自己会持续使用,还会主动拉身边有同样需求的朋友进来。
要注意的是,口碑裂变不能急功近利。不要一开始就要求用户拉多少人,而是先让他们感受到产品的价值。比如可以说 “如果你觉得这个功能有用,不妨推荐给同事试试,有任何问题我们都能快速响应”,用低压力的方式引导分享,效果反而更好。
📝 内容平台精准引流:用价值吸引主动用户
内容平台不是指发广告,而是通过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让目标用户主动来找你。比如知乎、小红书、B 站这些平台,用户搜索相关问题时,你的内容能解决他们的疑惑,自然会好奇 “能写出这种内容的人,做的产品会不会也很靠谱?”
具体怎么做?先确定 3-5 个和产品相关的核心关键词,比如做健身 APP 的,关键词可以是 “新手健身计划”“在家锻炼方法”。然后围绕这些关键词创作内容,知乎上写干货回答,小红书上做步骤拆解,B 站上拍实操视频。内容里不要直接提产品,而是在文末加一句 “我整理了一份更详细的计划,需要的可以私信我,顺便说下我最近做了个工具,或许能帮你更好地执行计划”。
这种方式带来的用户,都是带着明确需求来的,转化率比盲目发广告高得多。而且内容会长期存在,只要排名不下降,就能持续带来新用户。记得要定期回复评论和私信,哪怕是几个月前的内容,有人留言也要及时回应,这些细节能体现你的专业度。
还有些垂直内容平台,比如做职场工具的可以去 36 氪的 Next 平台,做教育产品的可以去芥末堆,这些平台本身就有扶持新产品的板块,提交产品信息后如果被收录,能获得一波精准曝光。
🤝 企业合作与资源置换:低成本触达垂直用户
和相关企业做资源置换,是获取种子用户的快速方式。这里的 “相关” 指的是用户群体重叠但不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比如做母婴类 APP 的,可以和本地的母婴店合作;做职场课程的,可以和招聘网站合作。
合作形式不用太复杂,初期可以从简单的互推开始。比如你有 100 个种子用户,合作方有 500 个用户,你们可以互相在自己的用户群里推荐对方的产品,说明 “这家的产品能解决 XX 问题,我们觉得不错,推荐给大家试试”。这种基于信任的推荐,用户接受度很高。
如果对方是线下机构,比如咖啡馆、健身房,可以搞 “体验活动”。把产品的体验码做成小卡片,放在对方的门店里,用户消费后可以免费领取。比如做读书 APP 的,和独立书店合作,用户买书时送 30 天会员体验,既能触达爱读书的用户,又不会让对方觉得是硬广。
还有一种是异业合作开发联名功能。比如做记账 APP 的,和奶茶店合作推出 “奶茶消费记账专区”,用户在奶茶店消费后扫码就能自动记账,这种功能上的联动不仅能带来新用户,还能提升产品的使用场景。
找种子用户的核心不是 “多”,而是 “准”。朋友圈能带来第一批用户,但想让产品真正跑起来,必须突破熟人圈子,去精准用户聚集的地方 “捞鱼”。上面这 5 个渠道,操作时记住一个原则:先提供价值,再谈需求。种子用户要的不是福利,而是 “这个产品懂我,能解决我的问题”。把这个逻辑理顺了,冷启动阶段的用户难题自然就迎刃而解。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