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给 B 端业务公众号找到第一批种子用户,其实没那么复杂,但得抓住 B 端用户的特性 —— 他们更看重专业价值、行业解决方案,还有信任基础。不像 C 端用户那样容易被小福利撬动,B 端的种子用户需要精准触达,还要让他们觉得 “这个号对我有用”。下面这些方法,都是经过验证的实操思路,照着做,大概率能摸到第一批核心用户。
🤝 从 “强关系” 圈层挖起,信任是 B 端的敲门砖
身边的强关系永远是第一批种子用户的起点,尤其是 B 端业务。因为 B 端决策链条长,信任成本极高,而强关系能直接降低这个成本。
先从公司内部下手。所有员工必须关注公众号,这不是强制,而是让他们理解业务的窗口。可以让产品、销售、技术团队轮流写点干货 —— 比如产品经理讲讲 “这个功能为什么这么设计”,销售分享 “客户最常问的 3 个问题”,技术聊 “我们的系统为什么比同行稳定”。这些内容天然带着真实感,员工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行业群,说服力比官方话术强 10 倍。
再看合作伙伴。供应商、渠道商、之前合作过的客户,他们本身就和你的业务有交集。比如你是做企业 SaaS 系统的,给你提供服务器的厂商,他们的客户可能也需要你的系统;帮你做市场推广的 agency,手里有一堆企业客户资源。直接跟他们说:“我们开了个公众号,每周发行业报告 / 实操案例,你帮我推给有需要的客户,回头我也给你导流。” 互利的事,对方一般不会拒绝。
还有行业熟人。比如你参加过几次行业峰会认识的老板、总监,平时在微信群里聊过天的同行。不用不好意思,直接私信:“我们新做了个号,专注解决 XX 行业的 XX 问题,里面有篇关于 XX 的文章,你看看对团队有没有用,有用的话帮忙转发下?” 只要你的内容真的相关,他们大概率会给这个面子。
🏫 潜入垂直行业社群,精准度比数量更重要
B 端用户不会天天刷抖音,但一定会待在垂直社群里 —— 可能是微信群、QQ 群,也可能是脉脉圈子、知识星球。这些地方的用户,本身就有明确的行业标签,是种子用户的富矿。
但进群不能硬广。B 端社群最反感 “上来就发二维码”,管理员踢人比谁都快。正确的做法是 “先贡献价值”。比如你进了一个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群”,可以先潜水 3 天,看看大家每天讨论什么问题 —— 是 MES 系统选型难,还是数据安全没保障?然后针对性地写一篇短文,比如《3 个方法避开 MES 系统选型的坑》,发到群里说:“最近整理了点东西,可能对大家有用,完整版在我们公众号,需要的可以看看。” 只要内容能解决实际问题,自然有人主动关注。
还要注意社群的 “层级”。比如你做的是给企业 CEO 看的战略分析内容,就别去 “XX 行业执行层交流群” 浪费时间。找那些有老板、总监在的高端社群,哪怕群里只有 50 人,比 500 人的执行群价值高得多。怎么找?搜行业关键词 +“高管群”“创始人群”,或者问问身边的前辈有没有推荐,很多优质社群都是邀请制的。
另外,别只盯着免费社群。付费社群反而更精准,比如一些行业协会的会员群、年费几千的知识星球。里面的用户愿意为信息付费,说明有明确需求。进去后不用急着推广,先买群主的课程、参加他的直播,混个脸熟。等群主觉得你 “懂行”,主动问你:“你那边有什么好内容?我帮你推推。” 这时候再出手,效果事半功倍。
🎤 借力行业 KOL,用 “背书” 降低决策门槛
B 端用户迷信权威。一个行业大咖说 “这个号值得关注”,比你自己说 100 句都管用。找 KOL 不用非盯着头部,腰部 KOL 反而性价比更高。
怎么判断一个 KOL 是否合适?看他的粉丝画像。比如你是做餐饮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一个专门讲 “餐饮老板如何降本” 的博主,哪怕只有 1 万粉丝,也比一个有 10 万粉丝但内容泛泛的大 V 有用。看他的历史内容 —— 是不是经常推荐同类产品,推荐的风格是客观分析还是硬广?如果他总说 “这个东西我用过,确实好”,那合作价值就高。
合作方式不用太复杂。不一定非要给钱,资源置换更适合初创期。比如你帮 KOL 整理他的直播笔记,做成图文发在你的公众号,然后他在直播里提一句:“想回看今天的重点,可以关注 XX 公众号,他们整理得很全。” 或者你写一篇深度案例,采访 KOL 所在的企业,结尾说 “感谢 XX(KOL 名字)的分享,想了解更多他的观点,可以关注他的账号”,然后让他转发你的文章。这种互推方式,双方都有收获,抵触感也小。
还有个小技巧:找 “隐形 KOL”。就是那些在企业里职位不高,但在行业小圈子里特别有话语权的人 —— 比如某大厂的资深产品经理,经常在知乎回答行业问题;某上市公司的技术总监,是几个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他们可能没多少粉丝,但一句话能影响身边一堆企业的决策。想办法认识他们,送点小礼物(比如一本稀缺的行业报告),让他们成为你的 “自来水”。
📝 用 “钩子内容” 引流,让用户觉得 “不关注就亏了”
B 端用户关注公众号,核心是 “能得到什么”。要么是能直接用的工具,要么是能节省时间的信息,要么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必须设计一个 “钩子”,让他们觉得 “不关注就亏了”。
比如做一份行业数据报告。不用太复杂,整理一下最近的政策变化、头部企业的动向、用户最关心的几个指标(比如客单价、复购率、成本结构)。然后在各种渠道放出报告的精简版,说 “完整版有 10 个细分领域的数据 + 3 个案例分析,关注公众号,回复【报告】就能领”。企业老板、运营总监看到这种报告,基本都会动手。
或者做一个实用工具包。比如你是做电商 ERP 系统的,可以整理 “电商企业库存管理 Excel 模板”“订单处理流程图”“客服话术手册”,打包成压缩包。在知乎、豆瓣小组、行业论坛发帖子:“整理了一套电商运营必备工具,亲测能省 30% 的时间,关注公众号回复【工具】免费领。” 这些东西对中小电商老板来说,简直是刚需。
还要学会 “制造稀缺感”。比如每周三发一篇 “内部案例”,只对公众号粉丝开放,案例里详细说 “某客户用了我们的系统后,成本降了多少,怎么做到的”。在朋友圈预告:“明天上午 10 点,解锁 XX 行业的降本案例,仅限粉丝查看,没关注的赶紧了。” 这种 “过了这村没这店” 的感觉,能逼着用户动手关注。
🚀 线下场景转化,面对面建立的信任最牢固
B 端业务离不开线下沟通,展会、沙龙、客户拜访,这些场景其实是获取种子用户的黄金时机。很多人忽略了这点,总觉得线上引流更高效,但线下建立的信任,线上需要花几倍时间才能赶上。
参加行业展会时,别只想着发传单。做一个 “关注有礼” 的小活动 —— 比如关注公众号,就能领一个定制的笔记本(封面印上你的 slogan),或者一本装订好的《行业干货合集》。这些东西不贵,但比传单有留存价值。更重要的是,让员工在递东西的时候多说一句:“我们公众号每周发展会没讲透的细节,比如今天那个 XX 案例,里面有更详细的执行步骤。”
拜访客户的时候,顺手推一下公众号。比如你给客户演示完产品,说:“我们公众号里有个专栏,专门讲怎么用我们的系统做 XX 事,你让团队关注下,遇到问题翻历史文章就能解决,省得总麻烦你。” 客户觉得你在替他着想,一般会让助理关注。
自己办小型沙龙也很管用。找个咖啡馆,邀请 10-20 个目标客户,主题就叫 “XX 行业的 3 个增长误区”。分享完后,说:“今天聊的内容太散,我整理了一份思维导图,关注公众号回复【沙龙】就能领,另外下周会发一篇关于 XX 的深度分析,到时候 @大家。” 现场建立的连接,加上实用的内容,转化率能到 80% 以上。
🔄 用 “裂变” 放大效果,让种子用户带新用户
第一批种子用户进来后,不能让他们躺着。要设计一个简单的裂变机制,让他们主动拉新用户。B 端的裂变不用搞 “拉 3 个人送红包”,太 low,而且对企业用户没吸引力。
可以做 “专属资料包”。比如用户邀请 3 个同行业的人关注,就能领一份更高级的资料,比如《XX 行业 2025 年趋势预测》《上市公司的 XX 方案拆解》。这些资料有门槛,用户觉得 “有面子”,愿意去拉同事、朋友。
或者搞 “线上闭门会”。说 “只要你的邀请榜排名前 20,就能参加我们的 CEO 闭门分享会,现场解答问题”。对企业老板来说,这种小范围的交流机会比什么都值钱,他们会主动转发到自己的高管群、朋友圈求助力。
还要给种子用户 “特殊身份”。比如关注满 1 个月,且转发过 3 篇文章的用户,升级为 “会员”,可以提前看新文章、参与内容投票(比如 “下期想聊 XX 还是 YY”)、免费参加线上课程。让他们觉得 “自己不是普通粉丝,是核心用户”,归属感有了,推广的动力自然就来了。
其实找 B 端公众号的第一批种子用户,核心就四个字:精准、信任、有用。先从身边能触达的人入手,用有价值的内容留住他们,再通过他们的关系网慢慢扩散。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100 个真正有需求的种子用户,比 1000 个僵尸粉有用得多。前期慢一点没关系,只要这些用户觉得 “这个号对我有价值”,后面的增长会越来越顺。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