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看数为啥突然成了香饽饽?
现在公众号运营圈里有个新说法,“阅读量是面子,在看数是里子”。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2025 年微信公众号的算法又双叒叕升级了,最大的变化就是 “朋友推荐” 这个子频道的权重直线上升。啥意思呢?以前用户打开公众号,看到的大多是自己关注的账号更新,现在不一样了,微信会把你朋友点过 “在看” 的文章,像模像样地放在一个专门的频道里,甚至还会直接推送到你的订阅号信息流里。
打个比方,你刷公众号的时候,突然看到一篇文章下面显示 “3 个朋友读过”,是不是会忍不住点进去看看?这就是微信的新策略 —— 用社交关系链撬动内容传播。根据新榜的监测数据,2025 年上半年,通过 “朋友推荐” 带来的阅读量占比已经超过了 30%,有些爆款文章甚至能达到 60% 以上。这就意味着,你的文章能不能被更多人看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人愿意点 “在看”,让它出现在朋友的信息流里。
而且啊,微信这波调整可不是临时起意。从 2025 年微信公开课的信息来看,平台正在大力推动 “社交推荐” 机制,目的就是打破用户的 “信息茧房”。简单来说,就是你关注的账号可能天天给你推同类型的内容,但微信希望通过朋友的推荐,让你看到更多元化的信息。所以,那些在看数高的文章,就像被贴上了 “值得一看” 的标签,更容易突破圈层,获得公域流量的加持。
🚀 在看数低,问题出在哪?
有些运营小伙伴可能会问,我文章写得也不差,阅读量也还过得去,为啥在看数就是上不去呢?这里面可能藏着几个你没注意到的大坑。
第一个坑:内容和用户没啥关系。现在的读者可精着呢,要是你的文章只是自说自话,和他们的生活、工作没啥交集,人家看完也就划走了,根本不会想点 “在看”。就拿金融类公众号来说,你写一篇 “2025 年宏观经济趋势分析”,虽然专业,但读者看完可能觉得 “这和我有啥关系”?但如果你换成 “2025 年,你的房贷利率可能会降多少?”,一下子就把内容和用户的切身利益绑在一起了,在看数自然就上去了。
第二个坑:互动设计太生硬。很多公众号喜欢在文章末尾加一句 “点击在看,分享给更多人”,这话没错,但太普通了。你想想,用户每天看到多少这样的提示,早就麻木了。不如换个玩法,比如在文章里设置一些互动话题,像 “你觉得这个方法有用吗?在看告诉我”,或者搞个小测试,让用户通过点 “在看” 来查看答案。之前有个教育类公众号,在文章里放了一个 “孩子学习习惯测评”,用户必须点 “在看” 才能解锁测评结果,结果那篇文章的在看数比平时高出了 3 倍。
第三个坑:数据意识太薄弱。很多运营者只盯着阅读量,却很少分析在看数的来源和分布。其实,微信后台的 “图文分析” 里有个 “在看数分布” 功能,能告诉你有多少在看是来自粉丝,有多少是来自朋友圈分享。如果你的在看数大部分来自粉丝,那说明你的内容还没真正破圈;如果来自朋友圈的占比很高,那就要想想怎么进一步放大这部分流量。
🛠️ 提升在看数的 3 个硬核方法
说了这么多问题,关键还是得有解决办法。下面这三个方法,都是经过实战检验的,拿回去就能用。
🔥 用 “社交货币” 思维设计内容
啥是社交货币?就是用户看完你的文章,觉得 “这内容发出去有面子”,或者能引起朋友的共鸣。比如,你写一篇 “2025 年必去的 10 个小众旅行地”,用户看完可能会想,“我发这个到朋友圈,显得我很会玩”,自然就愿意点在看分享。再比如,你写一篇 “职场人必看!2025 年最赚钱的 5 个副业”,用户觉得这对朋友有用,也会主动分享。
具体怎么操作呢?可以从这三个方向入手:
- 制造身份认同:比如 “90 后宝妈的自我救赎:我是如何边带娃边月入 3 万的”,让目标用户觉得 “这说的就是我”。
- 提供实用价值:比如 “2025 年个税申报全攻略,教你多退少补”,用户看完能直接用到。
- 引发情感共鸣:比如 “35 岁被裁员,我用 3 个月找到了新方向”,让用户感同身受。
🧠 用 “游戏化” 设计增强互动
游戏为啥让人上瘾?因为它有即时反馈和奖励机制。公众号也可以借鉴这一点,把点 “在看” 变成一个有趣的互动过程。
方法一:设置互动任务。比如,用户点 “在看” 后,可以解锁一个隐藏福利,像电子书、优惠券啥的。之前有个电商类公众号,用户点 “在看” 后,就能领取一张满 100 减 20 的优惠券,那篇文章的在看数直接破万。
方法二:打造互动话题。比如,在文章里发起一个投票,“你觉得 2025 年房价会涨还是跌?点在看投票”,用户点在看的同时,还能看到其他人的选择,这种参与感会让他们更愿意互动。
方法三:设计互动彩蛋。比如,在文章里藏一些小彩蛋,用户点 “在看” 后,才能看到彩蛋内容。有个科技类公众号,在文章里写了 “点在看,查看 2025 年最值得期待的科技产品”,结果用户为了看彩蛋,纷纷点在看,那篇文章的在看数比平时高出了 5 倍。
📊 用 “数据驱动” 优化策略
数据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分析在看数的数据,你能发现很多隐藏的机会。
第一步:分析用户画像。微信后台的 “用户分析” 里,能看到你的读者都是什么年龄、性别、地域。如果你的目标用户是 25 - 35 岁的女性,但实际点在看的大多是 40 岁以上的男性,那就要想想内容是不是跑偏了。
第二步:追踪传播路径。通过 “图文分析” 里的 “阅读来源分布”,你能看到有多少在看是来自朋友圈,有多少是来自公众号会话。如果朋友圈带来的在看数很少,那就要优化文章的标题和封面,让它更适合在朋友圈传播。
第三步:测试不同策略。比如,同一篇文章,你可以在标题里分别用 “震惊体” 和 “干货体”,看看哪种标题的在看数更高。或者在文章末尾分别用 “点击在看” 和 “在看一下,让更多人看到”,测试哪种引导语更有效。
📌 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
2025 年的公众号运营,早就不是 “发发文章就能涨粉” 的时代了。在看数的重要性,说白了就是微信在告诉你:要做 “有温度” 的内容,要和用户建立真正的连接。那些只追求阅读量,却忽视用户互动的账号,迟早会被算法抛弃。
所以啊,从今天起,别再只盯着阅读量的数字了,多想想怎么让用户愿意为你的文章点 “在看”。是内容戳中了他们的痛点,还是互动设计让他们觉得有趣?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你的公众号才能真正 “活” 起来。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在看数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用户给你的‘点赞’和‘信任票’。珍惜每一个点在看的用户,他们才是你账号真正的财富。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