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的 “在看”,是粉丝帮你打的 “免费广告”
📌 别小看那个 “在看” 按钮,它藏着公众号最野的流量密码
很多运营 er 每天盯着公众号后台的阅读量、点赞数,却常常忽略一个不起眼的按钮 ——“在看”。你可知道,这个被大多数人随手划过的功能,其实是公众号自带的 “免费推广引擎”?
先给你一组数据,我去年跟踪过一个垂直领域的小号,粉丝不到 5 万,单篇文章 “在看” 数稳定在 300 左右。后来我算了笔账,这些 “在看” 带来的额外阅读量,平均每篇能占到总阅读的 23%。更绝的是,这些通过 “在看” 进来的用户,关注转化率比其他渠道高 17%。
为啥?因为 “在看” 本质是基于社交信任的推荐。你想想,用户点 “在看” 的动作,相当于告诉微信好友 “这篇文章我认可,你也可以看看”。比起公众号自己吆喝,或者硬广推送,好友的 “隐形推荐” 可信度高多了。
现在公众号打开率越来越低,平均不到 3%,很多号主被逼着砸钱做推广。但 “在看” 这扇免费的流量门,其实一直开着。只是太多人没把它当回事,要么内容没吸引力,要么压根没引导用户去点。
🔄 一个 “在看” 引发的蝴蝶效应:从单个粉丝到 N 级传播
你知道一个用户点了 “在看” 之后,文章会经历怎样的传播路径吗?
首先,这篇文章会出现在该用户的微信 “看一看” 首页,他的所有微信好友打开 “看一看” 时,都有机会刷到。如果这个好友也觉得内容不错,顺手又点了 “在看”,文章就会进入第二个用户的 “看一看”,形成二次传播。
我见过最夸张的案例,一个教育类公众号写了篇《高三家长必看:最后 30 天陪考禁忌》,最初只有 200 多个 “在看”,但因为精准触达了家长群体,每级传播都有新的家长点 “在看”,最后这篇文章的 “在看” 数破了 2000,阅读量从初始的 5000 冲到了 4 万 +,而且新增粉丝里 80% 都是高三家长 —— 这可是付费广告都难精准触达的人群。
更妙的是,“在看” 的传播自带筛选机制。喜欢职场内容的用户,他的好友大概率也对职场话题感兴趣;宝妈们的朋友圈,刷到育儿文章的概率更高。这种基于社交关系的精准分发,比算法推荐更懂 “人以群分” 的道理。
所以别觉得一个 “在看” 没什么,它就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只要内容够硬,就能撬动一串连锁反应。
💸 对比付费推广,“在看” 这波免费广告香在哪?
做公众号的都知道,现在想涨粉、想提高阅读量,成本越来越高。投广点通,一个有效阅读可能要 1.5 元;找大号转载,动辄几千上万块,效果还不一定好。
“在看” 呢?一分钱不用花。但它的价值,远不止 “免费” 这么简单。
付费推广是 “你找用户”,用户被动接受;“在看” 是 “用户找用户”,带着主动分享的意愿。我之前帮一个美妆号做推广,投了 5000 块广点通,带来 3000 多阅读,新增粉丝 60 个;同期一篇《平价替代大牌的 5 个小众彩妆》靠 180 个 “在看”,带来了 2000 多阅读,新增粉丝 72 个。算下来,“在看” 的粉丝获取成本几乎为零,还更精准。
而且 “在看” 带来的流量更稳定。付费推广一停,流量就掉;但只要有用户持续点 “在看”,文章就能在 “看一看” 里不断曝光。有个美食号,一篇两年前的《家庭版红烧肉秘方》,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老用户回头看并点 “在看”,至今每个月还能带来 200 多稳定阅读。
当然,“在看” 不是万能的,它的效果完全依赖内容质量。但对于预算有限的中小号来说,把 “在看” 运营好,相当于多了一条低成本的增长曲线。
📈 想让粉丝主动点 “在看”?内容得先过这 3 关
不是所有文章都能收获大量 “在看”,那些能被粉丝主动分享的内容,都有共通的特质。想让 “在看” 数涨起来,你的内容得先过这 3 关。
第一关:提供 “可炫耀” 的价值。人都有分享欲,尤其是能体现自己品味、认知或身份的内容。比如职场号写《30 岁前做到管理层的 3 个思维习惯》,读者点 “在看”,潜台词是 “我认同这些思维,我也是有追求的职场人”;育儿号写《带娃逛博物馆的 5 个高效玩法》,宝妈点 “在看”,相当于告诉好友 “我是会带娃的精致妈妈”。这类内容自带 “社交货币” 属性,用户愿意通过 “在看” 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第二关:戳中 “不吐不快” 的痛点。那些能引发强烈共鸣的内容,更容易被点 “在看”。比如情感号写《结婚 5 年,我终于学会了和婆婆 “保持距离”》,多少已婚女性看完会觉得 “太对了,我也是这么想的”;财经号写《月薪 8000,如何攒下人生第一个 10 万》,戳中普通人的存钱焦虑,自然有人想分享给有同样困惑的朋友。痛点越具体,共鸣越强烈,“在看” 的冲动就越难抑制。
第三关:给出 “马上能用” 的干货。实用主义的内容永远受欢迎,尤其是那种看完就能落地的技巧。比如美食号的《10 分钟搞定早餐的 3 个懒人食谱》,职场号的《Excel 批量处理数据的 5 个快捷键》,读者觉得有用,会下意识点 “在看”,一方面是收藏起来自己回头看,另一方面也是想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这类内容的 “在看” 转化率,往往比纯观点文高 30% 以上。
除了内容本身,结尾的引导也很重要。但千万别硬邦邦地说 “请点在看”,太像乞讨了。可以试试软性引导,比如 “觉得有用的话,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或者结合内容说 “如果你也认同这个观点,不妨点个在看,让我们看看有多少同频的人”。自然不突兀的引导,能让 “在看” 数提升 20% 左右。
⚠️ 别踩这些坑!“在看” 运营里最容易犯的 3 个错
想靠 “在看” 引流,有些坑千万不能踩,否则不仅效果打折,还可能引起粉丝反感。
第一个坑:为了 “在看” 强行煽情或制造焦虑。有些号主为了博眼球,故意写极端观点、编造虚假故事,逼用户 “站队” 式点 “在看”。比如健康号标题党《这种家常菜吃多了会致癌,90% 的人都在吃!》,内容却毫无科学依据。短期可能会骗到一些 “在看”,但长期来看,会消耗粉丝信任,甚至被举报。粉丝不是傻子,一次两次被骗,下次就不会再点开你的文章了。
第二个坑:用福利诱导 “在看”。“点在看抽大奖”“集 20 个在看送资料”,这种玩法看似能快速提升数据,但带来的 “在看” 质量极低。为了福利点 “在看” 的用户,根本不会认真看内容,更不会成为你的忠实粉丝。而且微信对这种诱导行为是明确禁止的,轻则限制流量,重则封号。之前有个教育号搞 “点在看送真题”,结果被举报,账号被限流半个月,得不偿失。
第三个坑:忽略 “在看” 背后的用户反馈。“在看” 数不仅是流量指标,更是用户态度的反馈。如果一篇你觉得不错的文章,“在看” 数却很低,可能是内容没戳中用户痛点;如果某类话题的 “在看” 数持续走高,说明用户对这类内容需求大。有个科技号之前一直写手机评测,“在看” 平平,后来发现每次写《老年人用智能手机的 10 个小技巧》“在看” 都很高,于是调整选题方向,专注银发群体科技需求,三个月后 “在看” 数翻了一倍。
“在看” 是粉丝用行动给你的投票,认真对待这些投票,才能让它真正成为你的 “免费广告”。
🌟 把 “在看” 变成日常运营的一部分,效果会超出你的想象
“在看” 不该是偶尔想起的点缀,而应该融入公众号的日常运营中。做好这几点,能让 “在看” 的价值最大化。
首先,建立 “在看” 数据跟踪习惯。每天记录文章的 “在看” 数、“在看” 带来的阅读占比、新增粉丝数,每周做一次复盘。慢慢你就会发现规律:哪些选题 “在看” 率高,什么时间段发布 “在看” 互动更好,什么样的引导语更有效。有个职场号通过复盘发现,周二下午发布的文章 “在看” 率比其他时间高 15%,因为那是一周中大家工作状态相对稳定、愿意分享内容的时间段。
其次,在内容策划阶段就考虑 “在看” 潜力。开会讨论选题时,多问一句 “这篇文章能给用户提供什么分享动机?” 如果答案是 “没有”,那这个选题可能需要调整。比如写产品测评,别只说 “好不好用”,多写 “适合什么样的人用”,让对应人群有 “这就是在说我” 的感觉,自然愿意点 “在看”。
最后,和粉丝建立 “在看” 默契。长期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让粉丝形成 “这个号的文章值得点在看” 的认知。就像有些公众号,粉丝看到文章开头就知道 “结尾肯定有干货,先点个在看慢慢看”。这种默契不是一天养成的,但一旦形成,你的 “在看” 数就会进入稳定增长的良性循环。
说到底,“在看” 是粉丝对你的认可票,是免费的口碑传播。与其花大价钱买流量,不如沉下心来打磨内容,让每个 “在看” 都发挥它的价值。当粉丝愿意主动为你打 “免费广告” 时,你的公众号离真正的增长就不远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