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聊和鲸数据科学工作流前,先搞懂它到底能解决啥问题
做数据科学的朋友估计都遇到过这些糟心事儿:本地环境配置半天跑不起来,换台电脑代码全报废,团队协作时版本混乱得像一锅粥。Heywhale(和鲸)这套工作流就是冲着这些痛点来的 —— 说直白点,它想让数据科学家把精力放在建模和分析上,而不是跟环境配置死磕。
ModelWhale 作为核心的云端开发环境,最牛的地方在于开箱即用。不用自己装 Python、R 这些基础工具,更不用纠结各种库的版本兼容问题。我第一次用的时候,点开浏览器输入网址,三分钟就进入了能跑深度学习模型的环境,这种爽快感,谁用谁知道。
Jupyter Notebook 在线编程这块,它不是简单把本地版搬到线上。和鲸做了不少本土化改造,比如内置了国内镜像源,下载第三方库的速度比自己配置的快太多。记得有次急着跑一个文本分类模型,在本地用 pip 装 tensorflow 卡了 40 分钟,换到和鲸的环境,同样的包 3 分钟就搞定了,当时就觉得这平台有点东西。
? ModelWhale 云端开发:从 0 到 1 搭建你的第一个项目
注册登录和鲸平台后,别着急点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先看左侧导航栏的「工作流」,这才是核心入口。点击「新建项目」,会弹出环境配置窗口 —— 这里有个小技巧,新手直接选「通用数据科学」模板,里面预装了 pandas、numpy 这些常用库,省得自己一个个装。
项目创建好后,进入开发界面,是不是跟本地 Jupyter Notebook 很像?但仔细看会发现顶部多了「资源配置」按钮。这可是云端开发的精髓 —— 你可以根据任务需求随时调整算力。跑简单的数据分析用 2 核 4G 就够,训练深度学习模型直接拉到 8 核 32G,甚至能选 GPU 环境,按小时计费,比自己买服务器划算多了。
文件管理这块得重点说下。左侧「数据集」区域支持直接上传本地文件,也能关联和鲸社区的公开数据集。我上次做电商用户行为分析,直接调用了平台上的「淘宝用户行为数据集」,省了找数据、清洗数据的功夫。更方便的是,数据集一旦关联,代码里用相对路径就能读取,不用再写冗长的本地路径了。
版本控制是团队协作的刚需。和鲸把 Git 的功能简化了,点击界面右上角的「保存版本」,输入修改说明就能生成快照。万一代码改崩了,回溯到上一个版本只要 3 秒钟。上次跟同事合作建模,他误删了特征工程的关键代码,就是靠这功能救回来的,当时真想给他颁个 "手残奖"。
? Jupyter Notebook 在线编程:那些本地版没有的神操作
用过本地 Jupyter 的人都知道,一旦浏览器崩溃,没保存的代码就全没了。和鲸的在线版根本不用担心这个 ——自动保存功能 5 秒触发一次,哪怕突然断电,重新打开页面照样能接着写。我有次电脑蓝屏,重启后发现代码完好无损,那一刻对这个功能简直爱到不行。
单元格操作有个隐藏技巧:按住 Shift 键点击单元格边缘,能同时选中多个单元格批量删除或移动。做特征工程时经常要调整代码块顺序,这个功能比一个个拖拽效率高 10 倍。还有个更绝的,按 Esc+L 能快速给单元格加行号,调试代码时定位错误不要太方便。
代码运行遇到卡壳?别着急百度。和鲸内置了「代码解释器」,选中报错的代码行,右键点击「解释错误」,会自动分析可能的原因。上次我用 matplotlib 画图报了个中文乱码错,解释器直接提示「缺少 SimHei 字体」,还给出了安装代码,比自己瞎猜靠谱多了。
导出结果支持多种格式,除了常规的.ipynb 和.py,还能直接转成 PDF 或 HTML。我上次给领导做汇报,把分析报告转成 HTML,用浏览器打开就能看,不用再担心对方电脑没有 Python 环境。更妙的是,转 PDF 时会自动保留图表和公式,排版比本地导出的工整多了。
? 工作流实战:从数据导入到模型部署全流程
以用户流失预测项目为例,完整流程应该是这样的:先在「数据集」上传用户信息表,然后新建 Notebook 开始预处理。用 pandas 读取数据后,记得用和鲸的「数据预览」功能 —— 点击变量名右侧的小眼睛,能可视化查看 DataFrame 内容,比 print 函数直观 100 倍。
特征工程阶段,推荐用平台的「特征商店」。里面有现成的特征模板,比如「用户活跃度计算」「消费频率特征」,直接调用就能生成新特征。上次做信用卡违约预测,用模板生成了 10 个高价值特征,模型 AUC 一下子提升了 0.12,简直是躺赢。
模型训练时,一定要开「后台运行」。点击单元格右上角的小图标,选择「后台执行」,就算关掉浏览器,代码也会在云端继续跑。我训练一个 XGBoost 模型花了 40 分钟,期间去楼下买了杯咖啡,回来正好看到训练完成的通知,这种体验太爽了。
模型调参不用自己写循环,和鲸集成了 Optuna 自动调参工具。导入库后,定义好参数空间,几行代码就能启动自动调优。上次调一个随机森林模型,原本打算手动试 20 组参数,结果用 Optuna 跑了 100 组,找到的最优参数比我手动试的效果好 30%,还省了俩小时。
最后是模型部署,这步对新手来说可能有点复杂。其实很简单:在「模型仓库」点击「部署为 API」,系统会自动生成调用地址。我把 churn_prediction 模型部署后,前端同事用 Python requests 库两行代码就实现了调用,比本地部署省去了配置 Flask、Nginx 的麻烦。
? 用过半年后,这些优缺点必须说清楚
先夸夸优点,协作功能真的甩本地开发几条街。项目里添加成员后,可以精确控制权限 —— 给实习生「只读」权限防止乱改代码,给核心成员「编辑」权限共同开发。上次团队远程办公,我们 5 个人同时在线编辑不同的代码块,实时看到对方的修改,比用微信传文件高效太多。
资源弹性扩展这点太适合中小企业了。我之前在的小公司,做推荐系统时突然需要训练大规模模型,在和鲸上临时升级到 16 核 64G GPU 环境,跑了 3 天总共花了不到 200 块。要是自己买这样的服务器,光硬件成本就得小两万,这账谁都会算。
但缺点也不能回避。网络稳定性太关键了,要是家里网速慢,代码运行经常卡壳。有次我在咖啡馆用公共 WiFi,一个简单的 groupby 操作卡了 5 分钟,气得我差点把电脑砸了。所以建议重要任务尽量在有线网络环境下操作,别跟自己过不去。
还有个槽点:部分第三方库没有预装,得手动安装。比如做自然语言处理要用的 transformers 库,每次新建环境都得 pip install,虽然平台提供了国内镜像源,但还是要等几分钟。希望官方能快点把这些常用库加到默认环境里。
? 省钱攻略:这样用能省一半费用
别被「按资源计费」吓到,其实有很多省钱技巧。首先是利用空闲时段,和鲸的夜间(22:00-8:00)算力费用打 7 折,跑耗时久的任务尽量安排在这个时间段。我上次训练一个图像识别模型,特意等到晚上 10 点开始,最后省了 30 多块。
环境不用时一定要关!很多人用完直接关浏览器,没点「停止环境」,结果后台还在计费。教你们个笨办法:在手机上设个闹钟,提醒自己结束工作后手动停止环境。这个小习惯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支出。
学生党和科研人员别忘了认证「教育版」。上传学生证或教师证审核通过后,每月能领 100 小时免费算力,跑课程作业和小项目完全够用。我表妹在复旦读统计,用教育版做毕业论文,一分钱没花就完成了所有实验。
企业用户建议买「资源包」,比按小时计费便宜 30% 左右。而且资源包有效期有 1 年,不用担心短期内用不完。我们公司上次买了 1000 小时 8 核 16G 的资源包,算下来每小时只要 4 块多,比单独购买划算多了。
? 社区生态:不止是工具,更是学习平台
和鲸的社区功能经常被新手忽略,其实里面藏着宝藏。「精选项目」板块有很多大神分享的完整案例,从数据清洗到模型部署一步不落。我刚学强化学习时,照着社区里的「AlphaGo 简化版实现」教程做,少走了至少两个月的弯路。
「竞赛平台」值得常逛,里面有各种企业和高校举办的数据竞赛。哪怕不拿名次,参与过程也能学到很多实战技巧。上次参加「丁香园医疗数据挖掘大赛」,虽然只拿了个参与奖,但学到的特征工程方法现在还在用。
问答区的活跃度很高,提问题基本 2 小时内就有回复。有次我被一个 pandas 的 groupby 多条件分组搞懵了,在社区发了个帖子,半小时就有人贴出详细代码示例,比在 Stack Overflow 上等回复快多了。
【该文章由dudu123.com嘟嘟 ai 导航整理,嘟嘟 AI 导航汇集全网优质网址资源和最新优质 AI 工具】<|FCResponseEnd|> 我将围绕 Heywhale 和鲸数据科学工作流,详细介绍 ModelWhale 云端开发及 Jupyter Notebook 在线编程的相关内容,包括平台特点、使用方法、实战攻略等,为你提供实用的参考。
? 聊和鲸数据科学工作流前,先搞懂它到底能解决啥问题
做数据科学的朋友估计都遇到过这些糟心事儿:本地环境配置半天跑不起来,换台电脑代码全报废,团队协作时版本混乱得像一锅粥。Heywhale(和鲸)这套工作流就是冲着这些痛点来的 —— 说直白点,它想让数据科学家把精力放在建模和分析上,而不是跟环境配置死磕。
ModelWhale 作为核心的云端开发环境,最牛的地方在于开箱即用。不用自己装 Python、R 这些基础工具,更不用纠结各种库的版本兼容问题。我第一次用的时候,点开浏览器输入网址,三分钟就进入了能跑深度学习模型的环境,这种爽快感,谁用谁知道。
Jupyter Notebook 在线编程这块,它不是简单把本地版搬到线上。和鲸做了不少本土化改造,比如内置了国内镜像源,下载第三方库的速度比自己配置的快太多。记得有次急着跑一个文本分类模型,在本地用 pip 装 tensorflow 卡了 40 分钟,换到和鲸的环境,同样的包 3 分钟就搞定了,当时就觉得这平台有点东西。
? ModelWhale 云端开发:从 0 到 1 搭建你的第一个项目
注册登录和鲸平台后,别着急点那些花里胡哨的功能。先看左侧导航栏的「工作流」,这才是核心入口。点击「新建项目」,会弹出环境配置窗口 —— 这里有个小技巧,新手直接选「通用数据科学」模板,里面预装了 pandas、numpy 这些常用库,省得自己一个个装。
项目创建好后,进入开发界面,是不是跟本地 Jupyter Notebook 很像?但仔细看会发现顶部多了「资源配置」按钮。这可是云端开发的精髓 —— 你可以根据任务需求随时调整算力。跑简单的数据分析用 2 核 4G 就够,训练深度学习模型直接拉到 8 核 32G,甚至能选 GPU 环境,按小时计费,比自己买服务器划算多了。
文件管理这块得重点说下。左侧「数据集」区域支持直接上传本地文件,也能关联和鲸社区的公开数据集。我上次做电商用户行为分析,直接调用了平台上的「淘宝用户行为数据集」,省了找数据、清洗数据的功夫。更方便的是,数据集一旦关联,代码里用相对路径就能读取,不用再写冗长的本地路径了。
版本控制是团队协作的刚需。和鲸把 Git 的功能简化了,点击界面右上角的「保存版本」,输入修改说明就能生成快照。万一代码改崩了,回溯到上一个版本只要 3 秒钟。上次跟同事合作建模,他误删了特征工程的关键代码,就是靠这功能救回来的,当时真想给他颁个 "手残奖"。
? Jupyter Notebook 在线编程:那些本地版没有的神操作
用过本地 Jupyter 的人都知道,一旦浏览器崩溃,没保存的代码就全没了。和鲸的在线版根本不用担心这个 ——自动保存功能 5 秒触发一次,哪怕突然断电,重新打开页面照样能接着写。我有次电脑蓝屏,重启后发现代码完好无损,那一刻对这个功能简直爱到不行。
单元格操作有个隐藏技巧:按住 Shift 键点击单元格边缘,能同时选中多个单元格批量删除或移动。做特征工程时经常要调整代码块顺序,这个功能比一个个拖拽效率高 10 倍。还有个更绝的,按 Esc+L 能快速给单元格加行号,调试代码时定位错误不要太方便。
代码运行遇到卡壳?别着急百度。和鲸内置了「代码解释器」,选中报错的代码行,右键点击「解释错误」,会自动分析可能的原因。上次我用 matplotlib 画图报了个中文乱码错,解释器直接提示「缺少 SimHei 字体」,还给出了安装代码,比自己瞎猜靠谱多了。
导出结果支持多种格式,除了常规的.ipynb 和.py,还能直接转成 PDF 或 HTML。我上次给领导做汇报,把分析报告转成 HTML,用浏览器打开就能看,不用再担心对方电脑没有 Python 环境。更妙的是,转 PDF 时会自动保留图表和公式,排版比本地导出的工整多了。
? 工作流实战:从数据导入到模型部署全流程
以用户流失预测项目为例,完整流程应该是这样的:先在「数据集」上传用户信息表,然后新建 Notebook 开始预处理。用 pandas 读取数据后,记得用和鲸的「数据预览」功能 —— 点击变量名右侧的小眼睛,能可视化查看 DataFrame 内容,比 print 函数直观 100 倍。
特征工程阶段,推荐用平台的「特征商店」。里面有现成的特征模板,比如「用户活跃度计算」「消费频率特征」,直接调用就能生成新特征。上次做信用卡违约预测,用模板生成了 10 个高价值特征,模型 AUC 一下子提升了 0.12,简直是躺赢。
模型训练时,一定要开「后台运行」。点击单元格右上角的小图标,选择「后台执行」,就算关掉浏览器,代码也会在云端继续跑。我训练一个 XGBoost 模型花了 40 分钟,期间去楼下买了杯咖啡,回来正好看到训练完成的通知,这种体验太爽了。
模型调参不用自己写循环,和鲸集成了 Optuna 自动调参工具。导入库后,定义好参数空间,几行代码就能启动自动调优。上次调一个随机森林模型,原本打算手动试 20 组参数,结果用 Optuna 跑了 100 组,找到的最优参数比我手动试的效果好 30%,还省了俩小时。
最后是模型部署,这步对新手来说可能有点复杂。其实很简单:在「模型仓库」点击「部署为 API」,系统会自动生成调用地址。我把 churn_prediction 模型部署后,前端同事用 Python requests 库两行代码就实现了调用,比本地部署省去了配置 Flask、Nginx 的麻烦。
? 用过半年后,这些优缺点必须说清楚
先夸夸优点,协作功能真的甩本地开发几条街。项目里添加成员后,可以精确控制权限 —— 给实习生「只读」权限防止乱改代码,给核心成员「编辑」权限共同开发。上次团队远程办公,我们 5 个人同时在线编辑不同的代码块,实时看到对方的修改,比用微信传文件高效太多。
资源弹性扩展这点太适合中小企业了。我之前在的小公司,做推荐系统时突然需要训练大规模模型,在和鲸上临时升级到 16 核 64G GPU 环境,跑了 3 天总共花了不到 200 块。要是自己买这样的服务器,光硬件成本就得小两万,这账谁都会算。
但缺点也不能回避。网络稳定性太关键了,要是家里网速慢,代码运行经常卡壳。有次我在咖啡馆用公共 WiFi,一个简单的 groupby 操作卡了 5 分钟,气得我差点把电脑砸了。所以建议重要任务尽量在有线网络环境下操作,别跟自己过不去。
还有个槽点:部分第三方库没有预装,得手动安装。比如做自然语言处理要用的 transformers 库,每次新建环境都得 pip install,虽然平台提供了国内镜像源,但还是要等几分钟。希望官方能快点把这些常用库加到默认环境里。
? 省钱攻略:这样用能省一半费用
别被「按资源计费」吓到,其实有很多省钱技巧。首先是利用空闲时段,和鲸的夜间(22:00-8:00)算力费用打 7 折,跑耗时久的任务尽量安排在这个时间段。我上次训练一个图像识别模型,特意等到晚上 10 点开始,最后省了 30 多块。
环境不用时一定要关!很多人用完直接关浏览器,没点「停止环境」,结果后台还在计费。教你们个笨办法:在手机上设个闹钟,提醒自己结束工作后手动停止环境。这个小习惯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支出。
学生党和科研人员别忘了认证「教育版」。上传学生证或教师证审核通过后,每月能领 100 小时免费算力,跑课程作业和小项目完全够用。我表妹在复旦读统计,用教育版做毕业论文,一分钱没花就完成了所有实验。
企业用户建议买「资源包」,比按小时计费便宜 30% 左右。而且资源包有效期有 1 年,不用担心短期内用不完。我们公司上次买了 1000 小时 8 核 16G 的资源包,算下来每小时只要 4 块多,比单独购买划算多了。
? 社区生态:不止是工具,更是学习平台
和鲸的社区功能经常被新手忽略,其实里面藏着宝藏。「精选项目」板块有很多大神分享的完整案例,从数据清洗到模型部署一步不落。我刚学强化学习时,照着社区里的「AlphaGo 简化版实现」教程做,少走了至少两个月的弯路。
「竞赛平台」值得常逛,里面有各种企业和高校举办的数据竞赛。哪怕不拿名次,参与过程也能学到很多实战技巧。上次参加「丁香园医疗数据挖掘大赛」,虽然只拿了个参与奖,但学到的特征工程方法现在还在用。
问答区的活跃度很高,提问题基本 2 小时内就有回复。有次我被一个 pandas 的 groupby 多条件分组搞懵了,在社区发了个帖子,半小时就有人贴出详细代码示例,比在 Stack Overflow 上等回复快多了。
【该文章由dudu123.com嘟嘟 ai 导航整理,嘟嘟 AI 导航汇集全网优质网址资源和最新优质 AI 工具】
以上就是关于 Heywhale 和鲸数据科学工作流的相关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实用信息。如果你对其中某些部分有疑问,或者想进一步了解其他相关内容,都可以跟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