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靠公众号做职场规划咨询,还得走高客单价路线,这事儿说难也难,说简单也有章法。关键是把定位做细,服务做深,让用户觉得花大价钱值当。
🎯 先把公众号的 “靶子” 立准 —— 精准定位是高客单价的前提
别想着什么职场问题都接,啥人都服务的结果就是啥人都留不住。高客单价用户要的是 “懂我” 的专家,不是万能的 “职场万金油”。
可以按行业切,比如专门做互联网行业的职场规划,从产品经理到运营再到技术岗,每个岗位的晋升路径、转型痛点都摸透。也能按人群分,盯着 30 - 35 岁的职场中层,这群人要么想往上走却卡在瓶颈,要么想换行但怕风险,愿意为破局花大价钱。
我见过一个号,只做 “体制内转外企” 的规划,粉丝不多但精准,咨询单价敢开到 2 万起。因为这类人群的需求太特殊,普通咨询师搞不定,他们的公众号内容全是这类案例拆解,比如 “32 岁公务员转外企市场岗,3 个月适应期避坑指南”,用户一看就知道 “这号能解决我的问题”。
定位越窄,专业度越容易凸显。用户找过来的时候,心里已经默认 “你是这方面的权威”,后续谈高价阻力就小多了。
📚 用 “干货 + 案例” 搭内容体系 —— 让用户先尝到 “甜头” 才敢掏大钱
高客单价的核心是信任。用户没体验过你的服务,凭啥相信你值几千上万?公众号内容就是用来 “试吃” 的。
多放真实案例,但不能只讲故事。得拆解案例里的规划逻辑,比如 “应届生入职大厂 1 年,如何从执行岗跳到核心项目组?” 不光说结果,更要说清是怎么分析他的优势(比如数据分析能力突出)、怎么对接资源(内部导师推荐)、怎么设计短期目标(3 个月掌握某工具)。
再穿插一些 “反常识” 的职场观点。比如 “职场规划不是选行业,是选‘能力 - 需求’的匹配度”,用数据支撑,比如 “2024 年新能源行业缺的不是销售,是懂储能技术的销售”,让用户觉得你看问题比别人深。
每周固定出 “用户问答” 栏目,挑典型问题免费解答。解答时别给标准答案,而是给分析框架,比如 “你纠结要不要转行做新媒体,先算清楚这三个账:现有技能迁移率、新行业入门成本、家庭经济缓冲期”。用户跟着你的框架一分析,就会发现 “自己搞不定,得找专业的”。
💰 高客单价服务得 “看得见摸得着”—— 把无形的咨询变成 “有形产品”
光说 “一对一咨询” 太笼统,用户会觉得 “就聊几次天,凭啥这么贵”。得把服务拆解成具体的 “交付物”。
可以设计成 “3 个月深度陪跑计划”,包含 6 次 1 对 1 视频咨询(每次 90 分钟),每次咨询后给一份《行动清单》,比如 “本周需要完成的 3 个自我评估测试 + 2 个行业人脉对接”。中期出一份《个人竞争力分析报告》,用数据对比(比如和同岗位优秀者的技能差距)、图表展示(职业发展路线图)。最后给一份《3 年目标拆解方案》,细化到每季度要达成的结果。
还能加一些 “增值服务”,比如对接行业内的前辈进行 1 次线下茶聊,或者提供某类技能的付费课程兑换券。这些 “附加品” 会让用户觉得 “花的钱不仅买了咨询,还买了资源”。
有个号更绝,把咨询服务和 “结果绑定”,比如 “签约后如果 3 个月内没拿到目标公司的面试邀请,退 30% 费用”。当然这得基于对自身能力的绝对自信,但用户一看就觉得 “靠谱,敢兜底”。
📊 定价不能拍脑袋 —— 得让用户觉得 “贵有贵的道理”
高客单价不是随便定的,得让用户感受到 “价值> 价格”。
先做市场调研,看看同类服务的价格区间。比如行业均价是 5000 - 8000 元,你可以定 12000 - 15000 元,但要明确说出 “贵在哪里”:别人咨询 1 小时,你是 90 分钟;别人只给建议,你帮对接资源;别人完事就结束,你跟踪 3 个月。
还可以搞 “阶梯定价”,基础版(3 次咨询 + 1 份报告)9800 元,进阶版(6 次咨询 + 3 份报告 + 资源对接)19800 元,旗舰版(全年 12 次咨询 + 定制化学习计划 + 行业峰会门票)39800 元。用户会觉得 “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不是强制买贵的”,反而更容易选中间或高价档。
定价时一定要 “明码标价”,别藏着掖着。公众号菜单栏直接放 “服务套餐” 入口,点进去就能看到每个套餐包含的具体内容、交付时间、成功案例,让用户一目了然。
🤝 从免费到付费的 “转化漏斗”—— 让用户一步步 “主动掏钱”
别指望用户一来就买高价服务,得设计 “渐进式信任” 路径。
新关注用户送一份《职场竞争力自查手册》(电子版),手册里留 3 个 “钩子”,比如 “第 5 章提到的‘行业趋势分析工具’,关注公众号回复 XX 领取完整版”,引导用户进一步互动。
粉丝到一定程度(比如关注 30 天以上,阅读过 10 篇以上文章),可以邀请参加免费的 “职场规划公开课”(直播形式),直播最后放出 “3 个 99 元体验名额”(1 次 30 分钟简咨询),限量抢。体验过的用户,再推 “半价升级正式服务” 的优惠,有效期 7 天。
对那些在后台咨询过但没下单的用户,发 “个性化方案预告”,比如 “根据你上次提到的‘想从教师转教育产品经理’,我们整理了 3 个类似案例的成功路径,点击查看(附付费咨询优惠券)”。精准触达比群发广告有效 10 倍。
🌟 靠 “口碑” 滚雪球 —— 让老用户帮你带新用户
高客单价服务的获客成本不能太高,最好的方式是老用户推荐。
可以搞 “推荐有礼”,老用户推荐新用户成交,送一次价值 2000 元的 “年度职业复盘咨询”,或者直接返现 3000 元。但别搞得太功利,重点是 “让老用户觉得分享有面子”。
每次服务结束后,让用户写 “服务反馈”,但不是简单的好评,而是让他说说 “通过咨询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比如 “之前纠结要不要辞职考研,现在明确了‘在职读 MBA + 内部转岗’的路线,3 个月内已经开始旁听相关课程”。这些真实反馈发到公众号,比你自夸 10 句都有用。
还可以搞 “用户沙龙”,每季度邀请几位老用户线下聚会,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改变。新用户看到 “活生生的案例”,信任感会飙升。有个号就是靠这种方式,老用户推荐占比超过 60%,省了一大笔推广费。
🤝 别单打独斗 —— 整合资源让服务 “更值钱”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想做高客单价,得让用户觉得 “你背后有资源网”。
可以和猎头公司合作,你的咨询用户如果需要跳槽,猎头优先推荐;和培训机构合作,给用户提供专属折扣;甚至和心理咨询师合作,毕竟职场问题 often 掺杂情绪困扰。这些合作不用花钱,彼此导流就行。
定期邀请行业大咖做 “付费分享”,比如 “某大厂总监教你如何突破 35 岁职场危机”,公众号用户可以优惠报名。用户会觉得 “关注这个号,不仅能做规划,还能接触到平时接触不到的人脉”。
有个号还搞了 “企业定制服务”,给中小企业做团队职业规划培训,然后从企业员工里转化个人咨询用户。B 端业务能带来稳定收入,还能背书 C 端服务的专业性。
做职场规划咨询的公众号,想走高客单价路线,核心就是 “让用户觉得你能解决他的核心痛点,而且只有你能解决”。从定位到内容,从服务设计到转化,每一步都得围绕 “价值感” 做文章。刚开始可能慢,但只要积累 10 - 20 个满意用户,后面就会进入正向循环。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