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职场教育平台,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平台都在推 “Python 零基础入门”“新媒体运营全攻略”“职场沟通技巧” 这类课程,标题长得像双胞胎,课程大纲对比着看,连章节划分都差不多。用户刷了半小时,根本分不清哪个更适合自己,最后往往随便选一个,或者干脆关掉页面。
这就是现在职场教育行业的真实写照 ——内容同质化已经严重到让用户审美疲劳。不是说这些内容不好,而是太多人挤在同一条赛道上,用同样的配方生产内容,最终导致用户找不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企业也赚不到钱,整个行业陷入低效内卷。
📌 同质化的根源:都在追热点,没人挖痛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打开任何一个行业报告,你会发现大家都在盯着 “热门赛道”。数据显示哪个领域付费用户多,资本就往哪里涌,机构就跟着开发同类课程。就像前两年数据分析火了,半年内冒出上百个 “数据分析大师课”,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把 Excel、SQL 这些工具讲一遍,再套几个通用案例。
更要命的是,很多团队做内容前,根本没接触过真实用户。他们的 “用户需求” 来自竞品分析和行业报告,把别人的课程大纲改改标题,换几个讲师头像,就成了自己的 “原创内容”。这种 “二手需求” 的搬运,注定会让内容越来越像。
有个做职场教育的朋友跟我吐槽,他们团队做 “产品经理课程” 时,参考了市面上 10 个头部课程,最后做出的内容确实跟别人很像,上线后转化率只有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后来他才发现,那些被奉为 “标杆” 的课程,其实本身就存在用户投诉 —— 讲的都是大厂方法论,小公司用户根本用不上。
用户真正的痛点,从来不在行业报告的图表里,而在那些没被说出来的细节里。比如同样是学 PPT,有人是想在汇报时少被领导骂,有人是想靠副业接单赚钱,有人只是想应付每周的部门会议。如果不区分这些差异,只做 “通用 PPT 教程”,肯定满足不了任何人。
🔍 从 “伪需求” 里揪出真痛点:3 个反常识方法
要打破同质化,第一步是找到用户真正的痛点。但这里有个误区,很多人以为发问卷、看评论就能找到答案,其实不然。用户说 “想提高效率”,可能是因为每天被杂事缠住;说 “想升职”,可能是因为同事总抢功劳。表面需求背后,藏着更具体的场景。
深度访谈要 “追问反常行为”。有个做职场沟通课程的团队,一开始问卷显示用户最想学 “跟领导提涨薪的技巧”。但访谈时发现,有个用户说自己 “从来没跟领导提过涨薪,却每年都被主动加薪”。追问下去才知道,他每次汇报工作都会附带 “个人成长清单”,让领导清楚看到他的价值。这个发现让团队做出了 “隐性价值展示” 系列内容,成了爆款。
看数据要盯 “未完成行为”。平台后台有个很有价值的数据:用户中途退出的节点。有个 Excel 课程,数据显示 30% 的用户在 “数据透视表” 章节退出。团队一开始以为是太难了,后来才发现,这些用户大多是做行政的,平时用 Excel 最多的是做考勤表,根本用不到数据透视表。他们真正需要的是 “快速核对考勤公式”,而不是复杂的数据分析功能。
场景化观察要 “蹲点用户的真实环境”。有团队为了做 “远程办公效率” 课程,专门去 5 个自由职业者家里观察。发现他们最大的问题不是 “时间管理”,而是 “在家办公时总被家人打扰”。于是课程加入了 “和家人签订办公协议”“打造 1 平米隔离空间” 等内容,成了差异化亮点。
这些方法的核心,是跳出 “课程应该教什么” 的思维,转而关注 “用户在具体场景下遇到了什么麻烦”。真痛点往往藏在那些不方便说、没意识到,或者自己都没表达清楚的细节里。
🎯 把痛点变成创新点:从小切口撕开市场
找到真痛点后,怎么转化成独特的内容?关键是不要贪大求全,而是做 “小而美” 的精准打击。
有个案例很典型。市面上的 “职场英语” 课程,大多在讲商务谈判、邮件写作这些通用内容。但有团队发现,跨境电商从业者的英语痛点很具体:跟老外客户视频时不会描述产品细节,写售后邮件总被误解。他们就做了 “跨境电商英语 300 句”,每一句都对应具体场景 —— 比如 “这个面料会缩水 3%”“物流延迟可以赔偿 5%”,上线后很快成了细分领域第一。
这就是 “痛点具象化” 的力量。把模糊的 “想提高英语”,拆解成 “跨境电商从业者在沟通产品细节时的英语表达困难”,内容一下子就有了差异化。
还有个团队更绝。他们发现很多职场人学课程时,最大的痛点是 “学完用不上”。于是他们反其道而行,不做 “系统课程”,而是做 “问题速查手册”。比如 “客户说‘太贵了’怎么办?”“领导突然让你做 PPT 怎么办?”,每个问题下面直接给 3 个可复制的解决方案,配上真实案例。这种 “急救包” 式的内容,用户付费率比传统课程高 2 倍。
要记住,用户不是来 “学习知识” 的,是来 “解决问题” 的。知识是系统的、抽象的,而问题是具体的、场景化的。从问题出发做内容,天然就带着差异化基因。
🚀 差异化落地:避开 3 个坑,做好 2 件事
很多团队不是没找到痛点,而是落地时走了样,最后又回到同质化的老路。这几个坑一定要避开。
别把 “小众痛点” 做成 “大众内容”。有团队发现 “95 后职场人反感被称呼‘小张小李’” 这个痛点,本来可以做个 “新职场称呼礼仪” 的小课程,结果硬塞进 “职场沟通大全” 里,最后变得不伦不类。小众痛点就要用小众内容去满足,贪大反而会失去特色。
别让 “痛点” 变成 “卖点” 的噱头。见过一个课程叫 “专为加班族设计的高效学习法”,点进去发现,就是把普通课程的时长缩短了 10 分钟,根本没解决加班族 “没时间学”“学了没精力用” 的核心问题。用户不是傻子,噱头骗得了一次,骗不了第二次。
别忽略 “痛点的动态变化”。去年大家还在愁 “如何适应远程办公”,今年很多公司回归线下,痛点变成了 “如何平衡线上线下协作”。有个团队每月做一次小范围调研,及时调整内容方向,他们的课程更新速度总能跟上用户需求的变化。
要做好的两件事,其实很简单。
第一件事,建立 “用户痛点档案”。把每次访谈、每个投诉、每条评论里的痛点都记下来,分类整理。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哪些是高频痛点,哪些是新出现的痛点,哪些是被忽略的痛点。有个团队的档案里,甚至记录了 “用户在地铁上听课程时,背景音太吵” 这个细节,后来他们专门做了 “地铁版” 课程 —— 语速加快,去掉背景音乐,果然成了通勤族的首选。
第二件事,让用户参与内容创作。不是指让用户提建议,而是让他们成为内容的一部分。有个领导力课程,邀请学员提交自己的管理难题,然后由讲师和其他学员一起出解决方案,最终形成的 “真实案例库” 成了课程最受欢迎的部分。用户会觉得 “这是我们自己的课程”,而不是冷冰冰的标准化产品。
💡 创新不是颠覆,是更懂用户
其实职场教育的创新,不一定需要多么炫酷的形式,多么高深的理论。有时候,只是比别人多问一句 “为什么”,多观察一个细节,多贴近用户一步。
有个做职业规划的老师,没做过什么爆款课程,却总能保持稳定的复购率。她的秘诀很简单:每次课程结束后,都会给学员发一份 “3 个月后行动清单”,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列出接下来 3 个月可以做的具体事情。别的老师讲完理论就结束了,她却多走了一步 —— 帮用户把知识变成行动。
这就是从用户痛点出发的创新:用户学完之后 “不知道该怎么做”,她就提供 “行动清单”;用户担心 “做了没效果”,她就定期跟进反馈。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构成了别人无法复制的差异化优势。
现在的职场教育市场,不缺内容,缺的是 “懂用户” 的内容。当所有人都在追逐热点时,不如沉下心来,去听用户没说出口的话,去看用户没表现出来的难。那些被忽略的痛点,其实都是创新的机会。
别再抱怨同质化了,与其在红海里厮杀,不如去挖掘属于自己的蓝海 —— 而这片蓝海,就藏在用户的痛点里。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