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历史故事素材有没有爆文潜质,对新手来说确实有点摸不着头脑。毕竟历史这东西,年代久远,记载零散,有时候明明觉得是个好故事,写出来却没什么水花。其实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维度,摸透了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 先看 “古今钩子” 够不够紧
历史故事想爆,首先得让现代人觉得 “关我屁事”—— 哦不,是 “这事和我有关”。你想啊,读者刷手机的时候,为什么要停下来看一个几百年前的故事?肯定是里面有东西能戳中他现在的生活。
比如说明朝有个叫黄守愚的秀才,考了一辈子科举没中,最后靠给人写墓志铭糊口。单看这事儿挺普通,但如果你挖出他写墓志铭时故意夸大死者功绩,家属不满意就改,改到满意为止 —— 这不就是古代版的 “乙方卑微日常” 吗?年轻人一看就有共鸣,这不就是现在自己改方案的样子?
反过来,要是一个历史故事讲的是某个王侯将相怎么打仗、怎么治国,细节再精彩,如果找不到和当下普通人生活的连接点,那大概率火不了。就像说某个皇帝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批阅奏折,你说这事儿厉害不厉害?厉害。但读者看完可能就一句 “哦,皇帝真辛苦”,然后划走了。可你要是说 “古代皇帝的 996:凌晨四点上班,全年无休,年薪却高到离谱”,一下子就和现在的职场人挂上钩了。
所以判断的时候,先逼自己问一句:这个故事里的人和事,能不能套到现代人的生活场景里?能套上几个?套得越自然、越精准,爆的可能性就越大。
🎭 人物得有 “反套路” 的多面性
咱们看历史书,总觉得古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不是忠臣就是奸臣。但读者早就看腻了这种非黑即白的人物。真正能火的历史故事,里面的人物一定是 “拧巴” 的,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另一面。
就说李鸿章吧,课本里说他是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卖国贼。但如果你翻他的家书,会发现他跟儿子吐槽 “这官当得真累,天天被人骂”;看他的日常开销,发现他给老家修桥铺路花了不少钱。这种 “一边签条约挨骂,一边偷偷做善事” 的矛盾感,就比单纯骂他或者夸他有意思多了。
还有那个写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的卓文君,大家都觉得她是追求爱情的典范。可很少有人知道,她后来发现司马相如想纳妾,直接写了首诗骂他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意思是你敢纳妾咱们就完蛋。这种 “敢爱敢恨,发现被骗就翻脸” 的性格,放到现在也是妥妥的独立女性代表,读者能不喜欢?
所以拿到一个历史人物素材,先别急着下定义。多找找他不为人知的侧面,尤其是那些和大众固有印象相反的细节。一个人物身上的 “矛盾点” 越多,能挖掘的故事就越多,读者讨论的欲望也越强。
⚔️ 情节要有 “自带冲突” 的基因
好的历史故事,本身就带着强烈的冲突感,不用你刻意编造。这种冲突可能是个人和时代的冲突,可能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也可能是不同观念的碰撞。
比如说明朝有个叫徐霞客的,放着好好的官不做,非要去爬山。家里人反对,朋友觉得他疯了,他就偷偷跑出去,一路上吃尽苦头,好几次差点死在外面。这种 “为了爱好对抗整个世界” 的情节,本身就很有张力。你再写他在黄山遇到大雪,躲在山洞里啃干粮,还坚持写游记 —— 这不就是古代版的 “为热爱发电”?现在那些追求梦想的年轻人,一看就有代入感。
还有清朝的海禁政策,表面上是禁止对外贸易,实际上催生了大量走私犯。有个叫郑芝龙的海盗,一边跟明朝官府打游击,一边跟荷兰人做生意,最后居然被朝廷招安,成了大官。这种 “从海盗到官员” 的反转,里面全是戏剧冲突。你写他怎么在官府和海盗之间周旋,怎么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思路管理船队 —— 读者能不爱看?
判断情节的时候,就看它是不是 “自带剧本”。那些一眼看上去就很平淡,没什么波折的故事,除非你能挖出隐藏的冲突,否则很难写出爆款。而那些本身就充满矛盾、反转、意外的故事,稍微加工一下就能出彩。
💡 细节能 “激活感官” 才叫真本事
历史故事能不能让人记住,全靠细节。但不是所有细节都有用,得是那种能让读者 “身临其境” 的细节。
就说唐朝人喝茶,不是现在这样泡着喝,而是把茶饼烤焦,磨成粉,再加点盐、姜、甚至葱花,煮成一锅糊糊。你光说这个可能没感觉,但如果你写 “白居易在洛阳喝下午茶,侍女端上来一碗绿油油的茶汤,上面漂着葱花,他皱着眉喝下去,说‘这玩意儿比我流放时喝的苦丁茶还怪’”—— 读者一下子就有画面感了。
还有故宫里的地砖,据说都是 “金砖”,敲起来像金属响。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砖是苏州窑烧的,工匠要在砖坯上踩一万脚,保证密度。你写 “明朝工匠踩砖坯,每天踩八个小时,踩三个月,脚都磨出厚茧,最后烧出来的砖,皇帝踩上去都得小心翼翼”—— 这种带着温度和痛感的细节,比干巴巴说 “地砖很珍贵” 强一百倍。
新手常犯的错误,就是堆一堆年代、官职、事件,却没有能激活感官的细节。判断素材的时候,就看能不能找到那些能让人 “看到、听到、闻到、摸到” 的东西。有这些细节,故事就活了;没有,就容易写成历史教科书。
🧐 有没有 “颠覆常识” 的冷知识
读者都喜欢 “原来如此” 的感觉。那些颠覆固有认知的冷知识,往往是爆文的引爆点。
比如大家都觉得古代女子地位低,但宋朝有个叫刘娥的女人,出身贫寒,还嫁过人,最后居然成了皇后,甚至穿龙袍垂帘听政。更有意思的是,当时的士大夫居然没怎么反对。这就颠覆了 “古代女子不能干政” 的常识。你写 “宋朝最牛二婚女:从街头卖唱到穿龙袍,比武则天还懂权谋”—— 肯定有人好奇点进去看。
还有我们总说 “古人重男轻女”,但明朝有个叫沈宜修的女人,她老公和三个儿子都是文学家,她自己也写了好多诗,还把女儿们的诗编成集子。她儿子在书里写 “我妈比我爸有才华,家里大小事都听我妈的”。这种打破刻板印象的故事,自带传播属性。
判断的时候,就看这个素材能不能回答 “原来我们一直都错了” 这个问题。能的话,就有爆的潜力;不能,就得想想别的角度。
📈 符合当下 “情绪风口” 更易出圈
历史故事能不能爆,还得看它能不能踩中当下的社会情绪。同样一个故事,在不同的时间点写,效果可能天差地别。
前几年大家都在骂 “内卷” 的时候,你写 “明朝江南学子:为了考科举,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最后头发都白了还没中”—— 肯定能引发共鸣。现在大家更关注 “躺平” 和 “松弛感”,你就可以写 “苏轼被贬黄州:没钱买肉就炖东坡羹,下雨天懒得出门就在家睡觉,反而写出了最好的词”—— 这种 “在逆境中躺平,却意外收获” 的故事,更容易被现在的读者接受。
还有现在大家很关注女性力量,你就可以多挖历史上那些不被熟知的女性故事。比如清朝有个叫王贞仪的女科学家,不仅会写诗,还懂数学、天文,甚至写了本《星象图释》。你写 “200 多年前的女学霸:白天算天文,晚上写诗歌,吊打同时代男性”—— 想不火都难。
判断的时候,多看看当下大家在讨论什么,焦虑什么,向往什么。把历史故事往这些情绪上靠,不是牵强附会,而是找到真正的共通点。能做到这一点,爆文就离你不远了。
说到底,判断历史故事的爆文潜质,核心就是 “站在现在看过去”。那些能让现代人产生共鸣、觉得新鲜、愿意讨论的故事,才有可能成为爆款。新手不用怕,多练多挖,慢慢就有感觉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