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B 站、抖音或者知乎,数码评测内容一抓一大把。但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有些评测看着看着就变味了 —— 明明是款性价比一般的手机,却被夸得天花乱坠;有些评测则更新越来越慢,画质越来越差,博主自己都在视频里吐槽 “快撑不下去了”。
这背后其实是数码评测圈一个绕不开的死结:到底该怎么平衡 “恰饭” 和 “用爱发电”? 前者能赚钱活下去,后者能保初心赢信任,可偏偏这两条路走着走着就容易岔开,甚至变成对立面。今天就来聊聊这个扎心的话题,看看评测者们到底卡在了哪里,又有没有破局的可能。
📌“恰饭” 的诱惑:谁能拒绝白送的钱和资源?
先说 “恰饭”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接厂商的商业合作,比如产品体验、广告植入、定制评测等等。对很多评测者来说,这可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小博主刚起步时,可能就靠一台旧电脑、一个手机支架拍视频。别说买新品评测了,连剪辑软件的会员都得纠结半天。这时候厂商抛来橄榄枝 ——“我们送你一台最新款手机,出一期评测就行,不用你说假话”—— 你接不接?多数人都会接。毕竟能省一大笔购机成本,还能拿到点合作费,够付好几个月的房租。
大一点的团队更现实。租工作室、买专业设备、雇剪辑和运营,每个月都是固定开销。如果完全不 “恰饭”,单靠平台的流量分成,能活下去的凤毛麟角。有个头部评测机构的创始人私下说过,他们团队每个月的 “恰饭” 收入至少要占总营收的 60%,不然根本撑不住。
而且 “恰饭” 不只是赚钱,还能拿到资源。比如某款旗舰机发布前,普通用户只能看参数,而 “恰饭” 的评测者能提前一周拿到工程机,第一时间出评测。这种 “首发优势” 对涨粉和维持热度太重要了,谁也不想错过。
📌“恰饭” 的陷阱:夸着夸着就忘了自己是谁
但 “恰饭” 的坑也特别多,一不小心就容易栽进去。最明显的就是失去客观性。
厂商肯定不希望评测里全是坏话,就算不明说,也会暗示 “多讲讲优点”。有些评测者刚开始还能守住底线,只夸真实的亮点,可合作多了就容易飘。比如某款手机的续航明明崩得厉害,评测里却轻描淡写说 “轻度使用一天没问题”;摄像头拍夜景全是噪点,却硬吹 “氛围感拉满”。
用户又不傻。一次两次可能没察觉,次数多了就会发现 “你怎么什么都说好?”。评论区里开始出现 “恰饭了吧”“被充值了” 的质疑,久而久之,信任度就崩了。有个曾经很火的数码博主,就是因为连续接了 5 个口碑一般的产品合作,视频里全是溢美之词,半年内掉了 20 多万粉,后来再想转型做客观评测,观众已经不买账了。
更麻烦的是 “恰饭” 会上瘾。一旦习惯了轻松赚钱,就很难再沉下心做深度评测。比如做一期深度拆解评测,可能要花一周时间查资料、做测试、剪视频,最后赚几百块流量费;而接个 “恰饭” 视频,一天就能拍完剪完,赚几万块。换作是你,会选哪个?很多人就这样慢慢变成了 “厂商的传声筒”,忘了自己当初做评测是为了什么。
🔋“用爱发电” 的坚持:理想很满,现实很骨感
再说说 “用爱发电”。这词儿听着挺浪漫,说白了就是完全靠热爱驱动,不接商业合作,只评测自己想买、想聊的产品。这种评测往往更真实,也更容易打动观众。
我关注过一个 UP 主,专门评测千元机和二手数码产品。他的视频里没有花里胡哨的特效,就是拿着手机怼脸拍,说 “这手机的处理器玩游戏卡不卡,我实测给你看”“二手市场水深,这个坑千万别踩”。他的粉丝不多,但粘性特别高,评论区全是 “UP 主说的太实在了”“就等你测这款了”。
支撑他做下去的,就是对数码产品的痴迷和观众的认可。他自己说过,每次看到评论里有人说 “多亏你评测,我才没买错”,就觉得再累也值。这种纯粹的热爱,是很多 “用爱发电” 的评测者的初心。
但现实往往很残酷。“用爱发电” 的最大问题就是没钱。买一款旗舰机少说几千块,买个专业的评测设备(比如频谱仪、功耗仪)要几万块。这些钱全靠自己掏,对普通人来说压力太大了。
我认识一个做音频评测的博主,为了测一款耳机,自己花了 4000 多买下来,光测试不同场景下的音质就花了 3 天,视频剪完发出去,播放量平平,平台分成只有几十块。他苦笑说 “这钱还不够买耳机的零头”。时间长了,别说更新设备,连吃饭都成问题。很多 “用爱发电” 的评测者,最后不是停更,就是被迫妥协接起了 “恰饭” 广告,慢慢变得不纯粹。
还有个更现实的问题:没资源。不 “恰饭” 就很难拿到新品,只能等上市后自己买。等你买完测完发出来,人家 “恰饭” 的评测早就铺天盖地了,你的内容再好,也很难有流量。久而久之,热度越来越低,连坚持下去的动力都没了。
⚖️ 找平衡的笨办法:守住底线,灵活变通
其实 “恰饭” 和 “用爱发电” 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关键是找到平衡点。这几年也有一些评测者摸索出了一些可行的路子。
明确标注 “恰饭” 内容是个好办法。比如在视频开头就说 “本期视频包含厂商合作,但所有观点都是真实体验”,或者在简介里注明 “产品由厂商提供,评测无删减”。观众其实不反感 “恰饭”,反感的是被欺骗。坦诚一点,反而能获得理解。有个博主坚持这么做了三年,粉丝不仅没少,还总有人在评论里说 “虽然是广告,但说得实在,我信你”。
控制 “恰饭” 的比例也很重要。比如规定每个月的 “恰饭” 视频不超过 30%,剩下的 70% 留给自己真正想测的产品。这样既能保证收入,又能守住初心。有个团队就是这么做的,他们接的合作都是自己筛选过的、确实不错的产品,而且每个合作视频后面,都会加一期 “吐槽番外”,聊聊这款产品的缺点。观众觉得他们 “既敢赚钱,又敢说真话”,口碑一直很好。
把 “用爱发电” 的内容做出差异化也能变现。比如专门做 “冷门产品评测”,或者 “深度拆解”,吸引一批精准粉丝后,通过带货、开会员、接定制化咨询等方式赚钱。有个博主就靠评测各种复古游戏机和小众数码配件火了,虽然粉丝不多,但粉丝愿意为他的周边和付费内容买单,收入比单纯 “恰饭” 还稳定。
🛠️ 行业生态的锅:谁在逼评测者选边站?
说到底,这个困境也不全是评测者的问题,整个数码行业的生态也有责任。
厂商这边,很多时候把 “合作” 和 “控评” 划等号。只要付了钱,就要求评测里不能有负面内容,甚至连 “不够完美” 都不行。有个评测者就因为在合作视频里提了一句 “这款手机的散热一般”,被厂商要求删除视频,还扣了尾款。这种 “霸王条款” 逼着评测者要么违心夸,要么丢单子。
平台的流量规则也在推波助澜。那些 “标题党”“吹爆款” 的评测更容易获得推荐,而客观中立、指出缺点的内容反而流量低迷。久而久之,愿意沉下心做深度评测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用户这边,也有一些不太成熟的心态。总觉得 “评测者就该用爱发电,谈钱就是原罪”,一旦发现评测者接了合作,就全盘否定其所有内容。其实评测者也是人,也要吃饭,合理的商业化反而能让他们做出更好的内容。
🔭 破局的可能:观众要什么,评测者就该给什么
其实观众真正在意的,从来不是评测者 “恰不恰饭”,而是有没有说真话。只要能保持客观,哪怕接了合作,观众也愿意接受;反之,就算完全 “用爱发电”,但内容敷衍、不专业,也没人买账。
对评测者来说,守住 “真实” 这条底线,再去想赚钱的事,可能路会走得更稳。对厂商来说,与其花钱 “控评”,不如接受 “有缺点的真实”,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强行吹出来的 “完美产品”,最终只会被市场打脸。对平台来说,多给客观中立的内容一些流量倾斜,才能让整个生态更健康。
数码评测的本质,是帮用户做决策。不管是 “恰饭” 还是 “用爱发电”,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就有存在的价值。至于平衡的度,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至少有个原则:别让赚钱的欲望,盖过了说真话的勇气;也别让纯粹的热爱,输给了柴米油盐的现实。
希望有一天,我们打开数码评测,看到的是 “这款产品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适合谁买”,而不是 “快买!不买亏大了” 或者 “没钱了,求个三连”。这一天或许很远,但总有人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