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搞懂:公众号定位到底是什么?很多人刚接触公众号,总觉得定位就是 “起个名字、选个领域”,比如 “美食公众号”“职场公众号”。这种理解太浅了。真正的公众号定位,是你给用户的一个 “选择理由”—— 在成千上万个同类账号里,用户为什么要关注你?你能解决他们什么问题?能带来什么独特价值?
举个例子。同样是写职场内容,有的账号专注 “应届生面试技巧”,有的主打 “35 岁职场转型”,还有的专门讲 “职场人际关系避坑”。这就是定位的差异。没有清晰定位的公众号,往往今天发美食、明天聊职场、后天扯娱乐,用户看了一脸懵,自然留不住人。
定位的核心包含三个要素:目标人群要具体(不能说 “年轻人”,得是 “22-28 岁一线城市刚入职的女生”);核心价值要明确(是帮用户省钱?学技能?还是缓解焦虑?);内容边界要清晰(什么能写,什么坚决不写)。这三个要素缺一个,定位就立不住。
现在公众号数量已经超过 2000 万,新号想活下来,定位必须像 “锥子” 一样尖锐 —— 要么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要么提供别人给不了的视角。那种 “什么都想写,什么人都想吸引” 的账号,99% 都会沦为 “僵尸号”。
🔍
第一步:从 “我” 出发,挖透自身优势别一上来就想着 “用户喜欢什么”,先搞清楚 “我能提供什么”。定位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建立在你的真实优势上,否则很难长期坚持。
怎么挖优势?可以从三个维度梳理:
专业技能:你有没有别人拿不走的硬本事?比如你是会计师,能讲清 “普通人怎么避税”;你是设计师,擅长 “零成本搞定 PPT 排版”。这些专业领域的内容,自带权威性,容易建立信任。
兴趣爱好:如果没有强专业,就看你 “能聊到什么程度”。有人喜欢追剧,普通观众只会说 “好看”,但他能拆解 “韩剧编剧的套路”“国产剧服化道的 bug”,这就能做成 “影视解析号”。关键是你的兴趣要足够深,能说出别人说不出的东西。
资源积累:你有没有独特的信息渠道?比如在大厂做 HR,能分享 “内部招聘潜规则”;家在产地,能直播 “水果从采摘到发货的全过程”。这些 “别人接触不到” 的资源,本身就是定位的金矿。
见过太多人跟风做号,别人写 “小红书运营” 他也写,但自己根本没做过小红书,写出来的内容全是网上抄的,这种号肯定做不起来。记住:你的定位,必须是 “你能做好,且别人不容易替代” 的领域。
👥
第二步:锁定人群,搞懂 “你在为谁写”知道自己能写什么后,就得明确 “写给谁看”。目标用户越具体,内容就越容易击中痛点。
怎么精准画像?可以拿张纸,写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他们的年龄、性别、城市、职业是什么?比如 “30-35 岁,二三线城市,有娃的职场妈妈”。
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烦恼?是 “没时间陪孩子”,还是 “想搞副业但没方向”?
他们平时喜欢看什么内容?是短视频还是长文章?更喜欢干货还是故事?
举个例子。同样是做 “亲子号”,如果你的用户是 “0-3 岁宝宝的妈妈”,内容就得侧重 “辅食添加”“早教游戏”;如果是 “小学生家长”,可能更需要 “作业辅导技巧”“亲子沟通方法”。定位时,用户画像越细,内容就越有针对性。
怎么验证你对用户的判断对不对?可以去同类账号的评论区翻一翻,看看粉丝都在问什么、抱怨什么;也可以加几个相关的微信群,潜水观察大家的聊天内容。用户的真实需求,往往藏在他们的吐槽和提问里。
切忌把用户想得太宽泛。有人说 “我的号适合所有人”,这等于 “谁都不适合”。就像奶茶店,有的专门卖 “低脂奶茶” 吸引减肥人群,有的主打 “复古包装” 吸引年轻人,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
第三步:确定内容方向,划清 “写什么” 和 “不写什么”定位的最后一步,是明确内容框架。这不仅能让你避免 “今天不知道写什么” 的困境,还能让用户形成稳定预期 —— 关注你,就知道能得到什么内容。
内容方向要包含三个部分:
核心内容:这是你账号的 “主打菜”,占 70% 以上的篇幅。比如职场号的核心内容可以是 “简历优化技巧”“薪资谈判方法”。
衍生内容:围绕核心领域的扩展,占 20% 左右。还是职场号,可以偶尔写 “通勤时能看的干货书单”“办公室人际关系小技巧”。
坚决不碰的内容:这是定位的 “护城河”。比如专注 “职场干货” 的号,就别去写 “娱乐圈八卦”,否则会让粉丝困惑。
内容形式也要想好。是全文字?还是图文结合?要不要加视频或音频?比如 “美食号”,图文适合教 “家常菜做法”,短视频更适合展示 “刀工技巧”。
有个小技巧:把你的内容方向写成一句话,贴在显眼的地方。比如 “帮 25-30 岁新媒体新人快速掌握短视频剪辑技巧”。每次写内容前都看一眼,偏离这个方向的就果断放弃。
见过一个美妆号,本来定位是 “学生党平价彩妆”,后来为了追热点,写了篇 “万元贵妇面霜测评”,结果评论区全是 “小编飘了,忘了初心”。定位一旦确定,就不能随便动摇。
🚀
避坑指南:这些定位误区千万别踩哪怕搞懂了方法,还是有人会走弯路。总结几个常见的定位陷阱,帮你少踩坑:
误区一:贪大求全,想覆盖所有人。有人做 “生活号”,今天写做饭,明天写理财,后天写旅游。结果用户标签混乱,系统也不知道该推给谁,自然没流量。记住,小而美,比大而全更有生命力。
误区二:完全跟着热点走,丢了自己的方向。热点可以追,但必须和你的定位相关。比如职场号追 “35 岁被裁员” 的热点,就比追 “某明星离婚” 更有意义。为了热点放弃定位,只会让老粉流失。
误区三:频繁换定位,让用户无所适从。有人做了 3 个月职场号,没火,就改成美食号;又做 3 个月,还没火,再改成育儿号。这种账号,粉丝根本留不住。定位不是不能调整,但必须有数据支撑,且调整幅度不能太大。
误区四:忽略差异化,和别人 “撞车”。如果你的定位是 “考研干货”,但网上已经有上万个同类账号,你就得找到 “细分中的细分”—— 比如 “二本学生考研逆袭技巧”“跨专业考研如何选专业”。没有差异化,就会被淹没在信息海里。
💡
最后一步:用最小成本测试你的定位定位不是拍脑袋决定的,必须经过市场验证。可以用 “最小可行性测试” 的方法,快速判断你的定位是否可行:
先按照前面的步骤,确定一个初步定位。
然后,集中写 5-10 篇核心内容,发布到公众号(也可以同步到小红书、知乎等平台)。
重点观察三个数据:打开率(粉丝愿不愿意点进来看)、完读率(能不能看完)、互动率(有没有评论、点赞、转发)。
如果这三个数据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比如打开率低于 3%),说明定位可能有问题。这时可以小范围调整:比如稍微缩小用户范围,或者换一种内容形式。
举个例子。有人一开始做 “职场沟通”,发了几篇文章,数据很差。后来发现粉丝评论里总问 “和领导吵架了怎么办”,于是把定位调整为 “职场冲突解决技巧”,数据立刻有了起色。
定位是一个 “试错 - 调整 - 再试错” 的过程,别怕一开始不完美。但记住,调整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在核心方向上优化细节。
现在,你应该明白公众号定位是什么了 —— 它不是简单的 “选个领域”,而是找到 “你能提供的价值” 和 “用户需求” 的交叉点,并用清晰的内容框架把这个交叉点呈现出来。
从 0 到 1 做公众号,定位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花一周时间想清楚定位,比盲目写一个月内容更有用。
别犹豫了,现在就拿出纸和笔,按照上面的步骤,一步步梳理你的公众号定位。想清楚了,就赶紧动手写第一篇文章 —— 好的定位,都是在实践中慢慢清晰的。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