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思维导图破局公众号定位难题 —— 先搞懂 “定位不清” 的 3 个典型表现
做公众号的朋友大概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今天看到情感号火就写两篇鸡汤,明天发现职场干货阅读量高又转方向,结果粉丝画像乱成一锅粥,后台数据时好时坏。这就是典型的定位不清。其实定位模糊不是小问题,它会直接导致用户留存率低 —— 读者根本不知道你这个号能给他们持续提供什么价值,自然不会长期关注。
还有种更隐蔽的情况:内容领域看似集中,实际细分方向太散。比如做 “美食” 号,今天发家常菜教程,明天写米其林餐厅测评,后天又聊减肥餐搭配。表面都和 “美食” 相关,可关注家常菜的宝妈和追高端餐饮的白领,需求天差地别。最后就是两篇爆款带不动整体流量,账号始终没辨识度。
最可惜的是那些有优质内容却没定位的号。作者可能文笔好、选题广,但读者记不住 “这个号到底讲什么”。就像你去超市想买瓶洗发水,货架上却摆着洗发水、零食、洗衣液的混合装,就算东西都好,你也不会专门为它跑一趟。公众号定位,本质就是给读者一个 “非关注你不可” 的理由。
📌 思维导图梳理定位的核心逻辑 —— 从 “用户需求” 倒推内容方向
用思维导图做定位,第一步不是列 “我想写什么”,而是画 “谁会看我的内容”。打开思维导图工具,中心节点写 “目标用户”,然后分支列出 3-5 个你最想吸引的人群。比如你想做职场号,别只写 “上班族”,细化成 “刚入职 3 年的运营岗”“想转行做新媒体的教师”“中小企业的市场主管”—— 人群越具体,需求越清晰。
接着在每个用户分支下,继续拆解 “他们的核心痛点”。刚入职的运营可能愁 “周报怎么写才不被批”“活动数据上不去怎么办”;想转行的教师更关心 “新媒体技能入门书单”“零经验面试技巧”。这些痛点别靠猜,去知乎、小红书搜相关关键词,看高赞回答里大家反复问什么;翻同类公众号的留言区,用户吐槽的就是你能解决的。
有了用户和痛点,再对应到 “内容形式”。同样讲职场技巧,新手可能需要 “步骤拆解类干货文”,管理者更爱 “案例分析 + 方法论”。在思维导图里用不同颜色标注:红色写 “必须覆盖的刚需内容”,蓝色标 “可选的增值内容”,灰色记 “暂时不碰的无关内容”。这样一来,你就知道哪些选题该深耕,哪些该果断放弃。
最后一步是 “验证定位可行性”。在思维导图最外层加个分支,写 “同类账号没做到的事”。比如很多职场号讲 “大厂经验”,但很少有人聊 “小公司的低成本运营方法”—— 这就是你的差异化机会。如果所有分支都和别人重合,要么换细分方向,要么在内容形式上创新,比如别人写图文,你做 “职场问题问答实录”。
🔍 定位梳理的 5 个实操步骤 —— 用思维导图工具把定位落地成选题库
第一步:用 “用户 - 需求 - 内容” 三维图锁定方向
打开 XMind 或飞书文档的思维导图,中心放 “公众号定位”。第一个主分支写 “用户画像”,包含年龄、职业、收入、兴趣、信息获取习惯 —— 比如 “25-30 岁女性,一线城市文员,月入 8k,喜欢刷短视频,想提升穿搭但预算有限”。第二个分支写 “核心需求”,对应前面的用户,就是 “百元内通勤穿搭”“显高显瘦的基础款搭配”“旧衣服改造技巧”。第三个分支写 “内容载体”,比如 “图文 + 穿搭对比图”“每周穿搭作业点评”“平价好物测评”。这三个分支能帮你排除 “超出用户需求” 的选题,比如别给预算有限的用户推 “轻奢品牌推荐”。
打开 XMind 或飞书文档的思维导图,中心放 “公众号定位”。第一个主分支写 “用户画像”,包含年龄、职业、收入、兴趣、信息获取习惯 —— 比如 “25-30 岁女性,一线城市文员,月入 8k,喜欢刷短视频,想提升穿搭但预算有限”。第二个分支写 “核心需求”,对应前面的用户,就是 “百元内通勤穿搭”“显高显瘦的基础款搭配”“旧衣服改造技巧”。第三个分支写 “内容载体”,比如 “图文 + 穿搭对比图”“每周穿搭作业点评”“平价好物测评”。这三个分支能帮你排除 “超出用户需求” 的选题,比如别给预算有限的用户推 “轻奢品牌推荐”。
第二步:用 “内容领域四象限” 划清边界
在思维导图里画个四象限:横轴左到右是 “专业度从低到高”,纵轴上到下是 “用户付费意愿从高到低”。把你能想到的选题填进去。比如 “穿搭入门” 在 “低专业度 + 高付费意愿”(新手愿意买课程),“奢侈品鉴定” 在 “高专业度 + 低付费意愿”(普通人看得多但很少买)。优先选 “高需求 + 你擅长” 的象限内容,比如你自己就是平价穿搭爱好者,就深耕 “低专业度 + 高需求” 的日常搭配,别硬撑写奢侈品 —— 定位不是 “我要成为全能”,是 “我要成为某类用户心中的‘唯一’”。
在思维导图里画个四象限:横轴左到右是 “专业度从低到高”,纵轴上到下是 “用户付费意愿从高到低”。把你能想到的选题填进去。比如 “穿搭入门” 在 “低专业度 + 高付费意愿”(新手愿意买课程),“奢侈品鉴定” 在 “高专业度 + 低付费意愿”(普通人看得多但很少买)。优先选 “高需求 + 你擅长” 的象限内容,比如你自己就是平价穿搭爱好者,就深耕 “低专业度 + 高需求” 的日常搭配,别硬撑写奢侈品 —— 定位不是 “我要成为全能”,是 “我要成为某类用户心中的‘唯一’”。
第三步:用 “关键词聚类” 找到高频选题方向
去微信指数搜你想做的领域关键词,比如 “育儿”,看相关热词里 “辅食”“早教”“亲子沟通” 哪个搜索量高。把这些词复制到思维导图,按 “搜索热度 + 你的熟悉度” 排序。假设 “辅食” 搜索量高,你又刚好擅长做饭,就把它设为主方向。再在 “辅食” 下面细分 “6 月龄辅食”“过敏宝宝辅食”“快手辅食”,每个小分支至少列 5 个具体选题 —— 比如 “6 月龄宝宝第一口高铁辅食怎么做”“10 分钟搞定的婴儿蔬菜泥配方”。这些选题直接构成你未来 1-2 周的内容库。
去微信指数搜你想做的领域关键词,比如 “育儿”,看相关热词里 “辅食”“早教”“亲子沟通” 哪个搜索量高。把这些词复制到思维导图,按 “搜索热度 + 你的熟悉度” 排序。假设 “辅食” 搜索量高,你又刚好擅长做饭,就把它设为主方向。再在 “辅食” 下面细分 “6 月龄辅食”“过敏宝宝辅食”“快手辅食”,每个小分支至少列 5 个具体选题 —— 比如 “6 月龄宝宝第一口高铁辅食怎么做”“10 分钟搞定的婴儿蔬菜泥配方”。这些选题直接构成你未来 1-2 周的内容库。
第四步:用 “竞品分析” 填补定位空白
找 3-5 个和你目标方向相似的公众号,在思维导图里列 “他们的高频选题”“留言区用户没被满足的需求”“内容形式的短板”。比如你发现同类辅食号都写 “食谱”,但很少讲 “宝宝不爱吃辅食怎么办”—— 这就是你的机会。再看他们的更新频率,别人一周更 3 篇图文,你可以加 1 篇 “辅食工具避坑” 的短视频文案,用差异化形式抢占用户注意力。记住,竞品不是敌人,是帮你验证定位的 “免费参考”。
找 3-5 个和你目标方向相似的公众号,在思维导图里列 “他们的高频选题”“留言区用户没被满足的需求”“内容形式的短板”。比如你发现同类辅食号都写 “食谱”,但很少讲 “宝宝不爱吃辅食怎么办”—— 这就是你的机会。再看他们的更新频率,别人一周更 3 篇图文,你可以加 1 篇 “辅食工具避坑” 的短视频文案,用差异化形式抢占用户注意力。记住,竞品不是敌人,是帮你验证定位的 “免费参考”。
第五步:用 “执行清单” 把定位落地成行动
最后在思维导图末尾加个 “近期执行计划”。比如 “第 1 周:发 3 篇 6 月龄辅食食谱,文末加‘宝宝辅食问题征集’”“第 2 周:根据留言写‘辅食不吃菜怎么办’,测试用户反馈”“第 3 周:整理高频问题,做‘辅食常见 10 问’合集”。每篇文章发布后,在对应选题分支下标注 “阅读量”“点赞数”“留言数”—— 数据好的方向就是你要强化的定位,数据差的及时从选题库剔除。
最后在思维导图末尾加个 “近期执行计划”。比如 “第 1 周:发 3 篇 6 月龄辅食食谱,文末加‘宝宝辅食问题征集’”“第 2 周:根据留言写‘辅食不吃菜怎么办’,测试用户反馈”“第 3 周:整理高频问题,做‘辅食常见 10 问’合集”。每篇文章发布后,在对应选题分支下标注 “阅读量”“点赞数”“留言数”—— 数据好的方向就是你要强化的定位,数据差的及时从选题库剔除。
🚫 定位梳理时最容易踩的 3 个坑 —— 用思维导图提前规避风险
很多人做定位时,思维导图里 “我擅长的” 占了 80%,“用户需要的” 只占 20%—— 这是典型的 “自嗨型定位”。比如有人学过油画,就想做 “油画鉴赏” 号,但目标用户可能更需要 “零基础油画入门”。解决办法很简单:在思维导图里用 “用户需求” 和 “自身优势” 做交叉比对,只保留两个圈重叠的部分。你擅长且用户需要的,才是可持续的定位。
另一个常见错误是 “定位太宽,想覆盖所有人”。思维导图里列了 10 个用户群体、20 个内容方向,结果每个都没讲透。就像开餐厅,又卖火锅又做日料还兼营奶茶,最后客人觉得 “什么都一般”。正确的做法是:在所有分支里,选出 “你最有把握做好” 且 “用户需求最迫切” 的 1 个方向,把其他的暂时折叠 —— 先做精一个细分领域,有了稳定粉丝再考虑拓展。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 “定位和变现的匹配度”。有人做公众号是想带货,却选了 “纯干货知识分享” 的定位,结果内容很好但没人买东西。用思维导图加个 “变现方式” 分支:如果想接广告,定位要偏向 “高粘性用户群”(比如宝妈、学生);如果想卖货,内容要靠近 “消费决策场景”(比如测评、攻略)。定位不仅要考虑流量,还要想清楚 “用户来了之后,你靠什么活下去”。
✅ 定位清晰后的运营效果 —— 从 “盲目更新” 到 “每篇都有增长”
我之前有个学员,做职场号半年没起色,用思维导图梳理后,把定位从 “职场干货” 改成 “小公司运营的低成本获客技巧”。调整后第 3 篇文章就出了 10 万 +,因为她精准抓住了 “小公司没预算、没人手” 的痛点,内容里全是 “500 元做场活动”“用 Excel 做用户分析” 的实操方法。现在她的号虽然粉丝不算特别多,但广告报价比同类大号还高 —— 因为广告主知道,她的用户都是 “有明确需求的精准客户”。
另一个案例是母婴号。原来作者今天写育儿、明天写早教,粉丝画像混乱。用思维导图拆解后,聚焦 “3 岁以下宝宝的睡眠问题”,选题全是 “哄睡技巧”“夜醒原因”“睡眠环境布置”。现在家长们遇到睡眠问题,第一反应就是 “去她的号搜答案”。虽然内容领域变窄了,但 “睡眠” 相关的关键词在微信搜索里的排名越来越高,自然流量比之前翻了 3 倍。
定位清晰后,你会发现 “选题不再是难题”。打开思维导图,用户痛点、内容方向、变现方式一目了然。不用再每天焦虑 “明天写什么”,而是有计划地深耕一个领域。当用户想到某个需求,第一个想起的就是你的公众号 —— 这就是定位的终极目标。
🔄 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 —— 用思维导图持续优化内容方向
公众号定位不是画完思维导图就万事大吉了。建议每个季度重新梳理一次:打开最初的思维导图,对比 “实际运营数据” 和 “预期定位”。比如你原本想做 “职场新人干货”,但数据显示 “职场人际关系” 相关的文章阅读量总是更高,那就可以微调定位,在原有框架里增加 “职场沟通” 的内容比例。
用户需求会变,定位也要跟着迭代。去年大家可能关心 “如何远程办公”,今年更在意 “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定期去小红书、抖音搜行业热词,把新出现的痛点加到思维导图里。比如做美食号的,发现 “预制菜改造” 成了新趋势,就可以在 “家常菜” 分支下加个小节点,用旧定位的优势(比如 “简单易做”)结合新需求,保持账号活力。
但调整定位要守住 “核心辨识度”。就像可乐推出过香草味、樱桃味,但没人会觉得它不是 “可乐”。你可以给职场号加 “副业技巧” 内容,但别突然开始写 “旅游攻略”。在思维导图里用虚线标注 “可拓展的相关领域”,用实线框住 “绝对不能碰的无关内容”—— 这样既能适应变化,又不会丢了老粉。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