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被 “大而全” 带偏了,新手做公众号最容易踩的坑
身边好多朋友刚开始做公众号,一上来就想把账号做成 “万能宝库”。今天发职场干货,明天推旅游攻略,后天又聊情感话题。觉得覆盖的领域越广,吸引的粉丝就越多。但运营半年下来,后台数据惨不忍睹。打开率长期低于 3%,粉丝增长像蜗牛爬,更别说变现了。
这就是典型的 “大而全” 思维陷阱。用户打开你的公众号,根本不知道你到底擅长什么。就像去一家餐厅,菜单厚得像字典,中餐西餐日料全都有,你敢信它能把一道菜做到极致吗?公众号也是一个道理,没有明确的定位,用户记不住你,自然不会常来。
看看那些做得好的个人号,没有一个是大而全的。“石榴婆报告” 专注明星穿搭和八卦解读,“书单” 就深耕书籍推荐和阅读感悟,“局部气候调查组” 用长图讲故事,领域窄到不能再窄,但粉丝粘性高得吓人。这就是小而精的力量,把一个点打透,比撒胡椒面式的运营靠谱 100 倍。
🔍 先扒开自己:你的 “独特性” 才是定位的根
找准定位的第一步,不是研究别人做什么火,而是扒开自己的经历和优势。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花最多时间做的事是什么?别人经常来请教我什么问题?这件事能不能让我坚持做三年?
有个朋友是宝妈,每天研究怎么给孩子做辅食。一开始她只是在朋友圈分享食谱,后来发现很多新手妈妈都来问细节。她就开了个公众号,专门更婴儿辅食教程,从 6 个月的米粉添加到 3 岁的营养餐单,每个食谱都附带着自己试错的经验。现在粉丝虽然只有 5 万,但都是精准的宝妈群体,接母婴产品广告接到手软。
千万别觉得自己的爱好太小众。有人痴迷多肉植物,把公众号做成 “多肉养护百科”,教大家怎么避免烂根、怎么杂交新品种;有人是二手书收藏者,每天分享一本旧书背后的故事,硬是把小众爱好做成了文化符号。你的独特经历和偏执热爱,恰恰是别人复制不了的竞争力。
📊 蹲点调研:看看用户真正缺什么
光有自嗨式的定位没用,得看看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打开微信搜一搜,输入你想做的领域关键词,比如 “职场”,然后翻前 20 名的公众号。不是看他们写了什么,而是看评论区 —— 读者在抱怨什么?在追问什么?哪些问题没人回答?
我之前关注过一个职场号,博主发现很多粉丝在后台问 “跨部门沟通怎么不得罪人”,但同类账号都在讲宏观的升职技巧。他就把定位调整成 “职场沟通细节指南”,专门拆解汇报工作的语气、发邮件的抄送规则、甚至是和领导吃饭时的座位选择。这种精准打击,让他在半年内粉丝翻倍。
还可以去知乎、豆瓣小组逛一逛。比如你想做美食号,就去 “下厨房” 小组看看,新手最头疼的是 “炒菜火候掌握” 还是 “调料搭配”;想做读书号,就去 “读书笔记” 小组瞧瞧,大家是需要快速拆书还是深度解读。用户的痛点,就是你定位的切入点。
🎯 精准定位 =“人群 + 需求 + 差异” 公式
定位不是一句话的事,得用公式算出来:目标人群 + 核心需求 + 差异化优势。举个例子,“25 - 30 岁职场女性 + 快速瘦腰方法 + 办公室可操作”,这就比单纯的 “健身号” 明确 10 倍。
有个博主是瑜伽教练,她没有做泛泛的瑜伽教学,而是聚焦 “上班族午休 15 分钟瑜伽”。目标人群是久坐的白领,核心需求是缓解肩颈疼痛、提神醒脑,差异化在于时间短、不用换衣服、在工位就能做。她的每篇推文都配着办公室场景的动图,粉丝增长速度比同类号快 3 倍。
差异化怎么找?要么做别人没做过的,要么把别人做过的做到极致。比如情感领域已经很饱和,但有人专门做 “异地恋保鲜指南”,把一个细分场景挖深;穿搭号太多了,但有人只做 “155cm 小个子通勤装”,用精准的身高标签圈住人群。
🚫 避开这 3 个定位误区
别贪多求全,别追热点跟风。去年 “元宇宙” 火的时候,一堆号跟风转型,结果没几个月热度退了,粉丝也流失了。你的定位应该像锚点,能帮你抵御风口变动。
别过早想着变现而偏离定位。有个教育类公众号,本来专注于小学奥数,后来为了接广告,开始推英语课、编程课,粉丝觉得 “不专业”,取关率飙升。先把定位做扎实,让用户认可你的价值,变现是水到渠成的事。
别害怕定位太窄。有人担心 “只写考研英语作文,会不会没人看?” 实际上,全国每年有 300 万考研党,哪怕只有 1% 关注你,都是 3 万精准粉丝。窄定位反而能让你在搜索引擎里更容易被找到,搜 “考研英语作文模板” 时,你的号比那些什么都写的号排名更靠前。
💡 小而精的定位怎么落地?
先从 “最小可行性内容” 开始试错。比如你想做 “家庭烘焙”,别一开始就想覆盖蛋糕、面包、饼干所有品类。先集中更 10 篇戚风蛋糕教程,看看阅读量和收藏量。如果数据好,说明这个细分点可行;如果不行,就换个方向,比如曲奇饼干。
固定内容形式,让用户形成期待。“李娟的厨房” 每天早上 8 点更一篇 “3 分钟早餐食谱”,粉丝到点就会打开看;“职场生存手册” 每周三发 “老板不会说的潜规则”,成了读者的固定精神食粮。固定的节奏和形式,能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
定期复盘调整。每 3 个月看一次后台数据:哪些文章打开率最高?粉丝在哪个时间段最活跃?留言里反复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根据这些反馈微调定位。有个美食号原本做 “各地小吃测评”,后来发现粉丝更爱看成制作过程,就慢慢转型成 “街头小吃在家复刻”,数据反而更好了。
现在打开你的公众号后台,看看粉丝画像里 “兴趣标签” 是不是杂乱无章?看看历史推文的分类是不是横跨五六个领域?如果是,别犹豫,赶紧砍掉那些和核心定位无关的内容。做公众号就像挖井,在一个地方深耕 10 米,比在 10 个地方各挖 1 米更容易出水。小而精的定位,才是个人号突围的唯一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