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的人都知道,定位就像船的罗盘,没弄明白方向,后面再使劲划桨也可能跑偏。不少人一开始兴冲冲开号,写着写着就迷茫了 —— 今天发美食,明天聊职场,粉丝看得云里雾里,自然留不住人。所以说,公众号定位不是随便写写的口号,是决定账号生死的根基。
🧭 方向选择:找对赛道比闷头跑更重要
选方向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 “我觉得好”。不少新手会陷入一个误区,把自己的喜好当成用户的需求。比如有人喜欢摄影,就一股脑发各种专业摄影技巧,结果发现看的人寥寥无几 —— 不是内容不好,是这个方向可能太小众,或者表达方式不对路。
结合自身优势来选方向,成功的概率会高很多。你是职场资深人士?那职场干货、晋升技巧就是你的天然素材库。你擅长美妆护肤?分享真实测评、妆容教程肯定有人看。别想着什么都做,把一个领域做透,比十个领域都浅尝辄止强得多。我见过一个公众号主,本身是瑜伽教练,就专注分享产后修复瑜伽,粉丝虽然不算多,但粘性特别高,变现也很稳定。
还要看看市场缺什么。打开微信搜一搜,输入你想做的领域关键词,看看排在前面的公众号都在写什么。如果发现大家都在写 “怎么做爆款视频”,但很少有人讲 “新手怎么避免视频违规”,这可能就是你的机会。市场需求和竞争程度要一起看,需求大但竞争白热化的领域,新手很难突围;需求小但没人做的领域,可能根本撑不起一个账号。
细分领域是个好思路。就拿育儿领域来说,大而全的育儿号已经太多了,但专注 “0 - 3 岁宝宝辅食”“学龄儿童专注力培养” 的账号,反而更容易被记住。有个做宠物号的朋友,一开始什么宠物都写,后来专攻 “老年犬养护”,粉丝增长反而快了,因为这个群体的需求很精准,而且愿意为宠物花钱,变现也顺理成章。
🔍 用户画像:知道给谁写,才能写出他们想看的
不少人写公众号,总觉得 “我写得这么好,怎么没人看”。问题可能出在你根本不知道读者是谁。用户画像是啥?就是把你的典型读者具象化,比如 “25 - 30 岁的一线城市女白领,月收入 8000 - 15000,喜欢追剧、买平价彩妆,想提升职场技能但没时间系统学习”。有了这个画像,你写内容的时候就像在跟一个具体的人聊天,而不是对着空气说话。
怎么收集用户信息?刚起步的时候,别指望有太多后台数据,主动出击更有效。可以在公众号简介里留个小问卷链接,告诉读者 “填问卷送一份干货资料”,资料可以是你整理的行业报告、实用模板,成本不高但能换回很多有用的信息。问什么很关键,别问 “你喜欢什么内容” 这种空泛的问题,要问 “你最近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你通常在什么时间看公众号”“你更愿意看文字还是视频”。
后台数据是宝藏,可惜很多人不会用。微信公众号后台的 “用户分析” 里,能看到粉丝的性别、年龄、地域分布,还有他们喜欢在什么时间段打开你的文章。如果发现 80% 的粉丝是 20 - 25 岁的女生,那写内容的时候就要用她们熟悉的语言,少用太专业的术语。如果粉丝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就别总聊一线城市的房价、通勤,他们可能更关心 “如何在小县城找到好工作”。
把收集到的信息整合起来,就能画出清晰的用户画像了。有个做读书号的朋友,通过分析发现粉丝大多是 30 - 40 岁的妈妈,她们没时间读大部头,却想给孩子做榜样。于是她调整内容,专门解读适合碎片化阅读的经典,每篇文末加一句 “今天花 10 分钟读完这本书,明天就能跟孩子分享一个小道理”,打开率一下子提高了 30%。用户画像不是死的,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更新一次,因为你的粉丝会成长,需求也会变。
📝 定位怎么写?把方向和画像拧成一句话
定位不是长篇大论,最好能浓缩成一句话,让人一眼就知道你是干嘛的。比如 “帮职场新人避开坑,30 分钟学会一个实用技能”,既说了目标用户(职场新人),又说了内容价值(避坑、学技能),还暗示了形式(短平快)。
写定位的时候,要包含三个要素:给谁看(用户画像)、提供什么(核心内容)、有什么不一样(差异化)。前面两个好理解,差异化是关键。同样是做美食号,“教上班族做 15 分钟快手菜” 就比 “分享美食做法” 更有辨识度。差异化可以从用户细分来(比如只做给宝妈),可以从内容形式来(比如用漫画讲菜谱),也可以从价值主张来(比如强调 “零失败”)。
别害怕定位太窄。有人担心 “我只做给程序员看,会不会粉丝太少?” 其实恰恰相反,精准的定位能让目标用户快速找到你,而且他们的粘性会特别高。等你在小圈子里站稳了脚跟,再慢慢拓展也不迟。就像很多垂直领域的公众号,一开始只服务某一类人,后来自然而然吸引了相关人群,比如从 “程序员穿搭” 扩展到 “职场男性穿搭”。
写好的定位要经得起推敲。问问自己:这个定位我能持续输出内容吗?用户真的需要吗?我比别人做得好吗?如果有一个答案是否定的,可能就要重新考虑了。有个朋友想做 “奢侈品鉴定” 公众号,后来发现自己既没有专业资质,也找不到稳定的素材来源,写了几篇就写不下去了,就是因为没提前想清楚这些问题。
🔄 定位不是定死:要灵活调整,但别瞎折腾
定位确定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运营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数据:哪些文章打开率高?评论区大家在讨论什么?粉丝增长快不快?如果发现某个方向的内容总是受欢迎,可能意味着你可以往这个方向多倾斜。比如一个职场号,发现写 “副业赚钱” 的文章阅读量是其他文章的两倍,就可以把定位微调为 “职场人搞钱指南,主业副业一起赚”。
调整定位要小步试错,别一下子 180 度大转弯。如果原来做职场号,突然改成美妆号,老粉丝肯定会懵。可以先在原有定位基础上,增加新方向的内容,看看反应。比如每周加一篇相关的文章,观察打开率、转发率,如果数据不错,再慢慢调整比例。大的定位变动,最好跟粉丝打个招呼,比如发一篇 “跟大家聊聊我们的新计划”,解释为什么调整,争取老粉丝的理解。
也别因为短期数据不好就随便改定位。公众号有个冷启动期,可能前几个月粉丝增长慢,内容阅读量低,这很正常。只要你确定定位是符合用户需求的,就应该坚持下去。我认识一个做 “乡村教育” 的公众号,前半年粉丝只有几百人,但他一直坚持分享真实的乡村教师故事和教学方法,后来因为一篇深度报道被大 V 转发,一下子涨了几万粉,现在成了这个领域很有影响力的账号。
🚫 这些定位误区,新手几乎都踩过
最常见的误区是 “贪多求全”。什么热点都想追,什么内容都想做,结果账号像个大杂烩。用户关注你,是因为你在某个方面能满足他的需求,一旦你什么都发,他就不知道该期待什么了。就像你去餐厅,总去那家招牌菜做得特别好的,而不是什么菜都做但都一般的。
另一个误区是 “自嗨式定位”,完全不管用户怎么看。有人写定位的时候,用了很多行业术语,比如 “赋能创业者实现商业闭环”,普通人看了根本不知道啥意思。定位是给用户看的,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话。你可以把写好的定位念给目标用户听,如果他们皱着眉问 “你到底想干嘛”,那肯定不行。
还有人把定位当成口号,说一套做一套。定位写着 “帮你省钱”,结果天天推高价产品;说好了 “每周三更新干货”,结果隔三差五断更。定位不只是写出来的,更是做出来的,用户看的是你的实际行动,不是你的漂亮话。时间长了,言行不一的账号,粉丝只会慢慢流失。
💡 最后:定位是起点,不是终点
公众号定位就像盖房子的地基,地基打牢了,往上盖楼才稳。但盖楼的过程中,可能会根据天气、材料做调整,定位也是如此。关键是一开始想清楚 “我要去哪里”“谁会跟我一起去”,然后一步一步往前走。
别总想着 “完美定位”,没有一上来就百分百正确的定位,都是在实践中慢慢打磨出来的。先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初步的用户判断,定一个大致的方向,写几篇文章试试水,看看市场反应,再慢慢调整。比起 “想清楚”,“先开始” 更重要。
等你有了清晰的定位,就会发现写内容不再是瞎猜,涨粉也不再是碰运气。因为你知道该对谁说话,该说什么话,用户也知道为什么要关注你。这时候,你的公众号才算真正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