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公众号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做到高原创度的账号没几个。很多人要么直接搬运别人的内容,要么东拼西凑改几个字就发,结果就是账号权重上不去,粉丝增长慢,甚至还可能因为侵权被投诉。
说真的,平台算法现在越来越精明,是不是原创内容,一眼就能看出来。想要让公众号走得远,原创度是绕不开的坎。而搞定原创的核心,就是建立属于自己的素材库和观点库。这俩东西就像厨师的食材柜和独家配方,有了它们,才能炒出别人模仿不来的菜。
📦 先搞懂:素材库不是 “复制粘贴仓库”
很多人建素材库,就是把看到的好文章、好段落一股脑复制到文件夹里,这根本没用。真正的素材库得有 “二次加工” 的痕迹,不然用的时候还是会陷入 “抄袭” 的怪圈。
怎么建才有用?从源头开始说。日常刷手机看到的热点新闻,别只存链接,立刻在旁边记 3 个点:这个新闻里最反常识的细节是什么?和自己账号领域有什么关联?如果写文章能从哪个角度切入?比如你做职场号,看到 “95 后拒绝加班被开除” 的新闻,就可以记:反常识点是 “公司败诉后公开道歉”;关联点是 “职场权益保护”;切入角度可以是 “年轻人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
还有,看书或者看报告的时候,遇到好的案例数据别只划重点。改成自己的话写下来,再补一句 “这个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比如看到 “2024 年职场人平均跳槽周期缩短至 1.8 年”,就换成 “现在职场人换工作越来越频繁,不到两年就想挪窝”,然后补一句 “这说明年轻人更看重工作体验,企业想留人得在软福利上下功夫”。
素材分类也有讲究。按 “时效性” 分一级文件夹:热点素材(3 天内有效)、常规素材(长期可用)、经典素材(十年内不过时)。每个一级文件夹里再按 “内容类型” 分二级:案例类、数据类、金句类、故事类。比如 “经典素材” 里的 “故事类”,可以放那些流传很久的名人故事,比如稻盛和夫在破产工厂里坚持研发的故事,不管写职场坚持还是创业精神都能用。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素材的 “标注系统”。每个素材后面必须标清楚三个信息:来源(避免侵权)、可用场景(比如 “写家庭教育时能用来反驳‘棍棒底下出孝子’”)、自己的初步想法(比如 “这个案例可以和现在的正面管教理念对比”)。标得越细,用的时候越能快速联想到,原创的概率就越高。
💡 观点库才是原创的灵魂,怎么打造独一份的?
素材是肉,观点是骨,没有骨头的文章站不起来。但观点这东西很虚,怎么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关键在 “加工方式”。同样一个素材,100 个人能看出 100 个角度,你的角度够不够特别,决定了文章的原创度。
平时看到任何信息,都可以逼自己做 “反向思考”。比如大家都在说 “早起的人更成功”,你就可以想 “那熬夜工作效率高的人就不配成功吗?”;大家都推崇 “断舍离”,你可以琢磨 “对普通人来说,适度囤积是不是更有安全感?”。这些反向思考不一定对,但能帮你跳出思维定式,慢慢形成自己的视角。
还有个方法是 “叠加身份”。同样一个社会事件,用不同的身份去解读,观点就会不一样。比如 “年轻人热衷特种兵旅游”,如果你是职场博主,可以说 “这是年轻人对抗工作压力的方式”;如果你是教育博主,可以说 “这体现了新一代更注重体验式学习”;如果你是心理博主,可以说 “这是年轻人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把自己的账号领域和多个社会身份绑定,观点自然就有了独特性。
观点库的载体也很重要。别用手机备忘录,碎片化的记录很难形成体系。建议用 “纸质笔记本 + 思维导图” 的组合。笔记本用来随手记灵感,比如看到小区里老人用智能手机的困难,就写下 “数字鸿沟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代际沟通的缺失”。每周花 2 小时,把这些零散观点用思维导图串联起来,看看哪些观点可以合并,哪些可以延伸,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 “观点树”。
另外,要刻意收集 “反共识观点”。比如大家都觉得 “做公众号要追热点”,但你观察到很多垂直领域的小号,不追热点反而活得很好,就可以总结出 “对小众领域账号来说,热点是干扰项,深耕专业内容才能形成壁垒”。这些和主流声音不一样的观点,往往是原创文章的爆款密码。
🔗 素材和观点怎么 “化学反应” 出原创文章?
有了素材库和观点库,不会结合还是白搭。很多人写文章,要么是观点空泛没素材支撑,要么是素材堆砌没观点串联。真正的原创,是让两者发生 “化学反应”,产生新的价值。
一个实用的公式:核心观点 = 主流看法 + 反常识素材 + 个人经历。比如写 “职场沟通”,主流看法是 “要会说话”,你找到一个反常识素材:某公司做过调查,业绩最好的销售往往是那些敢于说 “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查” 的人。再加上自己的经历:“以前我总想着怎么把话说得漂亮,直到有次客户问了个专业问题,我硬着头皮瞎说反而丢了单,后来诚实承认不懂,反而赢得了信任”。三者结合,观点就成了 “职场沟通的核心不是会说,而是让人相信你的可靠”。
还有个 “素材变形术”。同样一个素材,换个 “计量单位” 或者 “对比对象”,就能得出新观点。比如素材是 “某奶茶品牌一年卖出 10 亿杯”,常规用法是说 “这个品牌很火”。但你可以换算成 “相当于每个中国人每年喝 0.7 杯”,再对比 “某咖啡品牌每年人均消费 3.2 杯”,就能得出 “奶茶市场看似庞大,其实渗透率还很低,下沉市场有机会” 的新观点。
写文章时,试试 “观点先行,素材后找”。先在观点库里挑一个核心观点,比如 “家长过度保护反而让孩子更脆弱”,然后从素材库里找三类素材:一个反例(被过度保护的孩子遇到挫折崩溃)、一个正例(适度放手的家庭,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案例)、一组数据(关于挫折教育对孩子心理韧性的影响)。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观点清晰,素材也能精准支撑,原创度自然高。
📈 长期维护:让两个库 “自己长大”
素材库和观点库不是建完就完事了,得像养植物一样浇水施肥,才能越长越茂盛。不然过不了多久,就会变成 “死库”,写文章时还是没东西可用。
每天花 10 分钟 “投喂” 素材库。不用刻意去找,就把刷手机的碎片时间利用起来。看到好的内容,别急着划走,按前面说的 “加工三要素”(反常识点、关联点、切入角度)处理一下再存进去。比如刷到一条关于 “00 后入职带宠物上班” 的新闻,就花 10 秒写:“反常识:公司不仅允许还提供宠物托儿所;关联点:职场文化年轻化;切入角度:企业管理从‘控制’转向‘服务’”。积少成多,素材库就会越来越鲜活。
观点库则需要 “定期复盘”。每个月回头看自己记的观点,问问自己:这个观点还成立吗?有没有新的素材可以补充?能不能衍生出更深入的观点?比如之前记的 “短视频让人变笨”,后来看到研究说 “短视频能提升信息筛选能力”,就可以把观点修正为 “短视频本身不决定好坏,关键在于用户是被动刷还是主动学”。观点越打磨,越有深度。
还要建立 “跨领域连接” 的意识。很多时候,原创观点来自不同领域的碰撞。比如从心理学的 “损失厌恶” 理论,联想到公众号运营的 “限时福利比永久福利更有效”;从生物学的 “共生关系”,想到 “公众号和粉丝不是单方面输出,而是互相成就”。平时记素材和观点时,多标注 “可跨领域应用到 XX 领域”,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独特视角。
另外,别害怕 “观点过时”。公众号文章的价值,不在于观点永远正确,而在于当下能给读者启发。就算后来发现某个观点错了,也没关系,反而可以写一篇 “我以前错了” 的文章,这种真诚的反思往往更能打动读者。素材库和观点库的成长,其实也是你自己认知成长的过程。
🚫 避开这 3 个坑,原创度才不会 “伪提升”
很多人费了半天劲建库,原创度还是上不去,多半是踩了这些坑。
第一个坑:素材库成了 “抄袭中转站”。存素材时只复制不加工,用的时候直接大段粘贴,改几个词就当自己的。这种 “伪原创”,平台算法很容易识别,不仅原创度低,还可能被判定为侵权。记住,素材入库的那一刻,就得带着自己的思考,哪怕只是改个句式,加个批注。
第二个坑:观点库全是 “别人的话”。看到专家说什么就记什么,没有自己的判断。这样的观点库,写出来的文章就像 “观点拼盘”,看似有很多观点,其实没有灵魂。解决办法是,每次记别人的观点时,必须加一句 “我同意 / 不同意的地方是______,因为______”。
第三个坑:只建不用。很多人觉得 “等我库建好了再开始写”,结果库永远建不完,文章也永远没产出。其实,素材库和观点库是在 “用” 的过程中才会完善的。哪怕一开始库很小,也要逼着自己用现有素材写,写的时候就会发现哪里缺东西,下次收集时就有针对性了。就像学游泳,不能等把所有理论都学会了再下水,得在水里扑腾才能真正学会。
提高公众号文章原创度,说到底不是技巧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愿意花时间打磨素材,愿意深入思考形成观点,愿意在一次次写作中完善自己的体系,原创自然就会来。那些看似轻松写出的原创爆款,背后都是别人看不到的积累。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