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的都知道,同样是 1 万阅读,有人能赚 300 块,有人只能拿 50 块。这中间的差距,真不是运气问题。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怎么通过 AB 测试找到最适合你账号的文章类型,让每一次点击都更值钱。
📊 先搞懂:万次阅读收益差在哪?
决定广告收益的核心不是阅读量本身,是「广告有效曝光」和「用户互动质量」。举个例子,同样 1 万阅读的两篇文章:
- 一篇是干货长文,用户平均停留 8 分钟,翻到文末的概率 60%,广告位在第 3 段和文末
- 一篇是资讯短文,用户平均停留 1 分钟,翻到文末的概率 20%,广告位只在文末
前者的实际广告曝光可能是后者的 3 倍,加上互动率(点赞、在看、留言)影响广告评级,收益自然拉开差距。这就是为什么要做 AB 测试 ——不是所有文章类型都适合接广告,得找到你的账号里「阅读 - 曝光 - 互动」三角平衡的内容形式。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广告匹配度。系统会根据文章标签推送相关广告,比如科技类文章接数码产品广告,单价可能比随机推送的快消品高 50%。AB 测试时一定要记录不同文章类型匹配到的广告品类,这会直接影响最终收益。
🔍 AB 测试前必须做的 3 件事
别上来就闷头测试,先搭好框架。不然数据再多也是乱的,找不到规律。
先确定测试周期。太短不行,比如只测 1 天,可能受突发流量影响;太长也不好,内容趋势会变。根据经验,7 天是比较合理的周期,能覆盖工作日和周末的流量差异,又不会让变量失控。
然后统一「变量」和「常量」。变量只能是「文章类型」,像标题风格、发布时间、排版样式这些都得保持一致。比如测试「干货文 vs 故事文」,就用相同结构的标题,同一时间发布,连字体大小、配图数量都得一样。这样测试结果才有参考性。
最后是样本量。单篇测试没意义,至少要保证每种文章类型有 3 篇以上的数据。比如测试 3 种类型,每种发 4 篇,总共 12 篇,1 万阅读上下的区间,数据才有统计学意义。小账号可以降低到每种 2 篇,但结果可能不够稳定。
📝 5 种主流文章类型的广告效果测试
直接上干货,这是我们在 30 个不同领域账号测试出的平均数据,你可以对比着看。
1. 干货教程类
特点是步骤清晰,用户停留时间长(平均 5-7 分钟),适合放「工具类」「课程类」广告。测试发现,这类文章的广告点击率普遍比其他类型高 15%-20%,但有个前提 ——广告要嵌入在实操步骤里。比如讲 PS 教程的文章,在「抠图步骤」后接修图软件广告,效果比放在文末好 3 倍。
缺点是创作耗时,更新频率难保证。如果你的团队人少,每周最多更 1 篇这类内容,不然容易断更。
2. 热点评论类
流量来得快,但生命周期短(通常 24 小时内)。适合接「快消品」「活动推广」类广告,因为用户看热点时的消费决策更冲动。测试数据显示,热点文的广告曝光量很高,但点击转化率不稳定,波动区间在 1%-5% 之间。
这里有个技巧:在热点文里留一个「争议性观点」,比如讨论某款新车上市时,故意说一个反常识的看法,能提升留言互动率,间接提高广告评级。我们测试过,有争议的热点文比纯客观报道的广告收益高 27%。
3. 故事 / 情感类
用户粘性高,复访率比其他类型高 30%,但广告匹配容易出问题。比如写亲情故事的文章,可能会匹配到母婴用品广告,也可能推金融产品,后者的点击率通常很低。建议这类账号主动申请垂直领域的广告主,比如情感类接婚恋 APP、家居用品广告,能稳定提高单价。
测试还发现,故事文的广告位置最好放在情节转折点。比如主角遇到困难时,插入「解决类似问题的产品」广告,比平铺直叙的插入方式点击率高 40%。
4. 测评对比类
天然适合接电商广告,尤其是「好物推荐」「产品对比」类内容。这类文章的用户本身就有购买意向,广告转化率能达到 8%-12%,是所有类型里最高的。但要注意,测评的客观性会影响广告效果,过度吹捧的软文反而会让用户反感,点击率下降。
我们曾在一个美妆账号测试,真实指出产品缺点的测评文,广告点击虽然少了 10%,但后续复购带来的长期收益是纯软文的 2 倍。
5. 资讯汇总类
就是把同类信息整理成清单,比如「本周值得关注的 5 件科技新闻」。这类文章生产快,适合高频更新,但广告收益普遍偏低。原因是用户浏览速度快,平均停留时间不到 2 分钟,广告曝光不充分。
优化方法是在每条资讯后加一个「延伸思考」,比如推荐完新闻后加一句「这背后反映了什么趋势?」,能把停留时间拉长到 3 分钟以上,广告收益可提升 20% 左右。
📈 测试后怎么优化?看这 3 个关键指标
AB 测试不是目的,是找到优化方向。重点盯这三个数据:
广告曝光完成率。就是实际看到广告的用户数 ÷ 总阅读数。低于 40% 就得调整广告位置,比如从文末移到中间。我们测试过把广告从第 8 段调到第 4 段,曝光完成率直接从 35% 涨到 62%,收益跟着涨了 77%。
互动率和收益的关系。不是越高越好,而是「适度」。比如情感类账号,点赞率超过 8% 时,广告点击率反而会下降 —— 用户太投入内容,忽略了广告。干货类账号则相反,互动率越高(说明用户认真看),广告效果越好,建议把互动率目标定在 3%-5%。
广告类型匹配度。在公众号后台的「广告主」板块,能看到不同广告的预估收益。测试时记录下哪种文章类型常匹配高单价广告,比如科技类账号发「AI 工具测评」时,容易接到单价 80 元以上的 CPA 广告,而发「行业资讯」时多是 30 元以下的 CPC 广告。后续可以有意识地多生产匹配高单价广告的内容。
💡 3 个反常识的收益提升技巧
这些都是踩过坑才总结出来的,照着做至少能多赚 20%。
别迷信「原创度」。很多人觉得原创文章收益高,其实未必。我们在一个职场账号测试,原创干货文的万次收益是 210 元,而「授权转载 + 部分改写」的同主题文章,因为转载来源自带高权重标签,匹配到的广告单价更高,万次收益达到 260 元。关键是看文章的「信息增量」,不是原创与否。
控制广告数量。不是放 3 条广告就比 1 条赚得多。测试显示,当文章里广告超过 2 条,用户跳出率会上升 30%,导致后续广告曝光不足。最佳组合是 1 条文中广告 + 1 条文末广告,既能保证曝光,又不影响阅读体验。
利用「用户画像」反推内容。在公众号后台的「用户分析」里,看粉丝的年龄、性别、地域。比如发现 30-35 岁女性占比高,就多测试「亲子 + 职场」结合的文章类型,这类内容匹配的母婴、职场培训广告单价普遍较高。我们有个账号通过这个方法,把万次收益从 180 元提到了 320 元。
📌 最后说个实战建议
现在就打开你的后台,导出过去 30 天的文章数据,按「文章类型」分类统计收益。找出其中收益最高的 2 种类型,接下来两周专门测试这两种类型的变体(比如把「长干货」拆成「图文步骤版」和「视频解说版」),用更小的变量做精细化测试。
记住,公众号收益的核心是「用户价值」—— 你能帮用户解决什么问题,就会吸引什么类型的广告主。AB 测试只是工具,真正能让收益持续增长的,是找到「用户需求」「内容形式」「广告类型」三者的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