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做公众号一开始就错了 —— 上来就想写 “所有人都喜欢的内容”。结果呢?写职场的想兼顾学生,写美食的想加旅行,最后粉丝来了一批又走一批,后台数据像坐过山车。其实公众号想火,核心不是内容多全,而是定位够 “尖”—— 尖到用户想起某个需求,第一个就想到你。今天就拆解一套能落地的定位方法论,从人群到人设再到差异化,一步到位。
🎯 目标人群定位:别贪 “大”,要抓 “小”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能火的公众号,用户画像都特别具体。比如 “深夜发媸” 早期就盯着 “想变美但预算有限的年轻女孩”,“剽悍一只猫” 一开始就锁定 “想通过成长逆袭的职场新人”。反观很多失败案例,定位写的是 “面向年轻人的生活号”—— 年轻人范围太广,学生和上班族的需求天差地别,内容根本没法聚焦。
定位目标人群,关键是精准到具体场景。不是 “宝妈”,而是 “孩子 3-6 岁、坐标一线城市、重视启蒙教育但没时间备课的宝妈”;不是 “职场人”,而是 “工作 3-5 年、想晋升但不会汇报工作的互联网运营”。场景越具体,你能提供的价值就越精准。怎么找到这个场景?可以从自己的经历出发 —— 你最近在为什么事头疼?身边人经常问你什么问题?这些 “小烦恼” 往往藏着精准人群。
确定人群后,要做 “反向排除”。比如你想做职场号,那就明确 “不写应届生求职(留给专门的求职号),不写高层管理(离自己太远)”,只盯着 “中层想突破瓶颈的人”。别担心排除会失去用户,反而会让留下来的人觉得 “这号就是为我写的”。有个做职场号的朋友,一开始写 “所有职场人干货”,阅读量总在几百徘徊;后来改成 “互联网运营 3 年经验的晋升指南”,3 个月粉丝就破万了 —— 因为他的内容里全是 “周报怎么写能让领导记住”“跨部门沟通避坑 3 招” 这种具体到能直接用的东西。
还要警惕 “伪需求”。有些人群看起来有需求,但其实没人愿意为它花时间。比如 “退休老人的智能手机教程”,听起来刚需,但老人更习惯看短视频或让子女教,很少主动搜公众号文章。判断需求真假很简单:打开微信搜一搜,输入你想做的关键词,看看排名靠前的公众号阅读量怎么样;再去知乎、小红书搜,看看相关话题的讨论热度 —— 如果大家都在聊,说明是真需求。
👤 人设打造:真实感大于 “完美感”
现在的用户越来越聪明了,那种 “什么都懂的专家” 人设已经没人信了。反而那些 “有缺点但很真实” 的号主更容易圈粉。比如有个做理财号的博主,人设是 “月薪 8 千但攒下 10 万的普通女孩”,她不装大佬,文章里会写 “上个月乱买东西超支了”,也会分享 “怎么在菜市场砍价攒钱”,粉丝反而觉得 “跟我一样,能学”。
人设的核心是 “3 个标签”—— 你是谁(身份)、能提供什么(价值)、有什么特点(记忆点)。身份要具体,别写 “职场博主”,写 “在大厂做了 5 年 HR 的职场博主”;价值要明确,别写 “分享干货”,写 “帮你避开面试 90% 的坑”;记忆点要独特,比如 “说话直”“爱用表情包”“每周五更新”。这三个标签要贯穿所有内容,比如开头用 “我是 XX,今天又帮同事避了个坑”,结尾用 “记得关注,下周教你 XX”,重复多了,用户自然就记住了。
千万别为了 “立人设” 瞎编经历。之前有个博主说自己 “3 个月从月薪 3 千涨到 3 万”,被粉丝扒出是编的,一夜之间掉粉几千。真实的经历哪怕普通,也比虚构的 “传奇” 更有说服力。你可以写 “我做公众号 3 个月才涨 500 粉,踩过这些坑”,反而能吸引同样在起步的人。人设不是 “表演”,是 “放大你本来就有的特质”—— 如果你平时爱吐槽,就把吐槽融入内容;如果你做事很细致,就多写 “细节拆解”。
还要注意 “人设一致性”。有个美食号主,平时人设是 “接地气的家庭主妇”,突然某天发了篇 “如何用鱼子酱做早餐”,粉丝就留言 “这不像你会做的”。人设一旦定了,内容、语气、甚至排版都要匹配。家庭主妇的号,排版可以简单点,多用 “我家孩子最爱吃这个” 这种口语;职场精英的号,排版要清爽,用词可以专业些,但别用太多术语 —— 总之,让用户觉得 “你说的话、做的事,符合我对你的印象”。
🔍 差异化标签:找到 “别人没做,你能做好” 的点
现在公众号赛道挤得很,想火必须有 “差异化”。但差异化不是瞎创新,而是 “在同类内容里找到细分角度”。比如都是写读书,有人写 “一周读完一本书的方法”,有人写 “30 岁后值得反复读的 10 本书”,而 “书单来了” 早期靠 “按场景荐书”(比如 “失恋时能治愈你的 5 本书”)杀出重围 —— 同样的领域,角度不同,结果天差地别。
找差异化可以用 “对比法”。打开你想做的领域里 3 个头部号,列一张表:他们写什么主题?用什么风格?忽略了什么?比如你想写育儿,头部号都在讲 “怎么教孩子学习”,那你可以写 “怎么让孩子愿意主动学习”;他们都写 “正面管教”,你可以写 “爸爸带娃的独特技巧”—— 这些 “被忽略的角落” 就是你的机会。
还可以从 “个人优势” 切入。如果你会画画,做职场号时可以用漫画讲职场故事;如果你是宝妈,做美食号时可以主打 “10 分钟搞定孩子爱吃的早餐”。有个做旅行号的博主,因为自己是摄影师,就专注 “小众景点的拍照攻略”,每篇都告诉用户 “几点去光线最好”“站在哪个角度拍显腿长”,虽然更新慢,但粉丝粘性特别高 —— 因为这是他独有的优势,别人抄不来。
差异化还要 “落地到内容形式”。同样是写干货,有人用 “问答体”(比如 “读者问:刚入职被排挤怎么办?”),有人用 “故事体”(比如 “我同事被排挤后,靠这招逆转局面”),有人用 “清单体”(比如 “避坑 5 招,招招管用”)。内容形式不同,给用户的感受也不同。如果大家都在用长文,你可以试试 “图文结合的短干货”;如果大家都写严肃内容,你可以用 “吐槽 + 干货” 的形式 —— 新鲜感本身就是差异化。
📝 内容体系:让用户 “来了就知道下一篇有什么”
很多公众号火不起来,不是内容差,而是没体系。用户今天刷到一篇觉得不错,关注后下次刷到的内容完全不相关,慢慢就忘了。好的内容体系,要让用户 “知道你会持续输出什么”,甚至 “期待你下一篇写什么”。
可以按 “用户需求流程” 搭建体系。比如做求职号,用户流程是 “准备简历→面试→拿到 offer→入职适应”,那你的内容就可以按这个顺序来:先写简历避坑,再写面试技巧,然后写怎么选 offer,最后写入职第一周要做什么。用户跟着你的内容走,会觉得 “一路都有你指导”,很难取关。
也可以按 “固定栏目” 搭建体系。比如每周一写 “干货技巧”,每周三写 “用户故事”,每周五写 “问答互动”。固定栏目能培养用户的阅读习惯,就像大家知道 “新闻联播 7 点开播” 一样。有个情感号,每周日发 “读者来信 + 回复”,很多粉丝到点就等更新,说 “像追电视剧一样”。栏目不用多,3 个左右就行,关键是 “固定时间、固定形式”。
内容还要有 “递进感”。不能一直写基础内容,也不能突然跳太高。比如做理财号,先写 “月薪 5 千怎么攒钱”(基础),再写 “攒的钱怎么存能多赚点”(进阶),然后写 “如何用闲钱做低风险投资”(高阶)。用户跟着你从新手变成 “老粉”,不仅粘性高,还会觉得 “跟着你学到了东西”。每次写完一篇,结尾可以预告下一篇:“今天讲了攒钱,下次教大家怎么选适合新手的理财产品”,引导用户期待。
还要留 “互动入口”。好的内容体系不是 “你写什么用户看什么”,而是 “用户需要什么你写什么”。可以在文末加一句 “你最近在 XX 方面有什么困惑?评论区告诉我,下次专门写”;也可以做问卷调查,让粉丝选下一期主题。有个职场号靠粉丝投票定主题,每次发文都有很多人在评论区说 “终于等到这篇了”—— 用户参与感越强,就越难离开。
⏱️ 运营节奏:“稳” 比 “多” 更重要
很多人做公众号急于求成,一天一更甚至一天两更,没内容了就凑数,结果粉丝涨得慢,自己还很累。其实运营节奏的核心是 “稳定”,而不是 “数量”。哪怕一周更 2 篇,只要每次都有质量,效果也比 “日更水内容” 好。
新手最好先 “固定更新频率”。比如每周一、周四更新,提前在简介里写清楚 “每周一、四晚 8 点更新”,让用户有预期。定了就别轻易改,除非有特殊情况(比如生病),但要提前告知粉丝。有个博主本来每周三更新,突然改成周五,没说原因,结果那周掉了 200 多粉 —— 用户习惯被打破,很容易取关。
更新前要 “攒内容”。别等要更新了才开始写,至少提前攒 3 篇备用。遇到突发情况(比如没灵感、有事),就用备用内容顶上,保证更新节奏不中断。有个朋友做号时,每次写完一篇就开始构思下一篇,手里永远有 3 篇存货,哪怕出差也能正常更新,粉丝从来没觉得 “他断更了”。
还要 “抓住黄金发布时间”。不同人群的活跃时间不一样:职场人一般在早 8 点(通勤时)、午 12 点(午休时)、晚 8-10 点(下班后);宝妈可能在上午 10 点(孩子睡着后)、晚 9 点后(孩子睡了);学生党多在午间、傍晚、周末。可以先按这个规律发,然后看后台数据 —— 哪次阅读量高,就固定在那个时间发。比如你发现晚 8 点发的文章总比 10 点发的好,那就以后都定在 8 点。
⚠️ 避坑指南:这些定位雷区千万别踩
最后说几个最容易踩的坑,避开它们,能少走半年弯路。
第一个坑:“什么火就写什么”。看到别人写 AI 火就跟风写 AI,看到别人写副业火就跟风写副业。结果自己的号今天像科技号,明天像职场号,粉丝根本记不住你。定位一旦定了,除非数据证明完全不行(比如 3 个月没起色),否则别轻易换。哪怕要调整,也要 “小步微调”,比如从 “职场干货” 调整为 “职场沟通干货”,而不是直接改成 “美食号”。
第二个坑:“把定位写得太复杂”。有人在简介里写 “分享职场、理财、生活、成长的干货号”,用户看了根本不知道你擅长什么。简介要像 “一句话广告”,比如 “帮职场新人避开 90% 的坑 | 每周 2 篇干货”,简单直接,一眼就懂。
第三个坑:“忽略用户反馈”。定位不是自己拍脑袋定的,要听粉丝的声音。如果很多人在评论区说 “希望多写 XX 内容”,哪怕那不是你最初的定位,也可以试试 —— 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往往比自己想的更准。有个博主本来写职场,发现很多粉丝问 “怎么平衡工作和带娃”,就增加了 “职场妈妈” 的内容,结果粉丝涨得更快了。
定位的本质,是让用户在众多公众号里,能清晰地想起 “你是谁,能给我什么”。不用追求完美,先定一个小方向,写起来,根据反馈慢慢调整。记住:能火的公众号,都不是一开始就完美的,但一定是 “让某群人觉得‘这就是我要找的号’” 的。现在就拿出纸和笔,写下你的目标人群、3 个人设标签、1 个差异化角度 —— 写完,你就已经赢过 80% 还在犹豫的人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