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的朋友多半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写着写着就迷茫了。今天发职场干货,明天聊生活感悟,后天又插一条热点评论。粉丝看着看着就散了,自己写着写着也没了方向。这其实就是定位模糊在作祟。
🧭 先搞清楚:你的公众号定位模糊到什么程度?
打开自己的公众号后台,看看过去三个月的推文。如果选题横跨三四个毫不相干的领域,比如上午发美食教程,下午聊科技新闻,那基本可以断定定位出了问题。
再看看用户画像。后台的粉丝标签如果五花八门,有学生、宝妈、职场新人,还有退休大爷大妈,说明你的内容没能精准吸引特定人群。这种情况下,就算粉丝数量不少,打开率也很难维持在 3% 以上。
数据不会说谎。如果你的推文阅读量忽高忽低,爆款之后连着几条扑街,没有稳定的增长曲线,很大可能是定位模糊导致用户预期混乱。用户不知道下次点开能看到什么,自然不会养成定期阅读的习惯。
🌱 为什么第一批种子用户的反馈最值钱?
这批用户是看着你公众号长大的。他们从你只有几十粉丝时就关注,见证过你最开始的内容风格。他们的留存本身就说明对你的内容有某种认同,这种认同正是定位的核心线索。
种子用户往往愿意说真话。不像后期来的粉丝,可能只是随手一点,种子用户对公众号有感情基础,会认真回复你的问题。他们不会敷衍说 "都挺好",而是会直接指出 "最近的内容不如以前聚焦了"。
更重要的是,这批用户的需求更纯粹。早期关注你的人,多半是被你某个鲜明的特点吸引。比如你最开始专注分享考研经验,他们就是冲着这个来的。后来你加了太多职场内容,他们的反馈能帮你找回初心。
📝 怎么向种子用户要反馈?别直接发 "你觉得我写得怎么样"
设计问卷要抓重点。与其问 "你喜欢什么内容",不如列出自家公众号的三个核心方向,让他们排序。比如 "职场干货"" 行业观察 ""个人成长",看哪个得票最高。
可以搞点小互动。在文末留个固定栏目,比如 "本周话题:你最近最想看到什么内容?"。种子用户会主动留言,这些零散的声音汇总起来,往往能发现共性需求。
一对一访谈效果更好。挑 10 个互动频繁的种子用户,发私信说 "想做个小调研,耽误你 5 分钟可以吗?"。准备 3 个具体问题:你最初为什么关注我?现在觉得哪些内容没必要发?如果只能保留一个内容方向,你选哪个?
🎯 筛选反馈的三个原则:别被无效意见带偏
优先看重复出现的观点。如果三个以上种子用户提到 "希望多讲实操案例",那这就是必须重视的需求。偶尔一两个人的特殊要求,比如 "能不能发点宠物内容",除非你本来就想转型,否则可以忽略。
区分 "我需要" 和 "我想要"。有用户说 "想要更轻松的内容",这是 "想要";而 "需要具体的 Excel 技巧",这是 "需要"。定位要围绕用户的真实需求,而不是情绪化的偏好。
结合用户行为数据看反馈。如果有人说 "喜欢深度长文",但他每次都只看开头就退出,这种反馈就不能当真。要把用户的说法和他的阅读时长、互动频率结合起来分析。
🔄 拿到反馈后该怎么做?别想着一步到位
先做减法。根据种子用户的反馈,砍掉那些得分最低的内容板块。比如大家一致觉得 "生活随笔" 没必要,那就暂停更新这个系列,观察一个月数据变化。
强化优势领域。如果 80% 的反馈都提到 "喜欢你的职场避坑指南",那就把这个板块从每周一篇增加到两篇,标题里明确标注 "职场避坑系列",强化用户认知。
小范围测试新方向。如果想尝试新内容,先在头条发一次,次条发原来的核心内容。看新内容的完读率和互动率,如果比平时低 20% 以上,说明不符合用户预期,及时调整。
⚠️ 避坑提醒:别让这些错误毁了你的定位调整
别因为少数人意见改来改去。有三个种子用户说想看法制新闻,就突然转型,结果原来的核心粉丝大量取关。记住,定位是服务多数人的共同需求,不是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
别忽略沉默的大多数。有些种子用户不爱说话,但会用脚投票。如果调整定位后,这批人的阅读时长明显下降,即使没人提意见,也要警惕是不是方向错了。
调整后给用户一个明确信号。比如在头条发篇文章:"根据大家的反馈,接下来我们会聚焦职场干货,每周三、五更新,其他内容会暂时停更。" 让用户知道你的变化,重新建立预期。
其实公众号定位就像给店铺选主打产品。刚开始可能进了一堆货,卖着卖着才发现,原来大家最认其中一款。第一批来买东西的老顾客,早就告诉你哪款最好卖了,关键是你要认真听。
花一周时间整理种子用户的反馈,比自己闷头想一个月更有用。他们的每一条留言,都是帮你找准定位的指南针。别觉得麻烦,这一步做好了,后面的内容创作会顺畅很多。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