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选题能不能火,说难也难,说简单也有章法。我这十年摸爬滚打下来,发现 “5W1H” 这套框架特别好用,拆解起来清清楚楚。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跟你们聊聊,每个环节该怎么看,怎么判断。
👥 Who:你的选题是写给谁看的?
目标受众不明确的选题,火起来全靠碰运气。这话一点不夸张。就像你开餐厅,连客人爱吃辣还是吃甜都不知道,菜单做得再花哨也没用。
拿母婴领域来说,新手妈妈和二胎妈妈的需求差太远了。新手妈妈可能天天搜 “新生儿胀气怎么办”“宝宝第一次辅食怎么加”;二胎妈妈更可能关心 “两个孩子争宠怎么平衡”“如何高效带俩娃”。你要是把二胎妈妈的选题推给刚怀孕的新手妈妈,她们会觉得 “这离我太遥远了”,自然不会有共鸣。
再看职场领域,95 后职场人和 70 后管理者关注的点完全不同。年轻人可能更在意 “职场 PUA 怎么应对”“工作和生活怎么平衡”;而管理者可能更关心 “如何留住年轻员工”“团队效率怎么提升”。要是把年轻人的选题硬塞给管理者,他们多半觉得 “现在的年轻人想法真奇怪”,根本不会转发分享。
所以说,判断选题第一步,先画好像目标受众的画像: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兴趣爱好、痛点需求…… 越具体越好。受众画像越清晰,选题踩中他们痒点的概率就越高。
📝 What:选题的核心内容有什么独特性?
确定了给谁看,就得看你写的内容到底是啥。内容没亮点,就算受众再精准也白搭。
现在信息太多了,用户刷手机跟翻书似的,几秒钟内抓不住眼球就会划走。那什么叫有亮点?要么是别人没说过的新角度,要么是别人说过但你说得更透彻,要么是能提供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
就拿 “减肥” 这个老掉牙的话题来说,天天有人写。但有人换个角度写 “上班族在办公室就能做的 5 个瘦腰动作”,一下子就火了。为啥?因为它解决了上班族没时间去健身房的痛点,场景更具体,方法更落地。
还有 “买房” 这个话题,大家都在说房价涨跌,但有人写 “买二手房时中介不会告诉你的 3 个验房技巧”,也容易爆。因为它提供了稀缺信息,是普通人买房时最担心又没人好好讲过的点。
反过来想,要是你的选题跟别人一模一样,观点也没啥新意,比如 “夏天减肥要少吃甜食” 这种常识,用户凭啥要看你的?所以说,核心内容必须有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的特质,要么提供新信息,要么提供新方法,要么提供新视角。
🤔 Why:用户为什么要关心你的选题?
光有好内容还不够,得想清楚用户凭什么要花时间在你这篇内容上。没有明确价值的选题,火不起来。
用户关心一个选题,无非就几个原因:要么能帮他解决问题,要么能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要么能让他觉得 “有用”“有趣”“有面子”。
比如说 “孩子叛逆怎么办”,家长看到这个选题就会点进去,因为这是他们实实在在的困扰,想找到解决办法。这就是 “解决问题” 的价值。
再比如 “看完这组照片,我重新爱上了我的家乡”,这种选题能勾起人的思乡之情,满足情感需求,容易引发共鸣和转发。
还有些选题能满足用户的 “社交需求”,比如 “这些冷门但超美的旅行地,知道 3 个以上算你厉害”,用户看完觉得自己长见识了,会转发到朋友圈炫耀,这就帮他获得了社交货币。
要是你的选题既不能解决用户问题,又不能满足情感需求,还没啥社交价值,那用户大概率不会理你。所以说,必须给用户一个强烈的 “为什么要看” 的理由,这个理由越清晰,选题的吸引力就越强。
⏰ When:你的选题踩中时间节点了吗?
同样一个选题,在不同时间发,效果可能天差地别。时效性强的选题,往往更容易抓住流量红利。
什么叫时效性?包括节假日、季节变化、社会热点、行业大事件等等。比如端午节前写 “3 种在家就能做的粽子做法”,国庆节前写 “国庆出游必带的 10 样东西”,这些都踩中了节日节点,自然容易获得关注。
季节变化也是个好机会,比如入夏时写 “夏天开车如何快速降温”,入冬时写 “羽绒服怎么洗不结块”,这些都跟用户当下的生活需求紧密相关,他们会主动去搜。
社会热点更是如此,比如某部热门电影上映后,写 “从《流浪地球》看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某个明星出事了,写 “明星塌房背后,粉丝该如何理性追星”。但追热点要注意,不能什么热点都追,得跟你的受众和领域相关,硬蹭热点只会让人觉得尴尬。
反过来,要是一个选题跟时间节点完全不搭边,比如大冬天写 “夏天防蚊小妙招”,用户可能会觉得 “现在看这个没用”,自然不会有太多关注。所以说,选题必须考虑时间因素,尽量贴合当下用户的需求场景。
📍 Where:你的选题适合在哪个平台传播?
不同的平台,用户习惯和内容偏好完全不同。选错了平台,再好的选题也可能石沉大海。
就拿短视频平台和长文平台来说,短视频用户喜欢快节奏、视觉冲击力强的内容,比如 “30 秒教你系出好看的领带” 这种选题就很合适;而长文平台用户更愿意深度阅读,比如 “从历史角度分析为什么系领带会成为礼仪” 这种选题可能更受欢迎。
再比如小红书和知乎,小红书用户喜欢看 “种草”“经验分享” 类内容,选题可以更生活化,比如 “新手妈妈的 10 件必备好物”;知乎用户更喜欢 “干货”“深度分析”,同样是育儿话题,写成 “0-1 岁宝宝发育里程碑,新手爸妈必看” 可能更合适。
还有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公众号适合长篇大论,逻辑清晰的内容;微博则适合简短、有争议性、能引发讨论的选题。比如 “职场要不要搞人际关系” 这个话题,在微博上可以写成 “职场不搞人际关系真的会吃亏吗?我有不同看法”,引发大家吵架;在公众号上则可以写成 “职场人际关系:不是搞心机,而是懂分寸”,详细分析其中的门道。
所以说,判断选题时必须想清楚要发在哪个平台,然后根据平台特性调整选题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让选题在合适的土壤里生长。
🛠️ How:你的选题打算怎么呈现?
同样的选题,呈现方式不一样,效果可能差很多。好的呈现方式能让选题锦上添花,反之则可能浪费好点子。
呈现方式包括内容形式、语言风格、结构逻辑等等。比如 “教你做蛋糕” 这个选题,可以拍成短视频一步步演示,也可以写成图文详细说明材料和步骤,还可以做成直播实时互动。不同的形式适合不同的用户,短视频适合喜欢直观学习的人,图文适合喜欢慢慢研究的人,直播适合喜欢互动提问的人。
语言风格也很重要,给年轻人看的选题,用点网络热词、语气活泼点可能更受欢迎;给专业人士看的选题,就得严谨、专业,少用口水话。比如写 “财务报表怎么看”,给普通上班族看可以说 “小白也能看懂的财务报表指南,3 分钟入门”;给财务专业人士看就得说 “财务报表分析:从数据背后看企业经营状况”。
结构逻辑也很关键,能不能让用户快速 get 到重点?是不是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比如写 “旅游攻略”,可以按 “行前准备 - 当地交通 - 必吃美食 - 避坑指南” 的顺序来,条理清晰,用户看起来省力;要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用户可能看一半就放弃了。
所以说,选题确定后,必须想好呈现方式,形式、风格、结构都要跟选题内容和目标受众匹配,这样才能让用户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
用 “5W1H” 法拆解选题,其实就是从受众、内容、价值、时间、平台、呈现这六个维度全面审视。一个能火的选题,往往在这六个方面都没什么硬伤,甚至在某一两个方面特别突出。下次你有新选题的时候,不妨按这个框架一条条对照,大概率能避开很多坑,找到真正有潜力的爆款。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