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搞懂 “用户需求度”:这才是选题的根基
判断一个选题能不能火,首先得看用户到底需不需要。用户需求度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得有实实在在的依据。
看需求的 “刚性” 程度。有些需求是 “必须解决” 的,比如 “夏天空调不制冷怎么办”,这种涉及到日常生活基本运转的问题,用户有强烈的即时解决欲望,需求度自然高。而像 “如何优雅地喝下午茶” 这类,就属于弹性需求,用户可看可不看,需求度就弱很多。可以去电商平台看相关产品的销量,或者社群里用户主动提问的频率,刚性需求往往伴随高频次的搜索和讨论。
算需求的 “覆盖范围”。一个选题能触达多少人?比如 “大学生兼职避雷” 覆盖的是几千万大学生,而 “古董相机维修技巧” 可能只针对小众爱好者。覆盖范围广的选题,理论上有更大的火爆潜力。但这里有个误区,不是说小众就一定不行,有些小众需求如果足够精准,用户付费意愿强,同样能做出爆款,只是传播范围可能受限。
挖需求的 “潜在深度”。有些需求表面看很简单,背后却藏着更深层的东西。比如 “早餐吃什么”,表面是问食物种类,深层可能是 “快速做早餐的方法”“低成本早餐搭配”“减肥期间的早餐选择”。能挖到深层需求的选题,更容易击中用户痛点,比只停留在表面的内容更容易火。
查需求的 “时间属性”。有些需求是季节性的,比如 “冬天羽绒服清洗技巧”;有些是时效性的,比如 “双 11 购物攻略”;还有些是长期存在的,比如 “如何提高睡眠质量”。长期需求的选题可以反复做,但要出新意;时效强的选题得抓准时间窗口,提前布局才能吃到流量红利。
📈 再分析 “内容供给度”:看看市场有没有缺口
知道用户需要什么了,还得看看市面上的内容够不够。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直接决定了选题的竞争难度。
数清楚 “供给数量”。打开搜索引擎、短视频平台、公众号,搜搜你的选题关键词,看看能跳出多少条内容。如果一搜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条,说明供给已经饱和,除非你的内容有特别大的创新,否则很难突围。如果搜出来的结果只有几千条,甚至更少,那说明供给缺口大,机会就来了。
评评 “供给质量”。数量多不代表质量高。有些选题虽然内容多,但大多是复制粘贴、观点陈旧,或者只讲表面不讲细节。比如 “新手化妆教程”,很多内容只说 “先涂粉底再画眉”,但对 “不同肤质怎么选粉底”“手残党画眉技巧” 这些细节一笔带过。这种情况下,哪怕供给数量多,只要你能把质量提上去,照样有机会火。
看 “供给同质化” 程度。如果搜索出来的内容,标题差不多、观点差不多、甚至案例都一样,说明同质化严重。比如前几年的 “极简主义生活”,十篇有八篇都在说 “断舍离”“少买东西”,用户看几篇就腻了。这时候如果能从新的角度切入,比如 “租房党如何极简收纳”“月薪 3000 怎么过极简生活”,就能避开同质化竞争。
测 “供给的更新速度”。有些选题虽然老,但一直有新内容出来,说明市场还在关注。而有些选题,最新的内容都是半年前的,说明可能已经被抛弃,或者用户需求已经转移。比如 “口罩佩戴指南”,在疫情期间供给更新很快,现在虽然需求还在,但供给更新变慢,这时候再做就得找新的角度,比如 “秋冬防流感口罩选择”。
🔄 把两者结合起来:用 “供需模型” 锁定潜力选题
单独看需求度或者供给度都不行,得把它们放在一起看,形成一个 “供需匹配模型”。
需求高 + 供给低:黄金选题。这种是最理想的情况,用户嗷嗷待哺,市场上却没多少好内容。比如前两年 “露营装备平替” 这个选题,当时露营火起来,大家想买装备但又觉得贵,需求很高,但讲平替的内容很少,第一批做这个选题的账号基本都爆了。现在找这种选题不容易,但可以从细分领域入手,比如 “小户型露营装备”“亲子露营平替清单”。
需求高 + 供给高:拼差异化。这种选题用户多,但竞争也激烈,想火就得做出不一样的东西。比如 “减肥方法”,需求一直很高,内容也多如牛毛。这时候不能再讲 “管住嘴迈开腿” 这种老生常谈,得找细分点,比如 “30 岁以上女性减脂技巧”“办公室久坐族减肥法”,用差异化打动用户。
需求低 + 供给低:谨慎入局。这种选题可能是个冷门领域,用户和内容都少。要不要做?得看需求有没有增长的可能。比如 “老式缝纫机维修”,现在需求低供给也低,但如果发现最近复古手工风兴起,有人开始关注老式缝纫机,那提前布局可能会有机会。但如果需求一直很稳定,甚至在下降,那就没必要浪费精力。
需求低 + 供给高:果断放弃。这种选题最坑,用户没多少需求,市场上却全是内容,基本没机会火。比如 “塞班系统手机使用技巧”,现在用的人寥寥无几,但可能还有些旧内容留在网上,这时候再去做,纯属白费功夫。
🕵️ 用工具辅助:让数据说话更靠谱
光靠感觉判断供需不够,得用工具拿到实实在在的数据。
查关键词热度。百度指数、微信指数、抖音热榜这些工具能帮你看到用户对一个选题的搜索和讨论热度。比如搜 “考研复试技巧”,如果在每年 2-3 月指数飙升,说明这时候需求度达到顶峰,这时候做相关内容肯定比平时效果好。还要看长期趋势,有些关键词热度一直稳定在高位,说明是长期需求;有些忽高忽低,可能是受热点事件影响。
分析内容供给量。在各大平台直接搜索选题关键词,看看相关内容的数量、发布时间、点赞评论数据。比如在小红书搜 “婴儿辅食食谱”,如果出来的笔记有几十万条,而且很多是近一个月发布的,说明供给很充足;如果只有几万条,且大多是半年前的,说明供给有缺口。
看用户提问。知乎、百度知道、小红书的评论区里,用户经常会问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就是真实的需求。比如看到很多人问 “宝宝吃辅食过敏怎么办”,而相关的详细解答很少,这就是一个需求高供给低的好选题。
跟踪同类账号。看看做同类内容的账号,哪些选题火了,哪些没火。如果多个账号都靠 “上班族带饭攻略” 火了,说明这个选题需求度高;如果大家都做 “自制面包教程”,但没几个火的,可能就是供给太饱和了。
🧠 最后提醒:别忽略 “内容本身的吸引力”
供需匹配只是基础,内容本身没吸引力,照样火不了。
独特的视角。同样是讲 “职场沟通”,别人都在说 “怎么跟领导汇报工作”,你来讲 “怎么拒绝同事的不合理要求”,角度不一样,更容易出彩。独特的视角能让你的内容在供需匹配的基础上,更有竞争力。
实用性和情绪价值。用户看内容要么是想解决问题,要么是想获得情绪共鸣。比如 “空调省电技巧” 是实用性,能帮用户省钱;“职场新人别焦虑” 是情绪价值,能安慰到用户。如果一个选题既能提供实用信息,又能满足情绪需求,想不火都难。
时效性和新鲜感。热点事件、新政策、新趋势带来的选题,往往自带流量。比如新出了一款手机,大家都想知道好不好用,这时候做测评就容易火。但要注意,时效性强的选题得快,等别人都做烂了你再上,就没机会了。
总之,判断一个选题会不会火,先看用户需不需要、需要的人多不多,再看市场上的内容够不够、好不好,最后用数据验证,加上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基本就能八九不离十。别凭感觉做事,用 “用户需求度” 和 “内容供给度” 这两个尺子量一量,心里就有数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