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小红书、抖音或者公众号,是不是经常有种错觉?好像大家都在说同样的话。今天聊职场焦虑,十个博主有八个都在说 “35 岁危机”;明天讲家庭教育,翻来覆去就是 “鸡娃不如鸡自己”。读者刷到第五个相似内容时,手指早就划走了。这就是现在内容创作的死穴 ——同质化太严重。
想让你的内容被记住?光有选题不行,得有 “魂”。这个魂,就是差异化选题加上你的专属 “人设”。两者结合,你的选题才会自带风格,像自带 GPS 一样精准命中目标读者的心智。
🧐 先搞懂:为什么你总在 “抄作业”?
很多人写不出差异化内容,不是能力不够,是一开始就走错了路。
最常见的误区是盯着爆款追。看到别人写 “月薪 5 千如何存钱” 火了,马上跟风写 “月薪 3 千也能存”。但爆款的底层逻辑是 “时机 + 受众契合度”,等你跟风时,风口早过了。而且,别人的爆款选题未必适合你的受众。一个主打职场新人的账号,去写退休大妈的省钱技巧,再努力也火不了。
还有人把 “差异化” 想复杂了,觉得必须是没人做过的领域。其实根本不用。同一个话题,换个角度就是差异化。比如写咖啡,别人都在讲 “手冲技巧”,你可以讲 “程序员熬夜喝咖啡的 3 个健康误区”—— 同样是咖啡,加上 “程序员” 这个细分人群,瞬间就和大众内容区分开了。
更隐蔽的问题是没有 “人设锚点”。你今天写护肤,明天聊理财,后天又讲职场,读者根本记不住你是谁。就像去饭店吃饭,一会儿上川菜,一会儿上粤菜,最后你也说不清这家店到底擅长啥。没有稳定的人设,选题自然就飘,更别提风格了。
🔍 找差异化选题:从 “自我挖掘” 开始
别总盯着别人,你的经历、偏见、甚至 “小毛病”,都是选题的金矿。
先列一张 “个人特质清单”。包括你的职业、爱好、踩过的坑、甚至小众习惯。比如你是会计,却痴迷手工皮具 —— 这两个标签结合,就能出 “会计视角:手工皮具定价的 3 个避坑点” 这种选题。别人讲手工皮具只聊工艺,你聊定价逻辑,这就是差异化。
再想想你 “不认同” 什么。大众观点的反面,往往藏着好选题。大家都在说 “年轻人要多社交”,你偏偏觉得 “内向者的独处力更该被重视”,那就可以写 “我用独处 3 小时,搞定了同事熬 3 天的方案”。这种带着个人态度的选题,自带讨论度。
还有个笨办法:做 “细分领域交叉”。比如 “职场” 是大领域,“00 后” 是细分人群,“摸鱼” 是小众行为。三者结合,“00 后职场摸鱼指南:摸得好反而被领导夸”,是不是比泛泛而谈的职场文有意思多了?
🎭 打造 “人设”:让选题自带 “说话腔”
人设不是 “装出来的”,是把你本来的样子放大。
先定一个 “核心标签”。这个标签得符合你的真实状态。你是宝妈,就别硬凹 “职场女强人”;你性格大大咧咧,就别学别人走温柔知性风。核心标签越真实,你写选题时越省力。比如 “暴躁宝妈” 这个标签,聊辅导作业的选题,就能说 “陪娃写作业?我昨天差点把练习册撕了 —— 但后来发现这招有用”,真实又有记忆点。
语言风格要 “固化”。有的人喜欢用 “姐妹们听我一句劝”,有的人习惯说 “从数据来看,这件事其实是……”。固定一种语气,读者看到开头就知道是你。就像看脱口秀,李诞的调侃和徐志胜的自嘲,一听就认得出。
更重要的是让选题 “服务于人设”。你的每篇内容,都该像给人设 “添砖加瓦”。比如你立的是 “抠门但会生活” 的人设,选话题就别碰 “奢侈品开箱”。哪怕聊旅行,也得是 “300 块玩转迪士尼的实战攻略”,而不是 “五星级酒店测评”。久而久之,读者看到 “省钱” 相关的内容,第一个就想到你。
🚫 避开这些坑:别让差异化变成 “怪胎”
差异化不是 “为了不同而不同”,别走极端。
有人为了求异,专挑冷门到没人关心的话题。比如 “如何保养老式磁带播放器”,这种选题确实没人写,但受众太少,写了也带不来流量。差异化的前提是 “有受众需求”,冷门和小众是两码事。小众需求是 “有一群人在找,但没人好好做”,比如 “租房党如何用 100 元改造卫生间”,需求真实存在,只是没被满足。
还有人把人设做得太 “窄”,限制了选题空间。比如只写 “考研英语”,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能聊的话题越来越少。人设要像 “树干”,选题像 “枝叶”—— 树干固定,枝叶可以发散。比如 “考研党” 这个核心标签,既能聊英语技巧,也能聊作息管理、心态调节,甚至推荐适合考研党的平价好物。
另外,别害怕 “重复”。同一个主题,换个角度反复写,反而能强化人设。比如 “职场沟通”,你可以从 “新人如何拒绝加班”“和领导提涨薪的话术”“跨部门协作的 3 个雷区” 等角度写。读者会觉得,你就是 “职场沟通” 领域的专家。
📈 测试与调整:让你的风格 “落地生根”
写出来的内容,得经过市场检验。
发完内容后,重点看评论区的 “互动关键词”。如果读者总说 “你说的太真实了,我也是这样”,说明你的人设和选题戳中了共鸣点,要坚持。如果有人说 “看不懂你想表达什么”,可能是选题太偏,或者人设不清晰,得调整。
还可以做 **“选题 AB 测试”**。比如同样聊 “减肥”,A 选题用 “营养师视角:3 个易瘦体质误区”,B 选题用 “我试过 10 种减肥法,最后靠吃零食瘦了 5 斤”。哪个数据好,就往哪个方向深耕。
记住,差异化和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你粉丝的成长,他们的需求会变,你的认知也会升级。半年回头看看自己的内容,该调整就调整。就像博主 “李雪琴”,一开始靠吐槽北大生活走红,后来慢慢加入职场、情感话题,人设更丰满了,选题也更有延展性。
💡 最后说句大实话
找差异化选题,建人设,本质是 “做自己”。你不用讨好所有人,只要抓住那一小撮 “懂你” 的人就行。
就像路边的小吃摊,有的专做辣的,有的只卖甜的,有的凌晨 3 点才出摊。他们未必样样精通,但总有一群回头客就认这个味儿。你的内容,也该有这个 “专属味道”。
从今天起,别再问 “写什么”,先想 “我是谁”“我想跟谁说”。想明白了这两个问题,选题会自己找上门来。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