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领域内容的同质化困境
现在打开任何一个垂直领域的内容平台,刷不了几条就会发现眼熟的东西。比如母婴领域,十个账号有八个在讲 “新生儿护理 10 个注意事项”;职场领域,翻来覆去都是 “35 岁危机如何破局”。不是说这些内容没用,而是太多人挤在同一个池子里,用户早就看疲了。
更麻烦的是,很多人做垂直内容,总想着 “覆盖更多人”,结果把内容做得越来越泛。就像做美食测评,今天写川菜,明天写日料,后天又聊烘焙,看似内容丰富,其实每个品类都只讲了皮毛。用户想找真正专业的建议时,根本记不住你。垂直领域的核心是 “精准”,不是 “全面”,找不到差异化的点,就只能在红海里面卷。
🔥从用户痛点里挖选题,避开表面需求
用户说想要 A,往往其实需要 B。这是找差异化选题的关键。比如做健身内容,很多人会写 “一周瘦 5 斤的方法”,但你去翻评论区,会发现用户真正在问的是 “瘦下来皮肤松弛怎么办”“膝盖不好能不能做跳跃运动”。这些藏在评论区、私信里的问题,才是没人抢的好选题。
怎么挖到这些痛点?别只看热门话题榜,多去逛垂直领域的论坛、社群,甚至是相关的淘宝评价。比如做家居内容,有人在装修论坛抱怨 “小户型收纳做了像没做”,这就是个好引子。你可以顺着这个点,拆解 “伪收纳” 的三个坑,再给出真正适合小户型的墙面利用方案。用户要的不是 “收纳技巧”,是 “小户型怎么收纳才不浪费空间”,把问题拆细了,选题自然就有了差异化。
还有个小技巧,看同行的高赞内容下面,哪些评论被点赞最多。那些被顶到前排的质疑、补充、追问,都是用户没被满足的需求。比如有篇讲 “新手买相机避坑” 的文章火了,评论里有人问 “学生党预算 2000 块能不能买到能用的相机”,这个问题如果没人深入讲,你去做一期详细测评,肯定能出彩。
🔍盯着细分赛道,把 “小领域” 做深做透
垂直领域里藏着很多 “迷你赛道”,别人嫌太小不愿意做,你钻进去就能当老大。比如做宠物内容,大家都在讲养猫养狗,你专门做 “爬宠饲养”,讲讲鬃狮蜥的温湿度控制、守宫的喂食频率,虽然受众窄,但竞争几乎为零。
怎么找到这些细分赛道?用 “垂直领域 + 场景” 的方式拆分。比如职场领域,拆成 “实习生生存”“远程办公效率”“销售岗沟通”;美妆领域,拆成 “油痘肌防晒”“敏感肌抗老”“黄黑皮口红选色”。每个细分场景下,都有一堆没被讲透的内容。
我见过一个做数码内容的博主,专门讲 “二手电子产品回收”,从怎么判断手机电池损耗,到不同渠道回收的差价对比,甚至教用户怎么清除数据更安全。这个领域够小吧?但他的粉丝黏性特别高,因为全网找不到第二个人讲得这么细。用户只要想到 “卖旧手机”,第一个就会想起他。这就是细分赛道的威力,不用跟大 V 抢流量,把小领域吃透了,自然有饭吃。
🌐用跨界思维混搭,给垂直内容加新料
垂直领域不是孤岛,和其他领域一结合,就能冒出新选题。比如做教育内容的,单纯讲 “如何提高记忆力” 太普通,但结合 “脑科学研究”,讲讲 “不同年龄段的记忆规律”,就显得专业多了;或者结合 “游戏设计”,教家长怎么用游戏化思维让孩子背单词,这就有了差异化。
跨界不是瞎搭,得找到两个领域的连接点。比如 “健身 + 心理学”,可以讲 “运动时的心态如何影响减脂效果”;“美食 + 历史”,能聊 “一道菜背后的地域文化变迁”。关键是,你的跨界要能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新奇而新奇。
有个做财经内容的账号,专门讲 “普通人能看懂的经济学”,他会用 “奶茶涨价” 讲通货膨胀,用 “租房押金” 讲合同法,甚至用 “演唱会门票难抢” 讲供需关系。这些选题既接地气,又带着垂直领域的专业度,转发率比那些干巴巴的分析高多了。
📚深度内容的核心:从 “信息整合” 到 “价值创造”
找到差异化选题只是第一步,垂直领域的竞争最终拼的是深度。很多人以为深度就是 “字数多”“专业术语多”,其实不是。深度是让用户看完之后,觉得 “这个问题我终于搞懂了”“原来还能这么做”。
怎么做到这一点?先做足调研。比如写一篇关于 “新手买咖啡机” 的内容,不能只列参数,得去问 10 个咖啡师,看 50 篇真实用户评价,甚至自己买两台不同价位的机器对比测试。把那些用户容易踩的坑、不同需求对应的选择标准,一条条理清楚。用户要的不是 “哪款机器好”,是 “根据我的预算和需求,该怎么选”。
然后,要有自己的观点。垂直领域里,很多内容都是抄来抄去,你只要多一步思考,就能做出差异。比如做育儿内容,大家都在说 “要陪孩子读书”,你可以结合自己的观察,讲讲 “不同性格的孩子适合不同的共读方式”—— 好动的孩子适合互动性强的绘本,敏感的孩子适合情感细腻的故事。这些带着个人经验和思考的内容,比单纯的知识点堆砌有价值得多。
最后,用用户能听懂的话讲出来。深度不意味着晦涩,把复杂的原理拆成小故事、小案例,反而更容易让人记住。比如讲 “基金定投”,别光说 “微笑曲线”,可以举一个普通人从亏损到盈利的真实经历,一步步讲清楚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调整。用户能跟着你的内容学到东西,自然会认可你。
💡避开差异化选题的 3 个坑
不是所有 “不一样” 的选题都是好选题。第一个坑是 “太偏门,没人关心”。比如做职场内容,去讲 “100 年前的办公室礼仪”,确实没人做,但用户也不会感兴趣。差异化要建立在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再偏门的选题,也得有一群人真的需要。
第二个坑是 “为了差异而反常识”。比如做健康内容,故意说 “熬夜对身体没坏处”,这种博眼球的选题可能会火一时,但会损害你的专业度,垂直领域的信任一旦打破,很难重建。
第三个坑是 “只关注新话题,忽略老问题”。很多人觉得差异化就是找没人聊过的东西,其实不然。有些老问题,用户一直有困惑,只是没人讲透。比如 “怎么选适合自己的洗发水”,这个话题不新,但如果你能结合 “头皮 PH 值”“发质检测方法” 来讲,照样能做出新意。
垂直领域做内容,不怕窄,就怕浅。找到那个别人没注意到的小切口,钻进去做深做透,比在大领域里跟风抢流量靠谱多了。用户需要的不是 “什么都懂一点” 的博主,而是 “在这个领域,我信他” 的专家。从今天起,别再问 “什么选题火”,多想想 “用户还有什么问题没被解决”,差异化自然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