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选题能不能成为爆文,说难也难,说简单也有规律可循。很多人觉得爆文全靠运气,其实不然。那些刷屏的文章,背后往往藏着对读者心理的精准把握。今天就来聊聊选题的 “四感” 原则,掌握了这四个维度,你对选题的判断力会提升一大截。
📌 共鸣感:能不能戳中 “集体情绪”?
爆文的第一步,是让读者看到选题的瞬间,心里咯噔一下 ——“这不就是在说我吗?” 这种共鸣感,是爆文的基础。
怎么判断选题有没有共鸣感?看它覆盖的人群基数和情绪强度。比如 “职场中年人不敢生病” 这个话题,覆盖了几千万职场人,而且戳中了他们 “上有老下有小” 的生存焦虑。这种情绪不是个体的,而是群体共有的,很容易引发大规模讨论。
但要注意,共鸣感不是简单的 “我也经历过”。有些选题看似贴近生活,比如 “今天早餐吃了包子”,虽然每个人都有体验,却没有情绪张力。真正有爆发力的共鸣,往往带着点 “不方便说” 的隐秘感。就像 “深夜加班回家的路上”,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但很少公开谈论,一旦有人点破,就会引发集体宣泄。
测试共鸣感的小技巧:把选题讲给 3 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听。如果他们听完都能接话,甚至主动分享自己的相关经历,这个选题就有戏。反之,如果有人一脸茫然,说明共鸣圈太窄,很难成为爆文。
🔍 稀缺感:是不是 “别人没说过” 的角度?
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对重复内容已经麻木了。一个选题要突围,必须有稀缺感 —— 要么是新信息,要么是新角度。
稀缺感不一定是 “独家新闻”。很多时候,是把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挖出了不一样的深度。比如 “奶茶为什么让人上瘾”,这个话题不新鲜,但如果从食品工业设计、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就比单纯吐槽 “喝奶茶会长胖” 有稀缺性。
要警惕 “伪稀缺”。有些选题看似独特,其实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用专业术语包装常识。比如 “如何用大数据分析早餐选择”,听起来很高大上,实则内容空洞,这种稀缺感是站不住脚的。
判断稀缺感的标准:看完这个选题,读者会不会觉得 “原来还有这种说法”?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说明它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如果只是换个词重复老观点,那还是趁早放弃。
💎 价值感:读者能 “带走” 什么?
读者刷到一篇文章,潜意识里会问:“这对我有什么用?” 价值感强的选题,能让读者明确感受到收获 —— 可能是一个知识点、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是一种情绪慰藉。
价值感分很多种。知识型价值比如 “3 个技巧教你快速整理手机相册”;情感型价值比如 “被领导批评后,我用这招调整心态”;还有认知型价值,比如 “为什么你努力了却没成果?可能是陷入了‘伪勤奋’”。
要注意,价值感不是 “越多越好”。有些选题想涵盖的内容太杂,结果什么都没说透。比如 “从职场到婚姻,30 岁女性必看的 100 条建议”,看起来干货满满,实际上读者看完什么都记不住。
判断价值感的简单方法:问自己,这个选题能帮读者解决什么具体问题?或者能让他们明白什么之前不懂的道理?如果答案模糊不清,说明价值感不够,很难让人有分享和收藏的欲望。
🚀 传播感:有没有 “忍不住转发” 的冲动?
爆文的最后一步,是让读者心甘情愿地转发。传播感强的选题,自带 “社交货币” 属性 —— 转发它,能帮读者表达观点、塑造形象,或者维系社交关系。
最常见的传播动机是 “表达认同”。比如 “真正的朋友,不会在微信上秒回你”,很多人转发是因为觉得这句话说出了自己的交友观。还有一种是 “展现品味”,比如分享一篇关于小众电影的分析,潜台词是 “我很有格调”。
要避免 “强行传播”。有些选题靠标题党吸引点击,内容却空洞无物,读者看完只会觉得被骗了,更别说转发。比如 “我用这招月入 10 万,今天免费分享”,点进去发现是卖课广告,这种只会引发反感。
判断传播感可以用 “代入法”:假设你是目标读者,看到这个选题会转发给什么人?是发给闺蜜吐槽,还是发到工作群分享?如果能明确想到转发场景,说明传播路径清晰。反之,如果连自己都想不到转发的理由,那大概率火不起来。
四个原则不是孤立的。真正的爆文,往往是 “四感” 兼具。比如 “凌晨 3 点的医院,藏着多少成年人的崩溃”,既有对中年危机的共鸣感,又有普通人看不到的医院纪实(稀缺感),能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重量(价值感),还能引发 “珍惜当下” 的讨论(传播感)。
判断选题时,不妨拿这四个标准一一对照。共鸣感决定基础流量,稀缺感决定能否突围,价值感决定留存率,传播感决定扩散范围。当然,没有完美的选题,只要某两个 “感” 特别突出,就可能成为小爆款。
最后想说,选题能力不是天生的。多分析那些爆文的共同点,多总结自己失败的经验,慢慢就会形成直觉。下次接到选题,先在心里过一遍 “四感”,或许就能少走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