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内容这行的,谁不想自己选的题能火一把?可怎么判断呢?我琢磨着,关键就看这选题能不能戳中用户,让他们心里有那么点波动,也就是所谓的情绪共鸣。用户要是没感觉,内容写得再好也白搭。毕竟内容是给人看的,人都是感性的,情绪这东西才是连接内容和用户的纽带。
🔥 先搞懂:情绪共鸣到底是个啥?
要说清楚选题火不火和情绪共鸣的关系,得先明白情绪共鸣到底是啥。其实就是你选的这个题,说的这件事,表达的那种感觉,正好和用户心里的某个点对上了。就像你跟朋友聊天,你说的话正好说到他心坎里,他会拍着你肩膀说 “可不是嘛,我也这样”,这就是一种共鸣。
用户看到能引发自己情绪共鸣的内容,就像找到了知音。他们会觉得 “哎,这说的不就是我嘛”,或者 “我也经历过这事儿,当时我也是这么想的”。这种时候,他们就不会只是默默看完就走,很可能会评论、点赞,甚至转发给身边有类似经历的人。
你想啊,一个内容如果只有几百个阅读,没人互动,那肯定火不了。但要是能引发情绪共鸣,互动量上去了,平台也会觉得这内容受欢迎,给更多的流量扶持,自然而然就火起来了。所以说,情绪共鸣是选题能火的底层逻辑之一,这点真的很重要。
😂 哪些情绪最容易让用户 “上头”?
不是所有情绪都能有同样的效果,有些情绪天生就更容易让用户产生共鸣,进而推动选题火起来。
喜悦这种情绪,谁都爱。生活里开心的事儿本来就能让人心情愉悦,要是选题能传递这种喜悦,用户肯定愿意看。比如普通人通过努力实现小目标的故事,像一个外卖小哥坚持学习考上大学,这种内容就充满了正能量,能让人觉得生活有奔头,心里美滋滋的,忍不住就想分享给别人。
愤怒也挺 “有力量”。看到不公平、不正义的事儿,谁心里都会有点火气。如果选题能精准地指出这些现象,说出用户想说又没说出来的愤怒,很容易就能引发共鸣。就像之前有些商家坑骗消费者的事件,相关的选题把这些套路揭露出来,用户一看 “太气人了,我也遇到过”,评论区里肯定炸开锅,传播起来也快。
悲伤和同情,很容易触动人心。生活里总有一些让人觉得难过的事儿,比如弱势群体的困境、感人至深的离别故事。这些选题能勾起用户的同情心和悲伤情绪,让他们忍不住想为这些人和事做点什么,哪怕只是转发一下让更多人知道。
感动这种情绪,后劲很足。那些体现人性善良、无私奉献的故事,最容易让人感动。比如疫情期间志愿者们的默默付出,医生护士的坚守岗位,这些选题能让用户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心里被触动了,就会主动去传播,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感动。
🔍 怎么找到能引发情绪共鸣的选题?
知道了哪些情绪容易引发共鸣,那怎么找到这样的选题呢?其实不难,生活里到处都是线索。
多观察身边人的生活。你身边的朋友、同事、家人,他们每天都在经历各种各样的事儿,有开心的、有烦恼的、有愤怒的。把这些事儿记下来,琢磨琢磨里面有没有能引发普遍情绪的点。比如你同事总在抱怨加班太多,那 “职场加班” 这个话题可能就很多人有共鸣,围绕这个选题展开,说说加班的无奈、对健康的影响,肯定有人愿意看。
紧跟社会热点,但不能盲目跟风。热点事件本身就自带关注度,要是能从热点里找到情绪共鸣点,选题就成功了一半。比如某个热门电影上映,里面的某个情节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那围绕这个情节展开,说说它为什么能让人感动,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很容易就能引发讨论。
关注用户的痛点。用户的痛点就是他们平时最烦恼、最困扰的事儿。这些事儿往往伴随着负面情绪,像焦虑、无奈、愤怒等。如果选题能针对这些痛点,说出用户的心声,给出一些理解或者解决思路,肯定能让他们觉得 “终于有人懂我了”。比如现在很多人面临的育儿压力,相关的选题讨论育儿中的难题、家长的焦虑,肯定能吸引很多父母的关注。
从回忆里找灵感。每个人都有过去,那些难忘的童年回忆、学生时代的趣事或糗事,都可能藏着情绪共鸣点。比如 “80 后小时候玩过的游戏” 这个选题,能勾起很多 80 后的回忆,让他们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产生喜悦和怀念的情绪,自然愿意参与讨论和分享。
📝 验证选题是否能引发共鸣的小技巧
找到一些潜在的选题后,不能直接就开始写,最好先验证一下它是不是真的能引发情绪共鸣。
可以先在小范围做个测试。比如把选题在自己的朋友圈、小社群里发一下,看看大家的反应。如果很多人评论、点赞,说 “这个话题好”“我有话说”,那说明这个选题有戏。要是没人搭理,可能就得重新考虑了。
看看同类选题的表现。在一些内容平台上,搜搜和你想做的选题类似的内容,看看它们的阅读量、互动量怎么样。如果同类选题都很火,说明这个方向的情绪共鸣点是被市场认可的;如果同类选题都没什么水花,那可能这个选题不太容易引发共鸣,得谨慎。
想想自己看到这个选题时的第一反应。如果你自己看到这个选题,心里一点波澜都没有,那大概率也打动不了用户。但如果你自己都觉得 “哎,这个事儿我太有感触了”,那这个选题很可能就有潜力。毕竟你也是用户中的一员,你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一部分人的感受。
📌 避开这些坑,别让共鸣变成 “尬聊”
想让选题引发情绪共鸣,有些坑可千万别踩,不然很容易弄巧成拙,让用户觉得你在 “尬聊”。
别过度煽情。引发情绪共鸣不是靠哭天抢地、强行卖惨,那样会让用户觉得很假,反而会反感。情绪表达要自然,贴合事件本身,让用户觉得 “这事儿就是这样,我能理解”,而不是 “为了让我哭,故意编故事”。
别脱离实际。选题要基于真实的生活和用户的真实感受,不能凭空捏造一些不符合常理的情节。比如写职场故事,非要编一些离谱的升职加薪情节,用户一看就觉得 “太假了,现实里根本不是这样”,自然就不会有共鸣。
别搞对立情绪。虽然愤怒能引发共鸣,但不能为了博眼球故意制造对立,挑起矛盾。比如刻意贬低某个群体,抬高另一个群体,这样很容易引发争议,甚至会触犯平台规则,得不偿失。
🎯 案例告诉你:共鸣有多重要
说再多理论,不如看几个实际的案例,更能明白情绪共鸣对选题火不火有多重要。
之前有个选题叫 “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火得一塌糊涂。这个选题为啥能火?因为它精准地戳中了很多成年人的痛点。成年人在生活、工作中承受着各种压力,有时候一件小事就可能让他们崩溃,但又得在人前装作坚强。这个选题把这种隐藏的情绪说出来了,很多人看了之后都觉得 “这就是我啊”,纷纷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经历,互动量特别高,自然就火了。
还有一个关于 “妈妈们的专属深夜时间” 的选题,也获得了大量传播。这个选题讲的是妈妈们白天照顾孩子、做家务,只有到了深夜孩子睡了之后,才有属于自己的一点点时间。很多妈妈看了之后感同身受,觉得终于有人理解自己的辛苦和不易,这种共鸣让她们主动转发,让更多人看到妈妈们的付出。
相反,有些选题内容很丰富,逻辑也清晰,但就是火不起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能引发用户的情绪共鸣。比如一些纯理论的科普选题,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讲知识,没有结合用户的生活场景和情绪需求,用户看了觉得和自己没关系,自然不会有太多互动。
所以说,判断一个选题会不会火,真的得看它能不能引发用户的情绪共鸣。从生活中找线索,关注用户的情绪变化,避开那些容易踩的坑,选出来的题大概率不会差。毕竟内容的本质是与人沟通,能说到人心里去的内容,才有可能被人记住、被人传播,最终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