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用户抱怨里挖金矿 —— 隐性需求藏着差异化密码
很多人做内容总盯着热搜和爆款,想着 “别人写什么我也写什么,换个说法就行”。这种思路从一开始就错了。差异化的第一步,是看到别人没看到的需求。用户嘴上说的往往是 “我要 A”,但行为背后藏着 “我其实需要 B”。
去年帮一个母婴号做选题规划,发现妈妈们总在评论区问 “3 岁宝宝该不该报英语班”。这时候多数账号会分析报班的利弊,或者推荐机构。但我们扒了 5000 条评论后发现,真正让妈妈焦虑的不是 “报不报”,而是 “怕孩子落后又怕他失去童年”。这才是隐性需求 ——她们需要的是 “既不焦虑又能启蒙” 的解决方案。
于是我们做了系列选题:《每天 10 分钟亲子游戏,比报班更有效的英语启蒙》《那些不报课外班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没蹭任何热点,却因为戳中了 “不敢说出口的焦虑”,阅读量比同类爆款高 30%。用户不是需要信息,是需要 “被理解”。你的选题能替他们说出没说出口的话,自然就有了差异化。
怎么挖隐性需求?教个笨办法:把用户评论里的 “但是”“可是”“不过” 都标出来。“这个产品很好用但是太贵了”—— 背后是 “想要性价比”;“教程很详细可是我学不会”—— 背后是 “需要更简单的步骤”。这些转折词后面,藏着 100 个差异化选题。
🚶 用个人经历当滤镜 —— 私人化视角自带独特性
总有人说 “我没什么特别经历,写不出差异化”。这是最大的误区。你吃过的亏、踩过的坑、半夜睡不着琢磨的事儿,都是别人没有的素材库。
朋友做职场号,一开始写 “如何和领导沟通”“简历怎么写”,数据平平。后来她翻自己的朋友圈,发现 3 年前被裁员时写的吐槽:“HR 说我‘太有想法’,其实是嫌我不听话”。她把这段经历扩写成《被裁员后我才懂:职场里的 “懂事”,是毁掉你的温柔刀》,里面全是具体细节 —— 领导怎么暗示她 “要合群”,同事怎么劝她 “别较真”,自己怎么从抗拒到妥协最后还是被踢出局。
这篇文章没讲任何大道理,却成了她的第一篇 10 万 +。很多读者在评论区说 “这就是我”。个人经历的价值,不在于多传奇,而在于足够具体。你写 “职场内卷” 不如写 “连续加班半个月,领导却在会上夸我‘能吃苦’”;你写 “亲子矛盾” 不如写 “我妈把我的化妆品扔了,说‘女孩子不用这么讲究’”。
别担心你的经历太小众。再小的个体,只要把场景写细,就会有人共鸣。就像有人写 “租房时被中介坑”,光说 “中介很坏” 没用,要写 “合同里藏着的‘违约金陷阱’”“退押金时他们怎么找借口扣钱”。这些带着体温的细节,是任何通用模板都替代不了的差异化。
⚡ 跨界杂交出新品类 —— 把 A 领域的逻辑嫁接到 B 领域
所有创新本质上都是重组。找不到差异化的时候,试试把两个不相关的领域绑在一起。
健身领域卷到不行,写 “如何减脂”“怎么增肌” 早就没人看了。但有个博主做了 “健身 + 心理学” 系列:《为什么你总在减肥失败?因为你在和身体对抗》《练出马甲线的人,都懂 “延迟满足” 的底层逻辑》。她用心理学理论解释健身行为,比如 “暴食不是意志力差,是压力激素在捣乱”,一下子就和其他健身号拉开了差距。
还有个美食号,不教做菜不推餐厅,专写 “食物背后的社会学”。《为什么北方人过年要吃饺子?不是习俗是生存智慧》《外卖包装越来越精致,藏着年轻人的孤独经济学》。把美食和历史、社会现象结合,粉丝黏性特别高。
跨界不是瞎结合,得找到两个领域的 “隐性关联”。比如 “职场 + 游戏”—— 升级打怪和晋升加薪的底层逻辑都是 “积累经验值”;“护肤 + 哲学”——“接受皮肤的瑕疵,和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是一回事”。找关联的秘诀是:看两个领域的 “用户行为动机” 是否相似。动机相通,跨界就不会生硬。
反常识的选题自带传播力,但不能为了反常识而抬杠。你得有扎实的论据支撑。比如 “多喝水不一定健康”,要说明 “哪些人群不适合多喝水”“过量饮水的具体危害”,而不是喊口号。读者要的是 “原来如此” 的顿悟,不是 “你在胡说” 的反感。
🌱 用价值观当筛子 —— 选什么题,比怎么写更重要
差异化选题的终极密码,是你的价值观。同样写 “躺平”,有人骂 “年轻人不上进”,有人说 “躺平是对抗内卷的智慧”,有人分析 “为什么普通人越来越想躺平”。立场不同,选题的灵魂就不同。
我认识一个教育博主,她的价值观是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所以她写 “孩子考砸了怎么办”,不会说 “下次努力”,而是写《考砸那天,我带儿子去吃了冰淇淋》;写 “学区房”,不讨论 “该不该买”,而是写《没买学区房的我们,怎么帮孩子建立学习兴趣》。粉丝跟着她不是因为内容多专业,而是认同她 “不焦虑的教育观”。
怎么找到自己的价值观?问自己三个问题:1. 我最不能接受的社会现象是什么?2. 我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背后遵循什么原则?3. 如果我只能给读者一个建议,我会说什么?这三个答案的交集,就是你的价值观锚点。
有了锚点,选题会自动找上门。比如你坚信 “消费降级不是丢人事儿”,那看到 “年轻人开始抠门” 的新闻,就不会跟着骂 “没追求”,而是写《抠门一年,我存下了第一笔创业基金》。价值观就像个筛子,自动帮你过滤掉同质化选题,留下有独特性的那些。
最后想说,差异化不是 “和别人不一样”,是 “做你自己”。你看过的书、遇过的人、走过的弯路,早就把你的选题库填满了。别总盯着别人在写什么,多想想你能给这个世界提供什么独有的视角。毕竟,最好的选题,永远带着你的体温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