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吹上天的 AI 选题工具,实际用起来咋样?
打开某款号称「爆款制造机」的 AI 选题工具,输入「职场」关键词,3 秒跳出 50 个选题。排在前面的是「2024 年最值得考的 3 个副业证书」「领导突然夸你时,高情商回复模板」这类标题。看着眼熟吧?打开任何一个职场号,类似选题能找出几十篇。
这就是现在多数 AI 选题工具的现状 ——基于已有爆款数据反向生成内容。它们爬取全网 30 天内的热门文章,拆解标题结构、关键词密度、互动数据,再用算法重组出新选题。某 MCN 机构做过测试,用 5 款主流工具生成的选题,重合度高达 68%。
不是说这些选题不好。新号冷启动时,跟着爆款公式走确实能快速起量。有个情感号运营告诉我,她用 AI 工具批量生成「深夜 emo 文案」类选题,3 个月做到了 5 万粉。但粉丝涨到 10 万后,数据明显下滑。后台留言全是「内容太像了」「没新意」。
真正厉害的运营早摸透了 AI 的脾性。某科技号主编的做法是,让 AI 先出 200 个选题,然后筛选出 5 个「看起来有点怪」的。比如 AI 给「元宇宙」领域生成的「为什么老年人开始沉迷元宇宙广场舞」,乍看离谱,深究下去发现是银发群体社交需求的新表达,最后那篇文章成了当月爆款。
⚙️ AI 带来的「便利陷阱」,正在悄悄改变创作习惯
上周跟一个做母婴号的朋友聊天,她坦言已经 3 个月没自己想过选题了。每天打开 AI 工具,输入「0 - 3 岁宝宝」,选「高互动」标签,直接拿前三个选题写。数据确实稳定,但粉丝活跃度掉了一半。「以前会蹲母婴群聊一整天,现在看 AI 给的关键词就行」。
这种依赖正在形成可怕的闭环。AI 根据历史数据生成选题,运营者照着写,新数据又反哺给 AI,结果就是内容越来越同质化。某教育类公众号矩阵的负责人说,他们监测到同领域有 11 个账号,连续 3 周用了 AI 生成的「双减后家长必做的 5 件事」系列选题,只是换了案例。
更隐蔽的影响是思考能力的退化。以前做选题,得分析用户画像、拆解竞品爆款、跟踪政策变化,整个过程像剥洋葱。现在 AI 直接给结果,很多运营者跳过了思考环节。有个 00 后运营助理的电脑里,存着 2000 多个 AI 生成的选题,但被问起「你的用户最焦虑的是什么」时,却答不上来。
某美食号团队做过一个实验。让一半人用 AI 选题,一半人自己找选题。AI 组的出稿速度快 3 倍,但读者留存率比手动组低 40%。「AI 知道大家喜欢看『10 分钟搞定晚餐』,但不知道粉丝里有 30% 是独居老人,他们更需要『一人食不浪费』的方案」,团队负责人这样总结。
🚀 让运营者变强的,从来不是 AI 工具本身
见过最会用 AI 的团队,是把工具当成「选题催化剂」。某职场号的流程是这样的:先让编辑每人提交 5 个原创选题,再用 AI 生成 50 个相关选题,然后开选题会把两者杂交。比如编辑想写「95 后裸辞创业」,AI 给了「大厂裁员潮下的灵活就业」,最后结合成「裸辞不是终点:95 后在裁员潮中找到的 3 条新赛道」,阅读量破了 10 万 +。
AI 最值钱的能力,其实是处理信息的速度。传统做法里,要知道某个话题的热度变化,得翻遍微博热搜、小红书笔记、百度指数,至少花 2 小时。现在用 AI 工具,输入关键词就能看到近 7 天的热度曲线、关联话题、用户情绪倾向。有个健康号运营者靠这个,在「二阳」话题刚冒头时就抓住了「上班族如何避免复阳」的细分角度,比同行早了 18 小时发文。
真正的高手,会给 AI 设「思考题」而不是「填空题」。不是问「育儿类选题有哪些」,而是问「3 岁孩子妈妈在幼儿园开学前最担心的 3 个隐性问题」。前者得到的是泛泛之谈,后者能挖出「担心孩子不会擦屁股被嘲笑」这类 AI 也需要深入分析才能给出的答案。
某情感号主编分享过一个技巧:把粉丝留言里的高频疑问喂给 AI,让它生成「反常识选题」。比如粉丝常问「老公不浪漫怎么办」,AI 可能会给出「浪漫不是男人的义务」这种角度,再结合女性自我成长的观点,往往能做出既有争议又有深度的内容。
👥 不同团队的使用差异,藏着效率密码
小团队用 AI,多半是为了生存。一个 3 人运营的本地生活号,以前每周开 4 小时选题会,现在用 AI 筛出 10 个本地热点,20 分钟就能定下周选题。「省下的时间能多拍 3 条探店视频」,负责人说。他们的诀窍是给 AI 加地域标签,比如「深圳南山 周末好去处」,精准度能提高 60%。
中大型团队更看重 AI 的协同作用。某教育集团的公众号矩阵,让 AI 先做「选题初筛」,再分给不同领域的编辑加工。比如 AI 生成「中考改革影响」相关选题后,初中组编辑加政策解读,留学组编辑加国际升学对比,形成系列内容。效率提升的同时,还保持了内容的差异化。
最忌讳的是「一刀切」式使用 AI。某时尚号试过让所有编辑都用 AI 选题,结果出现了「夏天穿什么显瘦」和「微胖女生的夏日穿搭」两篇几乎雷同的文章。后来他们调整策略,让新人用 AI 练手,老人主导原创选题,再交叉审核,才解决了内容重复的问题。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那些把 AI 用得好的团队,都会定期「清洗」AI 的数据库。某科技号每季度会手动添加 100 个行业报告、用户访谈记录到 AI 的训练素材里,「不然 AI 永远只会炒冷饭,跟不上行业的新变化」,技术负责人解释说。
🔮 未来的竞争,是「人机协同」的能力比拼
现在的 AI 选题工具,还处在「察言观色」的阶段。它能分析用户喜欢什么,但猜不透用户「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隐性需求。比如很多家长说「不焦虑孩子成绩」,但点开最多的还是「提高成绩的秘诀」类文章。这种矛盾,目前还得靠人来判断。
下一波机会,可能出现在「AI + 小数据」的结合上。某母婴垂直号已经在做这样的尝试:把自己 5 万粉丝的行为数据(比如点开率、转发词云)喂给 AI,让它生成更精准的选题。效果很明显,他们的「小众绘本推荐」系列,阅读量比用通用 AI 生成的高 3 倍。
对运营者来说,真正的挑战不是会不会用 AI,而是能不能守住「人的独特性」。就像某公众号创始人说的:「AI 能算出『凌晨 3 点的加班狗』是热门标签,但写不出『加班到凌晨 3 点,看到楼下保安在给流浪猫喂饭』这种有温度的细节。」
见过一个极端案例。某职场号用 AI 写了半年文章,粉丝涨到 10 万后,突然停更一周,让主编手动写了一篇「我为什么反感用 AI 写文章」的反思。那篇文章的互动量,比之前 10 篇 AI 文章的总和还多。读者在留言里说:「终于感觉到背后有人了,不是冷冰冰的机器。」
AI 工具就像一把菜刀,能偷懒用它切预制菜,也能花心思用它做满汉全席。关键不在于刀本身,而在于握刀的人想做出什么样的菜。公众号的核心是「人对人」的沟通,AI 可以提高效率,但替代不了那些需要共情、需要洞察、需要温度的部分。
说到底,让人变懒的从来不是工具,是想走捷径的心态;让人变强的也不是工具,是知道怎么让工具为自己服务的智慧。未来的优秀运营者,一定是那些既能熟练操控 AI,又能在关键时刻关掉 AI,静下心来听用户真实声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