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媒体这行,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可能就是想今天写点啥。素材和选题就像做饭的米,没米再好的厨艺也白搭。分享些自己摸爬滚打总结的法子,都是实打实能用的技巧。
📱 社交平台刷出灵感火花
微博热搜榜是个宝藏地。不是让你追那些明星八卦凑热闹,而是看热搜里藏着的用户情绪。比如某天 “打工人周一状态” 冲上热搜,点开评论区全是吐槽和共鸣。这时候如果做职场类账号,完全可以顺着这个话题延伸,写 “3 个小技巧帮你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或者 “周一效率低?可能是你前一天做错了这几件事”。
抖音的推荐页别只用来娱乐。刷的时候多留意那些点赞过万的视频,看看它们到底戳中了用户什么点。有次我连续刷到好几个关于 “极简生活” 的视频,点进相关话题一看,讨论量早就破了千万。这说明用户对这个领域有持续需求,那就可以从 “极简收纳”“极简消费”“极简人际关系” 等多个角度切入,产出系列内容。
小红书的搜索框比首页推荐更有用。输入你所在领域的关键词,比如 “职场”,看看下拉框里的联想词是什么。这些联想词都是用户实际在搜的内容,代表着真实需求。见过一个做美食的博主,就靠搜 “上班族 快手菜” 的联想词,找出了 “30 分钟搞定两菜一汤”“不用开火的办公室午餐” 等爆款选题。
📰 新闻资讯里挖选题金矿
主流新闻客户端的本地板块要重点看。城市里的政策变动、民生事件,都是贴近读者生活的好素材。比如某地出台了新的人才补贴政策,做房产或职场类账号的,就可以解读政策细节,分析对年轻人租房、买房、就业的影响。这些内容自带地域属性,更容易引发本地用户的关注和互动。
行业垂直媒体能帮你保持专业度。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权威媒体,比如科技类的 36 氪、财经类的第一财经。每天花 20 分钟浏览,看看行业内的新动态、新趋势。有次看到一篇关于 “直播电商退货率” 的报道,里面提到某些品类退货率高达 50%。我就顺着这个点,写了篇 “买直播带货的东西总踩坑?学会这 4 招能少花冤枉钱”,因为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阅读量一下就上去了。
新闻评论区藏着用户真实想法。很多时候,新闻本身可能比较严肃,但评论区里全是鲜活的观点和故事。有篇报道说 “年轻人开始流行攒钱”,评论区有人说 “不是想攒,是不敢花”,有人说 “攒钱是为了应对突发情况”。把这些评论整理一下,就能变成一篇充满烟火气的内容,比单纯解读新闻更有感染力。
📚 旧内容里翻新出新鲜感
自己的历史文章别写完就忘。翻出半年前、一年前的数据好的文章,看看能不能用新的角度再写一次。比如之前写过 “夏季减肥食谱”,过了一年,可以结合新的营养学研究,或者当下流行的饮食趋势,更新成 “2024 年更科学的夏季减肥吃法”。用户的需求可能没变,但表达方式和内容细节可以迭代。
同行的爆款内容可以 “换汤不换药”。不是让你抄袭,是学习他们的选题思路。看到一篇 “月薪 5 千如何存钱” 的爆款,你可以换成 “月薪 8 千该怎么理财”,或者 “刚毕业的学生党存钱技巧”。核心都是讲存钱,但目标人群变了,内容自然就有了差异化。
经典书籍和影视片段是常青树。很多老书老电影里的观点和情节,放到现在依然能引发共鸣。做情感类账号的,从《围城》里的婚姻描写切入,探讨现代夫妻关系;做成长类账号的,用《阿甘正传》里的台词,聊坚持的意义。这些内容自带文化底蕴,更容易让读者产生认同感。
💬 从用户互动中找方向
后台留言别只是回复就完了。每天花时间整理用户的提问、建议甚至吐槽。有个做育儿账号的朋友,发现很多家长都在问 “孩子总爱玩手机怎么办”,她就专门做了一期内容,分享自己试过的 5 个有效方法,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全是感谢和进一步提问的。用户的问题,就是最好的选题来源。
粉丝群里多潜水观察。看看大家平时在聊什么,关心什么。有个做美妆账号的,在粉丝群里发现大家总在讨论 “敏感肌怎么选防晒霜”,她就联合皮肤科医生做了一期科普,还推荐了几款经过实测的产品,视频播放量直接翻倍。粉丝群是用户需求最集中的地方,一定要重视。
评论区的争论点值得深入挖掘。有时候一篇文章下面,用户会因为某个观点吵起来。这时候别急着删评论,而是想想为什么会有分歧。有篇关于 “要不要辞职考研” 的文章,评论区支持和反对的各占一半。有个博主就抓住这个点,分别采访了辞职考研成功和失败的人,做了一期对比内容,引发了更大范围的讨论。
🔄 把输入变成自己的输出
看到好的素材先别急着用。先在脑子里过一遍,想想这个素材能说明什么问题,和自己想表达的观点有什么联系。比如看到一组 “年轻人加班时长” 的数据,不能直接照搬,而是要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结合自己对职场的观察,得出自己的结论。
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哪怕是引用别人的观点,也要换成自己的话来讲。有个博主分享过,她看到一篇关于 “拖延症” 的心理学文章,里面的理论很专业,但太晦涩。她就用自己曾经拖延赶稿的经历,把理论通俗化,让读者一看就懂,还觉得 “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加入个人经历和感受。同样一个素材,不同的人写出来效果天差地别。就拿 “旅行” 来说,单纯介绍景点的是攻略,而结合自己在旅行中的小故事、小感悟的,才是有温度的内容。读者更容易记住那些带着个人印记的表达,而不是冷冰冰的信息堆砌。
🎯 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按主题分类存放素材。用表格或者笔记软件,把收集到的素材按选题方向分类,比如 “职场技巧”“情感故事”“生活小窍门” 等。每个分类下面再细分,比如 “职场技巧” 里可以有 “沟通”“效率”“人际关系” 等子项。这样用到的时候,能快速找到需要的内容。
给素材标上使用灵感。看到一个好的案例,不光要存下来,还要写下当时的想法,比如 “这个案例可以用来证明坚持的重要性,适合写成长类文章”。有个博主就是这么做的,她的素材库不仅有内容,还有对应的选题思路,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
定期清理和更新素材库。有些素材可能过段时间就过时了,比如季节性的内容、时效性强的新闻。每隔一段时间,花半天时间整理素材库,删掉没用的,补充新的。保持素材库的 “新鲜度”,才能保证输出的内容不过时。
做自媒体,找素材和选题没有捷径,就是要多看、多想、多积累。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收集到的东西真正内化成自己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产出的内容,才会有独特的风格和生命力,才能真正吸引和留住读者。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