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短视频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些内容刚看两秒就想划走,有些却能让人一口气看完,甚至忍不住转发给朋友。这背后的差距,往往就是 “网感” 在作祟。现在做内容的人太多了,竞争早就白热化,没有网感的选题,就像没装导航的船,在信息海洋里瞎转悠,根本到不了用户心里。
📌 网感的本质:踩中用户的 “隐性需求”
很多人做内容总想着 “我要表达什么”,但网感好的人想的是 “用户此刻在焦虑什么”。网感不是天生的直觉,而是对用户隐性需求的精准捕捉。
就拿职场内容来说,大家都在写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但真正爆火的是 “凌晨三点改的方案被领导一句话否了” 这种选题。为什么?因为后者戳中了打工人被 PUA 的隐性情绪 —— 不是不想高效,是怕努力错了方向。用户嘴上说要干货,心里却在等一个能替自己说话的内容。
观察那些有网感的选题,会发现它们都有个共同点:把用户没说出口的话讲出来。比如宝妈群体,表面看在关注育儿知识,实际更焦虑 “如何平衡工作和带娃”;大学生看求职干货,暗地里怕的是 “毕业即失业” 的落差。做选题时,多问自己一句:这个内容能帮用户解决哪个 “说不出口” 的问题?
怎么找到这些隐性需求?刷评论区是个好办法。看看大家在相关话题下骂什么、夸什么、纠结什么。比如讲减肥的内容,评论里总有人说 “管不住嘴怎么办”,这就是比 “一周瘦五斤” 更有网感的切入点 —— 不是教方法,而是理解人性的弱点。
🔥 热点不是拿来蹭的,是用来 “嫁接” 的
追热点是做爆款的捷径,但 90% 的人都做错了。他们要么直接复制新闻通稿,要么硬蹭热点关键词,结果就是内容像白开水,没人看。有网感的做法是 “热点嫁接”,用热点当钩子,钓出自己的核心内容。
就像前段时间 “孔乙己的长衫” 火了,直接分析这个话题的文章太多,很难出头。但有人写 “脱下长衫后,我在奶茶店挣到了第一桶金”,把热点和 “年轻人职业选择” 结合,既蹭了热度,又有自己的观点。还有人做 “孔乙己如果懂新媒体,会不会过得好一点”,用热点带出行业干货,反而更受欢迎。
嫁接热点有个小技巧:找热点和自身领域的 “交叉点”。比如科技博主追娱乐圈热点,可以写 “明星塌房背后,粉丝数据是怎么造假的”;美食博主聊职场热点,能做 “加班到深夜,哪款速食能救我的胃”。关键是让热点为你服务,而不是被热点带着跑。
还要注意热点的 “新鲜度”。不是所有热点都值得追,有些转瞬即逝的八卦,投入精力做内容不值当。判断标准很简单:这个热点能不能引发持续讨论?比如 “35 岁职场危机” 是长期热点,随时都能做;而某明星的绯闻,可能两三天就凉了,除非能快速出内容,否则别碰。
💥 情绪是最好的传播燃料,但要找对 “引爆点”
有网感的内容,一定能调动情绪。但不是所有情绪都适合传播,愤怒、感动、好奇、共鸣这几种情绪,往往更容易让用户主动转发。
愤怒情绪要找 “共同敌人”。比如 “小区物业乱收费” 这种内容,很容易引发业主共鸣,因为大家都可能遇到类似问题。但要注意,愤怒不能变成网络暴力,聚焦具体现象,别上升到人身攻击。就像有人写 “外卖平台抽成太高,商家和骑手都难”,既表达了不满,又提出了问题,比单纯骂平台更有深度。
感动情绪要 “小而具体”。宏大的叙事很难打动人,反而那些细节故事更有力量。比如 “环卫工阿姨把自己的早餐分给流浪猫”,一个小举动比 “致敬劳动者” 更让人觉得温暖。做这类内容,多写动作、少写感受,让用户自己体会情绪。
好奇情绪要 “留钩子”。标题里加个 “最后发现”“原来”“秘密是”,就能勾着人点进来。比如 “我以为网红景点是照骗,去了之后发现……”,用户会忍不住想知道到底发现了什么。内容里也要不断设置悬念,比如讲一个故事,每段结尾留个小疑问,让人想继续看下去。
共鸣情绪要 “说人话”。别用太多专业术语,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比如讲理财,别说 “资产配置要多元化”,可以说 “工资 3000,怎么攒下第一笔钱”;聊感情,别分析 “亲密关系中的边界感”,不如讲 “男朋友总翻我手机,这正常吗”。越贴近生活的表达,越容易让人觉得 “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 形式比内容先被看见,网感藏在 “新鲜感” 里
同样的选题,换个形式可能效果天差地别。现在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短,能不能在 3 秒内抓住人,形式很重要。
短平快的内容更有优势。比如同样讲 “职场干货”,长文可能没人看,但做成 “3 个摸鱼小技巧,老板看不出来” 的短视频,或者 “打工人必看的 5 个网站” 的图文清单,传播度会高很多。不是内容越详细越好,而是要 “有用 + 好消化”。
反差感能制造惊喜。比如 “90 后大爷摆摊卖手办”,年龄和行为的反差,本身就有话题性。还有 “学霸居然是游戏大神”“看似普通的阿姨,年轻时是模特”,这种打破固有印象的内容,更容易让人记住。做选题时,多想想 “这件事反过来会怎样”,可能会有新发现。
互动感强的内容,用户更愿意参与。比如 “你最近一次崩溃是因为什么?评论区聊聊”,或者 “测一测你的网感等级,敢来挑战吗”。让用户觉得自己不是在 “看内容”,而是在 “玩内容”,参与感上来了,传播自然就有了。还有人做 “帮粉丝改造房间”,把用户故事融入内容,既真实又有互动,粉丝粘性特别高。
📈 网感不是玄学,是对传播规律的尊重
很多人觉得网感是 “碰运气”,其实背后有规律可循。总结下来,无非就是:懂用户、会借势、有情绪、新形式。
懂用户,就是多泡在目标群体里,看他们关心什么、讨论什么,甚至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别自己闷头想选题,用户的需求才是最好的灵感来源。
会借势,不是追所有热点,而是找到和自己匹配的热点,用巧劲蹭热度,而不是硬蹭。热点就像一阵风,能不能借风起飞,看的是你的判断力。
有情绪,要精准找到用户的 “情绪点”,用具体的故事和细节打动人,而不是喊口号。情绪到位了,用户自然会帮你传播。
新形式,多尝试不同的内容形态,短视频、图文、直播、互动测试等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形式新鲜了,内容才有更多被看到的机会。
最后想说,网感不是天生的,多分析爆款内容,多总结规律,多动手实践,慢慢就能找到感觉。别怕模仿,初期可以参考别人的成功经验,但别忘了加入自己的思考和特色。毕竟,真正能火的内容,一定是有 “你” 的印记在里面的。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