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内容的人都在愁:为什么自己写的东西没人看?别人随便发条笔记就几万赞?其实核心差距可能在选题上 —— 那些能火的内容,大多藏着 “确定性结果” 这个密码。用户打开手机刷内容,本质是在 “找解决方案” 或者 “捞好处”,要是你的选题能让他们一眼看到 “我看完就能拿到什么”,想不火都难。
📌“确定性结果” 选题的核心:让用户看到 “能拿到的好处”
用户刷内容时的心态特别现实:我花 3 分钟看这篇东西,到底能得到什么?是能解决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还是能学到一个马上能用的技巧?如果答案是模糊的,比如 “带你了解 XXX”“浅谈 XXX”,那大概率会被划走。但如果是 “3 步搞定 XXX,亲测有效”“按这个方法做,XXX 效率提升 50%”,就容易让人停下来。
这背后是用户的 “决策成本” 心理。现在大家时间都紧张,没人愿意为 “可能有用” 的内容买单。“确定性结果” 选题的优势,就是把 “投入产出比” 摆到明面上 —— 你不用猜,我直接告诉你 “看完能得到 A,按做能拿到 B”。比如同样讲 “简历优化”,“简历怎么写更出彩” 就不如 “HR 公认的 3 个简历加分点,用上就能提高面试率”,后者直接点出了 “提高面试率” 这个确定性结果。
而且现在用户的焦虑感普遍比较强。职场人怕被淘汰,宝妈怕养娃踩坑,学生怕考试失利,他们迫切需要 “能抓住的东西”。“确定性结果” 选题刚好能击中这种心理 —— 它不是给用户画饼,而是递过去一个 “抓手”。比如 “新手做自媒体,3 个月能赚到第一笔稿费的 5 个步骤”,比 “自媒体怎么做” 更有吸引力,因为它给出了 “3 个月赚到稿费” 这个具体的、可期待的结果。
🔍三类自带流量的 “确定性结果” 选题方向
第一类是 “技能速成类”—— 瞄准 “短时间能学会” 的需求。没人愿意花半年学个技能,但如果是 “1 小时学会 XXX 基础操作”“3 天掌握 XXX 核心技巧”,就容易被盯上。比如 “PS 新手不用学全套,掌握这 5 个工具就能做海报”,比 “PS 从入门到精通” 更火。因为它把 “学会 PS” 这个模糊目标,拆解成了 “能做海报” 这个具体结果,还限定了 “5 个工具” 的学习范围,用户会觉得 “这个我能做到”。
第二类是 “问题解决类”—— 直击 “必须解决的麻烦”。生活里的痛点永远有流量,比如 “厨房油污擦不干净?这个方法擦完像新的”“孩子写作业拖拉?亲测有效的 3 个小技巧”。这类选题的关键是 “把问题和解决方案绑定”,用户一看就知道 “这篇能帮我解决 XX 麻烦”。要注意的是,解决方案必须具体,不能说 “保持耐心”“慢慢调整” 这种空话,而是要给出 “先做 A,再做 B,最后做 C” 的步骤,越细越有确定性。
第三类是 “资源整合类”—— 提供 “节省时间的现成答案”。现在信息太多,用户懒得自己筛选。如果你的选题能做 “信息中间商”,把有用的东西打包好递过去,就容易受欢迎。比如 “2024 年考公必看的 3 份资料,直接下载就能用”“整理了 10 个免费无版权图片网站,做设计的直接存”。这类内容的确定性在于 “不用找了,我给你的就是有用的”,用户节省了筛选时间,自然愿意点赞收藏。
💡怎么判断你的选题有没有 “确定性”?用这 3 个标准
先问自己:这个选题能给出 “可量化的结果” 吗?比如 “提高效率” 不够,“效率提升 30%” 就够;“学会做菜” 不够,“学会 3 道家常菜,30 分钟能做好一顿饭” 就够。量化的结果能让用户更有感知,也更相信 “这个结果能拿到”。如果你的选题里全是模糊的描述,比如 “可能有帮助”“也许有用”,那大概率要调整。
再看:有没有 “明确的适用场景”?同样是讲 “Excel 技巧”,“Excel 常用技巧” 就不如 “做报表时必用的 5 个 Excel 技巧”。后者限定了 “做报表” 这个场景,用户一看就知道 “这是给我这种需要做报表的人看的”。确定性强的选题,不会试图讨好所有人,而是精准击中某类人的某个具体需求。
最后检查:用户能不能 “照做”?如果你的选题结果很好,但方法太复杂,比如 “月瘦 20 斤的方法”,但需要每天运动 3 小时 + 严格节食,那用户会觉得 “我做不到”,自然不会传播。好的 “确定性结果” 选题,方法一定是 “普通人能执行” 的。比如 “每天 10 分钟,坚持一周就能改善肩颈酸痛”,时间短、易操作,用户才会觉得 “我能试试”。
✍️“确定性结果” 选题的创作技巧:让用户 “一看就信,一学就会”
开头必须 “戳痛点 + 给承诺”。比如写 “租房避坑”,开头可以说 “刚毕业租房被坑过 3 次,总结出这 5 个方法,按做能避开 90% 的套路”。先点出用户可能遇到的麻烦(被坑),再给出确定性承诺(避开 90% 套路),一下子就能抓住注意力。开头不要绕弯子,直接告诉用户 “这篇对你有什么用”。
中间要 “方法具体到步骤,结果有案例支撑”。比如讲 “小红书涨粉”,不能只说 “要发优质内容”,而是说 “发笔记时加这 2 个关键词,曝光量能提高 2 倍 —— 我上周试了,一条笔记从 500 播放涨到 1200”。步骤越细,案例越真实,用户越觉得 “可信”。最好用 “亲测”“朋友试过”“学员反馈” 这类表述,增加真实感。
结尾要 “给行动指令”。确定性结果的选题,不能停留在 “让用户知道”,还要推动他们 “去做”。比如结尾可以说 “现在就打开手机,把第 3 个方法用起来,半小时后就能看到效果”。用户看完觉得 “有用”,又知道 “怎么开始”,才会愿意点赞、转发,甚至追更你的后续内容。
⚠️避开 “伪确定性” 陷阱:这些选题看似能爆,其实容易翻车
别做 “过度承诺”。比如 “跟着我学,3 个月就能月入过万”,这种结果太夸张,用户一看就觉得 “假的”。确定性不是 “吹牛皮”,而是 “基于现实的合理结果”。比如 “做自媒体 3 个月,我从 0 涨到了 500 粉,总结出 3 个新手能学的方法”,真实的结果反而更有说服力。
别把 “方法” 和 “结果” 割裂开。有些内容标题写 “3 步搞定 XXX”,但正文里只讲理论,没说具体步骤;或者说了步骤,没说能达到什么效果。这样用户看完还是不知道 “自己能拿到什么”,自然不会有反馈。一定要让 “方法” 和 “结果” 紧密绑定,比如 “第一步 XXX,做完能 XXX;第二步 XXX,做完能 XXX”。
别忽略 “适用人群”。同样是 “省钱技巧”,给学生的和给上班族的肯定不一样。如果你的选题说 “这个方法能省很多钱”,但没说适合谁,学生可能觉得 “我没这些消费场景”,上班族可能觉得 “太麻烦”。明确适用人群,才能让目标用户觉得 “这是专门给我写的”。
📊案例分析:这些爆款内容都是怎么用 “确定性结果” 选题的?
看这条小红书笔记:“每天 15 分钟背单词,坚持 1 个月,我从四级擦线到 500+”。标题里有时间(15 分钟 / 天,1 个月)、方法(背单词)、结果(四级 500+),全是确定性元素。正文里她还贴了自己的打卡记录和分数对比,用户一看就觉得 “真实可信”。这条笔记点赞过万,就是因为它给了 “想过四级但没时间的学生” 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
再看公众号文章:“整理了 10 个免费论文查重网站,亲测有效,最后一个准确率 95%”。目标用户是写论文的学生,他们的痛点是 “查重贵,怕不准”。这篇文章直接给出 “免费”“有效”“准确率 95%” 这些确定性结果,还列了具体网站,用户根本不用自己找。这种内容天然容易被收藏转发,因为 “有用” 又 “省时间”。
还有抖音上的视频:“30 秒教会你给手机清理内存,能多腾出 10G 空间”。开头直接演示操作,30 秒真的完成了,结尾说 “你也试试,评论区告诉我腾出了多少空间”。时间短、结果可见、还引导互动,自然容易火。它抓住了 “手机内存不够” 这个普遍痛点,用 “30 秒”“10G 空间” 这些确定性元素,让用户觉得 “值得花 30 秒看看”。
现在做内容,早就不是 “内容好就有人看” 的时代了。用户被太多信息包围,只会为 “确定有用” 的内容停留。“确定性结果” 选题的核心,就是帮用户 “降低决策成本”—— 不用猜,不用试,我直接告诉你 “投入多少,能拿到什么”。
如果你下次不知道写什么,就从身边人的具体需求出发:他们最近在愁什么?有什么问题一直没解决?然后思考 “我能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可执行的解决方案”。只要你的选题能让用户看到 “看完就能拿到的好处”,就已经赢了一大半。
记住:用户不需要 “可能有用” 的内容,他们需要 “一定有用” 的答案。你的选题离 “确定性结果” 越近,离爆款就越近。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