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源分类:搭建你的素材金字塔
做自媒体的都知道,素材不是瞎找的。得像搭积木一样,把信息源分成不同层级,这样每天找素材才不会手忙脚乱。我自己总结了三类核心信息源,亲测好用。
垂直领域数据库是地基。像 36 氪 Pro 版、晚点 LatePost 的深度库,还有各个行业的研报平台,比如艾瑞咨询的行业报告。这些地方的信息够专业,够系统。每天早上花 20 分钟翻一遍,能快速掌握行业最新动态。上周我从 36 氪的《2024 内容电商白皮书》里扒出三个细分趋势,做成的选题阅读量比平时高 30%。记住,别只看免费内容,有些付费数据库一年几百块,能帮你省超多时间,值回票价。
UGC 内容池是素材的活水。小红书、抖音的热榜,知乎的热议话题,还有 B 站的弹幕区,都是用户真实想法的聚集地。这里的好处是能直接摸到用户的痛点和兴趣点。比如我做职场号的时候,经常去脉脉的职言区逛,发现大家对 “996 该不该拒绝” 的讨论特别激烈,顺着这个点做了几期内容,互动率明显提升。不过逛这些地方得带着目的,不然很容易刷着刷着就跑偏了。
跨界信息站能帮你打开思路。有时候同一类内容写多了会腻,读者也会看烦。这时候就需要从其他领域找灵感。比如我写教育类内容,会去看科技圈的新发明,想想能不能和教育结合;看心理学的文章,琢磨怎么用在亲子教育上。像好奇心日报、TED 演讲,里面有很多跨界的好点子。上个月从一个讲人工智能的 TED 演讲里,联想到了 AI 在教育中的应用,那个选题成了当月爆款。
🔍 信息源筛选:留下能产金蛋的鹅
不是所有信息都有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得有套筛选标准。我自己有三个筛子,不符合的直接 pass。
第一个看时效性。不是说老内容没用,但自媒体讲究新鲜感。像新闻类的素材,最好找 24 小时内的;行业趋势类的,一周内的比较合适。当然也有例外,有些经典案例可以反复用,但得换个角度。比如我做历史类账号,会把老故事和当下的热点结合起来,这样既有料又不陈旧。
第二个看争议性。没争议的内容就像白开水,没人愿意讨论。找那些有不同观点碰撞的信息,比如 “新能源汽车到底环保吗”“线上教育比线下好还是差”。有争议才有话题,读者才愿意留言、转发。我之前做过一期关于 “职场要不要刻意讨好领导” 的内容,就是因为看到网上两种观点吵得厉害,结果那期的评论区比内容还精彩。
第三个看延展性。一个好的素材能挖出好几个选题。比如看到一个关于 “00 后开始养生” 的新闻,既能写他们的养生方式,又能分析背后的原因,还能对比不同年龄段的养生观念。如果一个素材只能写一篇就没了,那效率太低了。我会把这种有延展性的素材记下来,做成一个素材包,慢慢用。
🎯 选题孵化:让素材自己长出来
找来了素材,怎么变成选题呢?我有个 “选题金字塔” 模型,从下到上一步步来,挺管用的。
最底层是原始素材库。每天看到的好文章、好视频、好评论,都记下来。不用分类,先堆着。我用的是石墨文档,建了个表格,每天花 10 分钟填一填。比如看到一句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结婚了”,就记下来;看到一个 “95 后创业失败又东山再起” 的故事,也记下来。积累多了,就像有了个素材银行,想用的时候随时取。
中间层是观点提炼。从原始素材里找出核心观点。比如 “年轻人不愿结婚”,可以提炼出 “经济压力让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现代年轻人更注重个人自由” 等观点。每个素材至少提炼出两个以上的观点,这样选择更多。我会把这些观点写在素材下面,方便后面用。
最上层是选题组合。把不同的观点和素材组合起来,就成了新的选题。比如把 “年轻人不愿结婚” 和 “95 后创业” 结合起来,能做出 “创业的 95 后,为什么连恋爱都懒得谈” 这样的选题。还可以把不同领域的观点组合,像把 “科技发展” 和 “教育” 结合,做出 “AI 时代,孩子该学什么才不会被淘汰”。组合的方式越多,选题就越新颖。
⏰ 时间管理:每天 2 小时搞定素材和选题
很多人说没时间找素材,其实是方法不对。我每天花在这上面的时间不超过 2 小时,分三个时间段来做,效率很高。
早上 7 点到 7 点半,做信息扫瞄。这时候脑子最清醒,快速过一遍垂直领域的数据库和主要新闻客户端。不用细看,抓关键词就行,把觉得有用的标出来。比如看到 “某明星直播带货翻车”,就标上 “直播带货 + 明星 + 危机公关”,方便后面找。
中午 12 点到 12 点半,看 UGC 内容。午休前刷一刷小红书、抖音热榜,看看大家都在聊什么。这时候比较放松,容易发现一些有趣的点。看到好的评论或者视频,直接截图存到手机相册,晚上统一整理。
晚上 8 点到 9 点,深度处理。把白天标出来的素材和截图,分类整理到素材库,然后提炼观点,组合选题。这个时间段没人打扰,能静下心来思考。我会把第二天要写的选题确定下来,再准备好相关的素材,这样第二天一上班就能直接写,不用再花时间找了。
🚫 反信息茧房:别在舒适区里打转
天天看同样的东西,很容易被算法困住,写出来的内容越来越窄。得主动打破这个茧房,我有三个小办法。
第一个是定期换信息源。比如平时总看国内的内容,偶尔去看看国外的网站,像 Medium、Quora,里面有很多不一样的观点。我做科技类内容的时候,就经常去看国外的科技博客,能找到一些国内还没火起来的趋势。不过语言不通也没关系,用翻译软件就行,大概能看懂意思就行。
第二个是跨界交朋友。和不同行业的人聊聊天,能听到很多新鲜事。我认识一个做餐饮的朋友,从他那知道了很多关于外卖运营的门道,后来用到了一篇关于 “自媒体如何像外卖店一样运营” 的内容里,读者都说角度很新奇。不一定非得是大人物,身边的普通人也能给你带来灵感。
第三个是刻意看对立观点。看到和自己想法不一样的内容,别急着划走。仔细想想人家为什么这么说,有没有道理。我之前一直觉得线上教育是未来的趋势,但看了一篇批判线上教育弊端的文章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太片面了。后来做了一期客观分析线上线下教育优缺点的内容,反而更受读者认可。
做自媒体,素材和选题就像粮食,得每天有新的进来,还得会挑、会做。这套信息源管理方法,我用了三年,从一个月更不了几篇,到现在能做到日更,效率提高了不少。关键是要养成习惯,每天坚持做一点,时间长了就会有效果。刚开始可能觉得麻烦,但当你看到自己的内容越来越受欢迎,就会觉得一切都值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