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人每天愁素材、愁选题,这几乎是常态。但其实素材和选题没那么难搞,关键是找对方法,还得避开内卷的坑。今天就把我这几年摸索的经验分享出来,全是干货,照做就能少走弯路。
🍃 从生活里挖素材,自带烟火气不缺共鸣
别总觉得素材得高大上,生活里的鸡毛蒜皮才最能戳中人心。你早上出门买油条,老板说最近面粉涨价但他没涨,这背后是小商户的坚持,能写;中午吃饭时刷到同事带的便当里有妈妈腌的咸菜,这是亲情的味道,能聊;晚上遛弯看到小区里大爷大妈讨论广场舞队的新规矩,这是社区里的小江湖,能挖。
日常观察要带 “钩子”。不是光看就行,得在心里打个问号:这事背后藏着什么需求?比如看到年轻人排队买网红奶茶,别只觉得是跟风,想想他们是为了社交炫耀,还是真觉得好喝?顺着这个钩子挖下去,就能从现象挖到本质,素材就有了深度。
个人经历是独家素材库。你第一次做自媒体被平台限流的慌张,第二次变现成功的激动,甚至是跟粉丝吵架又和好的过程,这些真实的故事比编造的鸡汤有力量。记住,你的独特经历就是别人复制不了的竞争力。
身边人的故事要会 “借”。朋友吐槽职场 PUA,你可以整理成 “3 个信号判断老板是否在 PUA 你”;亲戚家孩子叛逆期的转变,能写成 “家长做好这几点,叛逆期孩子也能好好沟通”。前提是征得同意,而且要提炼共性,让读者觉得 “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 网络平台淘金,抓准信号不迷路
微博热搜别只看前 10,往下翻到 50 名左右,往往藏着还没被过度消费的选题。比如某明星官宣结婚,前 10 都是祝福或吐槽,但第 30 名可能有 “普通人结婚该不该搞这么大阵仗” 的讨论,这就适合普通人视角的自媒体去写。
知乎的 “待解决” 问题是金矿。搜你领域相关的关键词,看那些有几百个关注但回答很少的问题。比如做职场号的,搜 “职场新人”,会发现 “刚入职被老员工排挤该忍着吗” 这类问题,回答好就能精准吸引目标粉丝。
抖音、快手的评论区比视频本身更有料。一条讲 “月薪 3 千如何存钱” 的视频,评论里可能有 “我试过但失败了,因为房租占一半”“学生党能不能用这个方法”,这些评论就是现成的选题方向,直接回应读者的疑问,互动率不会低。
小红书的 “收藏大于点赞” 的笔记要重点看。说明内容有实用价值但传播度不够,你可以换个标题、补充细节再发。比如看到 “租房改造清单” 收藏多,你可以写 “月薪 2 千也能搞定的租房改造,这 3 样东西必买”,更具体、更贴近底层需求。
📚 垂直领域深钻,避开红海找蓝海
别总盯着大众热点,你的专业领域里藏着无数细分选题。做美食号的,别都写 “米其林餐厅探店”,可以钻 “农村大席菜谱解密”“上班族带饭如何保持新鲜”;做教育号的,别扎堆 “高考状元经验”,试试 “中职生如何逆袭”“成年人如何捡起英语”。
跨界融合出惊喜。把两个不相关的领域结合起来,比如历史 + 美妆,写 “唐朝女子的化妆步骤比现在还复杂?”;职场 + 心理学,聊 “为什么领导总喜欢画饼?从心理学看职场 PUA”。这种跨界选题竞争小,还容易出爆款。
旧闻新说有新意。不是所有热点都要追新的,几年前的事换个角度说照样火。比如 “甄嬛传播出 10 年,为什么现在还有人看”,可以从职场生存、人性分析等角度重新解读,比追转瞬即逝的新剧热点更稳妥。
用户后台留言别放过。每天花 10 分钟翻评论和私信,有人问 “敏感肌能不能用防晒”,就写一篇详细的敏感肌防晒指南;有人说 “不知道怎么跟内向的人聊天”,就出一期实用技巧。解决读者的真实困惑,比自己瞎想选题靠谱 10 倍。
🚫 避开选题内卷,换个赛道跑更快
别跟在大 V 屁股后面跑。人家写 “年入百万的自媒体人都在做什么”,你非要写 “我如何年入百万”,但你刚起步,这不现实。不如写 “月入 3 千的自媒体新人,第一个月该做什么”,瞄准和你同阶段的读者,反而更容易出圈。
找 “小众但有刚需” 的群体。比如现在都在写 “宝妈如何搞副业”,你可以专注 “单亲妈妈的副业之路”;大家都聊 “大学生兼职”,你可以聚焦 “专科生如何找到有技术含量的兼职”。群体越具体,需求越明确,竞争越小。
用 “反常识” 视角破题。大家都在说 “早起的人更成功”,你可以写 “我试过早起 30 天,发现不适合我,反而熬夜效率更高”;别人都鼓吹 “辞职创业多自由”,你可以分享 “辞职创业 1 年,我劝你先想清楚这 3 件事”。只要逻辑自洽,反常识的内容更容易引发讨论。
打造 “个人标签” 选题库。比如你擅长用故事讲道理,那就所有选题都用真实故事引出观点;你喜欢用数据说话,就每个选题都带上具体数据。像 “每天一个减肥冷知识”“职场吐槽大会” 这种固定形式,既能让读者形成期待,又能减少选题焦虑。
📝 建立素材库,告别临时抱佛脚
用 Excel 建三个表:热点素材表、日常灵感表、行业干货表。热点表记上事件、时间、可切入角度;灵感表写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哪怕只有一句话;干货表整理专业知识、金句、案例。每天花 20 分钟更新,找素材时直接搜关键词,效率翻倍。
善用 “碎片时间” 积累。等公交时看到好句子,立刻记在手机备忘录;刷到好文章,用微信 “浮窗” 存起来,晚上统一整理;甚至跟人聊天时听到的金句,马上录音转文字。素材就像攒钱,积少成多才能应付自如。
定期 “复盘” 素材效果。每周看一下哪些素材写成的内容阅读量高,分析原因:是角度新,还是情绪到位?把这类素材归为 “优质库”,以后多往这个方向找。那些没人看的素材,总结教训,下次避开同样的坑。
和同行 “交换” 素材。找 3-5 个不同领域但粉丝重叠的同行,每周互相分享 3 个优质素材。你做美食的,给做职场的分享 “上班族带饭痛点”;他给你分享 “职场人喜欢的快手菜谱”,既能拓宽思路,又能节省时间。
🌟 长期主义者,不追风口追需求
别被 “日更” 绑架,宁愿 3 天出一篇优质内容,也别天天发流水账。读者记住的是你有价值的观点,不是你更新的频率。专注把每个选题做透,比如写 “存钱”,不只是列清单,还要讲 “不同收入如何分配比例”“如何克服存钱时的心理障碍”,让读者觉得 “看这一篇就够了”。
关注 “不变的需求”。热点会过时,但人性的需求不会变:爱美、怕老、想赚钱、想被理解…… 围绕这些永恒的主题找选题,比如 “无论工资多少,都该有的 3 个理财习惯”“30 岁后,我终于学会了和自己和解”,这类内容生命力更长。
慢慢形成自己的 “选题方法论”。比如我总结出 “事件 + 观点 + 案例” 的公式,看到任何素材,都先想这三个部分怎么填。你也可以摸索自己的模式,比如 “问题 + 原因 + 解决方案”“故事 + 道理 + 互动”,熟练后找选题会像条件反射一样快。
记住,自媒体的核心是 “和读者做朋友”。你不用什么都懂,只要真诚分享你的所见所闻所思,解决他们的一点点小问题,就足够了。素材和选题只是工具,真正打动人的,永远是你独特的灵魂和视角。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