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内容的都知道,选对题比写得好有时候更重要。辛辛苦苦写了篇长文,结果阅读量不过百;别人随手发个日常吐槽,反而成了爆款。这里面最关键的差别,往往就在选题本身。今天就来聊聊,怎么摸透选题的脾气,还有那个被说烂了的 “用户代入感”,到底有多重要。
🎯 选题能不能火,先看这三个 “钩子” 够不够尖
选题就像钓鱼的饵,用户是水里的鱼。钩子不够尖,鱼根本不咬。那什么样的钩子才算锋利?
第一个钩子,是不是戳中了 “普遍痛点”。注意,是普遍。你写 “如何修复古董相机镜头”,这确实是痛点,但只有少数发烧友会关心。但你写 “手机拍照总模糊?3 个设置立刻变清晰”,几乎所有手机用户都会愣一下 —— 哎,我也有这问题。去年小红书上爆火的 “iPhone 相册隐藏功能” 系列,就是抓住了 “明明每天用手机,却总觉得没发挥全部功能” 的普遍痛点,单篇点赞轻松过 10 万。
第二个钩子,有没有 “情绪共振点”。现在的用户不爱看冷冰冰的道理,就爱那些能让他们拍大腿的情绪出口。比如 “30 岁还没结婚,我被亲戚逼到想拉黑全家”,这个选题直接把年轻人面对催婚的焦虑和愤怒摆到台面上。B 站上那个 “当代年轻人的崩溃瞬间” 合集,全是些细碎的日常 —— 加班到凌晨发现没带钥匙、好不容易排队买到的奶茶洒了、给朋友发消息却发现被删了 —— 这些小事单独看不值一提,凑到一起却成了流量黑马,因为每个观众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弹幕里满是 “我也是这样”。
第三个钩子,能不能制造 “认知差”。用户永远对 “我不知道但我应该知道” 的东西好奇。比如 “每天喝 8 杯水是错的?医生说这 3 类人喝多了更危险”,先推翻一个常识,再给出新结论,立刻就能勾起点击欲。知乎上那些高赞回答,很多都是这种路数 ——“我做了 5 年 HR,发现能快速升职的人都有这个习惯”“别再用白醋除水垢了,超市 3 块钱的它才是真神器”。这种选题的关键是,新认知不能太离谱,得有可靠来源背书,不然容易被骂标题党。
🧐 测试选题潜力的 “笨办法”:从身边人下手
别总想着一上来就搞个大新闻,先在小范围测试一下选题的水温。
最简单的办法是找 3 类不同的人聊。比如你想写 “职场新人该不该主动帮同事带饭”,先问刚入职半年的实习生,他们可能觉得 “不带怕被排挤”;再问工作 3 年的老员工,他们可能会说 “没必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最后问问部门领导,他们的视角又会不一样。如果三拨人都能聊出不同观点,甚至吵起来,这选题基本就稳了。去年有个爆款视频 “同事借 100 块该不该要回来”,就是因为在办公室引发了激烈讨论,有人觉得 “小题大做”,有人坚持 “亲兄弟明算账”,这种争议性本身就自带传播属性。
还有个更直接的测试法:把选题变成一句话,看别人的第一反应。如果对方听完只是 “哦” 一声,那大概率不行。但如果他们追问 “后来呢”“你怎么看”,甚至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这就说明选题戳中了他们的痒点。我之前帮一个美妆号策划选题,提了 “平价粉底液和大牌到底差在哪”,团队里的小姑娘们立刻炸开了锅,有人说 “平价的妆感太假”,有人反驳 “我用 XX 牌就很好”,光讨论就持续了 20 多分钟。后来这篇文章的数据果然不错,评论区比正文还热闹。
观察社交平台的 “潜台词” 也很重要。那些被反复提及的吐槽、求助、感慨,其实都是现成的选题库。比如微博上总有人发 “今天又被领导 PUA 了”,下面一堆人附和;小红书上 “结婚后要不要和公婆住” 的笔记,点赞数常年居高不下。这些高频出现的话题,本质上是用户在喊 “快来写我”,顺着这些声音找选题,命中率会高很多。
🤔 用户代入感不是玄学,看这三个指标就够了
总有人说 “这个选题代入感强”,但到底强在哪?其实可以拆解成具体的指标。
第一个指标是 **“场景颗粒度”**。越具体的场景,代入感越强。“上班族压力大” 就不如 “早高峰挤地铁时被踩了新鞋” 有画面感;“亲子关系紧张” 远不如 “辅导作业时忍不住吼了孩子,现在很后悔” 来得真切。抖音上有个账号专门拍 “凌晨 3 点的加班狗”,镜头里不是宏大的办公室,而是空无一人的电梯、便利店加热的便当、电脑屏幕映出的疲惫脸,这些细节让无数打工人直呼 “这就是我”。场景越细,用户越容易把自己放进去。
第二个指标是 **“身份匹配度”**。同样是写 “减肥”,写给宝妈的和写给大学生的,代入感来源完全不同。宝妈可能更关心 “产后肚子松垮怎么办”“带娃没时间运动怎么瘦”;大学生则更在意 “食堂减肥餐怎么搭配”“熬夜追剧时想吃零食怎么办”。去年有个健身博主专门做 “程序员减肥指南”,内容全是针对久坐、外卖多、作息乱这些职业特点,虽然受众窄了,但粉丝粘性特别高,因为精准戳中了程序员的身份痛点。
第三个指标是 **“情绪触发速度”**。好的选题能让用户在 3 秒内产生情绪波动。看到 “月薪 8 千住不起自如房”,北漂族可能立刻感到焦虑;刷到 “奶奶偷偷往我行李箱塞土鸡蛋”,很多人会瞬间鼻酸。这种快速触发的情绪,不需要复杂的铺垫,往往一句话、一个场景就够了。我见过最绝的一个标题是 “我妈把我双十一买的东西全退了”,光这一句,就能让年轻人联想到和父母的消费观念冲突,评论区全是 “同款妈妈” 的分享。
🚫 这些 “伪代入感” 选题,看着热闹其实火不了
不是所有能引发讨论的选题都有传播力,有些看起来很有代入感的选题,其实是个坑。
最常见的是 **“过度私人化的情绪”**。比如 “我和男友吵架了,他居然 3 天没理我”,这种纯个人化的吐槽,除非有特别戏剧化的情节,否则很难让外人代入。用户会想 “这是你们俩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但如果把它改成 “冷战超过 24 小时,这段感情是不是该结束了”,就从个人琐事变成了普遍的情感困惑,更容易引发共鸣。
还有一种是 **“假装接地气的精英视角”**。比如 “月入 5 万的我,其实过得很普通”,这种选题看似想贴近大众,实则暴露了脱离普通人生活的优越感。用户一眼就能看穿这种 “凡尔赛”,只会觉得 “你过得普通?那我过的是什么”。真正有代入感的选题,应该是 “月入 5 万但要还 3 万房贷,这样的生活真的好吗”,把光鲜背后的压力说出来,反而能让更多人产生 “原来大家都不容易” 的共鸣。
另外,**“信息密度太低的选题”** 也很难火。比如 “今天天气真好”,虽然每个人都能理解,但没什么可讨论的,更不会有人转发。代入感不是单纯的 “我懂”,而是 “我懂,而且我有话说”。就像 “为什么下雨天总想睡觉” 这个选题,既贴近生活,又包含了科学解释的空间,用户看完不仅有共鸣,还能 get 新知识,自然愿意分享。
✍️ 提升代入感的实操技巧:从 “我” 到 “我们”
想让选题自带代入感,其实有章可循,这几个小技巧亲测有效。
用 “群体标签” 代替 “个体描述”。写 “我怕黑” 不如写 “关灯后不敢去厕所的人,到底在怕什么”;说 “我喜欢独处” 不如说 “内向的人,没必要强迫自己合群”。群体标签能让用户立刻找到归属感,觉得 “这篇文章是写给我们这类人的”。豆瓣小组里那些热门帖子,标题几乎都带群体标签 ——“社恐人如何应对公司团建”“考研二战失败的人,现在都怎么样了”,这种写法天然就能吸引目标人群。
加入 “时间锚点” 增强真实感。“上班路上”“睡前刷手机时”“发工资那天”,这些具体的时间点能唤醒用户的记忆。有个美食号写 “凌晨 1 点的路边摊”,里面详细描述了加班后看到路灯下的烤串摊、老板熟练翻烤的动作、塑料袋摩擦的声音,很多人评论说 “看得我想家了”。时间锚点就像一把钥匙,能瞬间打开用户的记忆库。
留出让用户 “填空” 的空间。好的选题不是把话说满,而是留个钩子让用户自己补全。比如 “当老板说‘这个周末加个班’,你心里想的是______”,这种开放式的表述,会让用户忍不住在心里填答案,甚至在评论区说出来。之前有个职场号做了个互动 “你最讨厌同事说的一句话”,评论区盖了几万层楼,每个人都在分享自己的经历,这种用户自发补充的内容,比作者写再多都有用。
📊 数据不会说谎:高代入感选题的流量特征
最后说说怎么用数据验证选题的代入感强弱,毕竟感觉有时候会骗人。
看 “互动率” 比看 “阅读量” 更重要。有些文章阅读量高,但评论转发少,说明用户只是 “看过”,没产生共鸣。而高代入感的选题,互动率通常都很高。比如 “父母说过最伤人的话” 这篇文章,阅读量不算顶尖,但评论区有几千条留言,很多人写了几百字的经历,这种深度互动远比对折的阅读量更有价值,因为它能带来长尾流量和用户粘性。
观察 “二次创作” 的数量。真正火的选题,会引发用户自发的二次创作。就像 “打工人的崩溃瞬间” 这个话题,不仅原文火了,还催生了无数模仿视频、表情包、段子,甚至有品牌借势做了营销活动。这种 “病毒式衍生”,才是代入感最强的证明 —— 用户已经不满足于评论,而是主动参与到内容创作中。
留意 “跨平台传播” 的痕迹。一个有代入感的选题,不会局限在某个平台。比如 “35 岁职场危机” 这个话题,在知乎是严肃讨论,在抖音是情景剧,在小红书是经验分享,在微博是热点话题。能跨越平台壁垒的选题,说明它触及了不同圈层用户的共同需求,这种选题想不火都难。
说到底,判断选题火不火,核心就看一个:用户看完之后,是觉得 “跟我没关系”,还是 “这就是在说我”。代入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用户生活的精准洞察。那些能火的选题,不过是替用户说出了他们想说却没说出口的话。下次找选题时,不妨多问自己一句:如果我是目标用户,看到这个标题,会停下来吗?会想说话吗?会想告诉别人吗?想清楚这三个问题,答案其实就藏在里面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