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 “写作风格” 就犯怵,觉得那是作家才有的东西,普通人学不会。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写作风格说白了就是你说话的方式,只不过把嘴巴里的话搬到了文字上。你平时怎么跟朋友聊天,怎么吐槽老板,怎么分享八卦,这些自带的语气、习惯、侧重点,就是风格的雏形。
📌 先搞懂:写作风格不是 “选” 出来的,是 “长” 出来的
别一上来就想着 “我要走文艺风”“我得写得犀利”,这就跟刚学走路就想跑一样。风格这东西,是随着你写得越多,慢慢从文字里 “长” 出来的,不是对着模板硬套出来的。
你看那些爆文作者,早期作品跟后期风格差老远了。有人一开始写得跟说明书似的,后来越写越幽默;有人本来走抒情路线,写着写着发现自己骂起人来更带劲。这都是正常的,就像人长大过程中会变样子,文字也会跟着你的经历、阅读、思考慢慢变样。
重点是别害怕 “不像样”。刚开始写得四不像太正常了,我见过一个博主,前 50 篇文章风格换了十几种,一会模仿鸡汤文,一会学悬疑写法,后来写吐槽职场的内容突然爆了,才发现自己怼人的时候最有劲儿,这就是风格找上门了。
📝 从 “抄作业” 开始,但得会抄
完全没头绪的时候,模仿是最快的入门方法。但这里的模仿不是照抄句子,而是拆解别人的 “说话方式”。
比如你喜欢某个博主的文章,先别光看内容,琢磨琢磨他是怎么开头的?是上来就抛个问题,还是先讲个小故事?他说观点的时候,是直接喊口号,还是用 “我闺蜜上次就遇到这事儿” 这种例子带出来?他结尾是让人点赞,还是留个悬念?
把这些 “套路” 记下来,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比如原作者写 “今天被老板坑了,气得我想掀桌子”,你可以换成 “我们那傻缺老板又整新活,我现在拳头硬了”。核心情绪一样,但用词带着你的口头禅,这就不是抄袭,是在模仿中掺了自己的东西。
记住,模仿的目的是找到 “写起来不别扭” 的感觉。如果硬学那种文绉绉的腔调,写一句删一句,那就别学了,说明这种风格跟你八字不合。
🔍 扒开自己:你平时说话有啥 “怪癖”
风格藏在你的语言习惯里。想找到它,先想想自己平时聊天有啥特点。
有人说话爱带口头禅,比如 “说实话啊”“你猜怎么着”;有人喜欢用比喻,看到堵车能说成 “马路变成停车场,车都快摞起来了”;有人一激动就爱用短句,“不行!绝对不行!这事办不了!” 这些都是你的风格密码。
我认识个姑娘,平时说话巨爱用 “我跟你说” 开头,写文章的时候也总这么用,读者反而觉得亲切,说像在跟她唠嗑。还有个男生,平时爱抬杠,写评论类文章就带着股 “就你聪明?” 的劲儿,反而吸引了一堆喜欢看辩论的粉丝。
你可以试试录音,把自己跟朋友聊天的内容记下来,回头看看哪些词、哪些句式出现的频率最高。把这些东西用到写作里,就不会觉得 “写的不是自己”。
✍️ 写 “让自己舒服” 的文字,比 “让别人觉得厉害” 更重要
很多新手为了显得专业,硬往文章里塞生僻词、复杂句子,结果写得累,读者看得也累。爆文的核心是 “让人愿意看下去”,不是 “让人觉得你有文化”。
你写的时候要是觉得 “这句话说出来我自己都不信”,那就赶紧改。比如你明明是个吃货,非要写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不如直接说 “这玩意好吃到我想舔盘子”。后者更有劲儿,也更像你。
我见过一个做母婴号的妈妈,一开始总模仿专家写 “科学育儿指南”,数据堆了一堆,阅读量惨不忍睹。后来她放飞自我,写 “我儿子昨天把屎拉到了我新买的羽绒服上,我现在想原地去世”,反而火了。因为真实的狼狈比硬凹的专业更打动人。
📊 用数据当镜子,但别被数据绑架
写出来的东西发出去,读者的反应就是最好的反馈。但看数据不能只看阅读量,得琢磨 “哪部分他们最爱看”。
比如你写了篇文章,前面铺垫了一堆背景,后面才说重点。结果数据显示,读者大多在中间就划走了,那下次就直接开门见山。要是你发现每次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评论区就特别活跃,那说明 “讲故事” 是你的优势。
但也别因为某篇文章数据不好就否定自己。有人写职场文,平时都挺稳,突然写了篇情感文没人看,这很正常,不代表你写得差,可能只是这类型不适合你。数据是让你调整方向,不是让你随便换赛道。
有个博主做了个表格,记录自己每篇文章里 “用了多少个短句”“举了几个自己的例子”“有没有用口头禅”,再对比阅读量和点赞数,慢慢就发现 “每 3 段加一个小吐槽” 的时候,数据最好。这就是用数据找规律,不是被数据牵着走。
🧠 保持 “输入差异化”,别让你的风格营养不良
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也不能东拼西凑。想让自己的风格有辨识度,得有自己独特的 “信息来源”。
别人都在看热点新闻的时候,你多看看老电影、地方志;大家都在抄同一份调研报告的时候,你去跟小区大爷大妈聊聊天。你的经历、你的关注点,都会变成文字里的 “独家调料”。
比如同样写租房,有人只会说 “房租好贵”,但如果你平时爱研究户型图,就能写出 “朝南的次卧看起来大,其实衣柜只能放一个季度的衣服,还不如朝北的小房间实用”;如果你总跟房东斗智斗勇,就能写出 “签合同的时候盯着‘物业费’那栏,别被房东忽悠了”。这些细节就是你的风格,别人抄不走。
🚫 避开这 3 个坑,少走半年弯路
第一个坑:总想着 “我要写出所有人都喜欢的风格”。不可能!有人就讨厌你爱用的口头禅,有人就觉得你太啰嗦,但总有人会因为这些喜欢你。目标是找到 “跟你同频的人”,不是讨好所有人。
第二个坑:写完不敢发,总觉得 “还不够完美”。风格是在 “发布 - 反馈 - 调整” 里慢慢成熟的,藏在草稿箱里永远长不大。哪怕写得再烂,发出去至少知道哪里烂,总比捂着强。
第三个坑:把 “风格” 当成 “固定公式”。今天想写得温柔点,明天想骂两句,完全可以。风格是你的工具,不是你的枷锁。就像你今天穿裙子,明天穿裤子,都是你自己。
其实找到写作风格,就跟找到自己的穿衣风格一样。一开始可能买了一堆不适合自己的衣服,踩了无数坑,慢慢才知道 “我穿牛仔裤最舒服”“我戴帽子显脸小”。写作也一样,多写,多试,多看看自己写的东西哪里让你觉得 “对,这就是我”,风格自然就来了。
别担心自己是普通人,普通人的真实才最有力量。那些爆文作者,说到底也就是把自己的普通日子,用自己的话说给大家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