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研前的选题筛选:先砍掉 80% 的无效方向做用户调研前,你得先对选题做一轮「减法」。要是把十几个模糊的选题都拿去调研,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让结果变得混乱。正确的做法是先给自己设三道筛选门槛。
第一道门槛看用户痛点的「尖锐度」。打开你的选题列表,逐个问自己:这个选题对应的问题,用户是偶尔想起还是每天都在纠结?比如「如何缓解职场焦虑」就比「如何挑选办公室绿植」更尖锐,因为前者是高频困扰,后者是低频需求。可以拿一张纸,给每个选题的痛点频率打分,只留下 8 分以上的。
第二道门槛对照平台的「流量密码」。每个平台的用户偏好不一样。小红书用户爱看好上手的干货,抖音用户喜欢有冲突感的内容,知乎用户在意逻辑严密的分析。你得去翻平台近 30 天的热门榜单,看看同类选题的表现 —— 不是看点赞数,而是看「互动率」(评论 + 收藏 / 播放量),超过 5% 的就算有潜力。把那些和平台调性完全不符的选题直接删掉。
第三道门槛算自身的「供给能力」。有些选题确实火,但你写不了也白搭。比如你没做过电商,硬要写「直播带货月入 10 万秘籍」,就算调研反馈好,内容也撑不起来。筛选时要诚实面对自己的资源:有没有案例?懂不懂行?能不能找到权威信源?把那些你只能泛泛而谈的选题划掉。
筛完之后,手里大概会剩下 3-5 个选题。这时候再启动调研,效率会高很多。记住,调研不是为了从 0 到 1 找方向,而是为了从 1 到 10 验证潜力。
🌱
调研对象的精准定位:别让「假用户」骗了你很多人做调研失败,不是方法错了,是找的人不对。比如想写一篇关于「中年女性理财」的爆文,却拉了一群刚毕业的女生做调研,结果肯定跑偏。精准的调研对象,得满足三个条件。
首先是 **「需求匹配度」**。你要找的人,必须正在被这个选题对应的问题困扰。怎么判断?看两个指标:有没有主动搜索过相关内容?有没有在同类话题下留过言?比如你在宝妈群里问「孩子挑食怎么办」,那些从来没在群里讨论过育儿问题的人,就算填了问卷也别当真。可以在调研前加一道筛查题:「过去一个月,你是否看过 3 篇以上关于 XX 的文章?」只留答「是」的人。
其次是 **「样本多样性」**。别只找和你想法一样的人。比如你觉得「极简主义」是个好选题,就只去极简主义社群调研,结果肯定一片叫好。正确的做法是覆盖三类人:已经认同这个观点的、持怀疑态度的、完全不了解的。比例大概是 4:3:3,这样才能看出选题的辐射范围。我之前做过一次「副业刚需」的调研,特意拉了几个反对「搞副业」的人,他们的质疑反而让我找到了内容的突破口 —— 最后那篇文章专门回应了「副业会影响主业吗」这个点,评论区吵翻了,流量反而爆了。
最后是 **「数量控制」**。小范围调研,人不是越多越好。20-50 人刚刚好。太少了容易极端,太多了数据杂糅不好分析。这 20-50 人里,最好有 10 个左右是你的「核心用户」—— 就是那些经常看你内容、偶尔还会给你提建议的人。他们更了解你的风格,给出的反馈会更贴合实际。
找人的渠道也有讲究。别用那种「填问卷送红包」的方式,吸引来的大多是为了奖品,不是真用户。最好是在你的私域社群里发通知,或者去垂直论坛(比如豆瓣小组、知乎圈子)找活跃用户,说明白「想聊 10 分钟,帮我看看这个选题行不行」。愿意花时间跟你聊的,才是真有需求的人。
❓
调研问题的设计技巧:别让用户说「客套话」问题设计得不好,调研就会变成「大型客套现场」—— 用户明明不感兴趣,却不好意思说,只能敷衍一句「挺好的」。要想挖出真话,问题得满足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 **「从具体场景入手,别问抽象感受」**。比如你想知道用户对「职场 PUA」这个选题感不感兴趣,别问「你觉得这个话题怎么样」,改成「你有没有在工作中遇到过领导贬低你的情况?当时你是什么反应?」。抽象的问题容易让人说套话,具体的场景能勾出真实经历。我之前调研「夫妻异地恋」选题时,问了句「你们异地时最担心什么?」,有人说「怕感情淡了」,但当我追问「上次因为异地吵架是因为什么事」,才发现更多人是因为「生病时对方不在身边」这种具体问题 —— 后来文章就围绕「异地情侣的 3 个实用关心技巧」展开,效果比泛泛而谈好多了。
第二个原则是 **「少问「要不要」,多问「做没做」**。用户说「我觉得这个选题不错」,不等于他会真的看。真正能反映兴趣的是行为。比如别问「你想不想看「省钱攻略」?」,改成「过去一个月,你有没有主动搜过「如何省钱」相关的内容?有没有收藏过这类文章?」。行为数据比口头表态靠谱多了 —— 就像有人说「我要减肥」,但从没去过健身房,这种表态听听就行。
第三个原则是 **「留一个「吐槽窗口」**。不管前面问了多少封闭题,最后一定要加一个开放题:「你觉得这个话题最容易写跑偏的地方是什么?或者你最不想看到哪些内容?」。用户的「避雷建议」往往比「赞美」更有价值。比如有人在调研时跟我说,他讨厌看「月入过万秘籍」里写「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这种废话 —— 后来我写这类文章时,特意加了「3 个普通人最容易踩的坑」,反而获得了很多共鸣。
还有个小技巧:问完之后别急着结束,多追一句「为什么呢?」。比如用户说「我对这个选题一般」,追问一句「是觉得离你太远,还是觉得已经看腻了?」,往往能挖到更深层的原因。很多时候,用户自己都没想清楚为什么不感兴趣,逼着他多说两句,反而能暴露真实想法。
📊
调研数据的解读方法:别被「表面数据」骗了拿到一堆调研结果,怎么判断哪个选题更有潜力?不是看「多少人说感兴趣」,而是看三个「隐藏信号」。
第一个信号是 **「讨论的激烈程度」**。如果用户提到某个选题时,不仅说「感兴趣」,还主动展开聊了很多,甚至跟你争论起来,那这个选题大概率有戏。比如你说想写「35 岁失业怎么办」,有人跟你说「我表哥就是 35 岁被裁,现在开网约车,其实也没那么惨」,另一个人反驳「那是他没房贷要还」—— 这种有分歧的讨论,说明大家有强烈的表达欲,内容发出去容易引发互动。反过来,如果大家都只是淡淡地说「还行」,没什么话说,就算支持率高,也可能是个「冷爆文」。
第二个信号是 **「需求的「共性强度」」**。比如 10 个人里有 8 个人说对「早餐吃什么」感兴趣,看起来不错,但细问发现,有人是想减肥,有人是想省钱,有人是想省事 —— 需求太分散,写出来的内容很难让所有人满意。但如果 10 个人里有 6 个人都提到「早上没时间做饭,又不想吃外卖」,这就是共性需求,针对性写「5 分钟搞定的健康早餐」就容易火。判断时要记着:需求越集中,爆的可能性越大。
第三个信号是 **「有没有「未被满足的点」**。如果用户提到某个选题时,都说「网上讲的都是些废话,没什么用」,那恭喜你,找到宝了。比如调研「亲子沟通」时,很多家长说「看了一堆文章,还是不知道怎么跟叛逆期的孩子说话」,这就是未被满足的需求。你只要能解决这个「具体的没用」,内容就容易脱颖而出。反过来,如果大家都说「XX 博主写得已经很全了」,那你要么找到新角度,要么就放弃这个选题。
解读数据时,别只看「支持率」这个数字,多看看用户说的具体例子和情绪反应。那些能让用户「有话可说」的选题,才是真正有潜力的。
🚀
小规模测试的验证逻辑:让数据替用户「投票」调研完了,别着急写长文。最好先做个小规模测试,看看实际数据能不能跟上。有时候用户嘴上说「感兴趣」,但真看到内容了,可能连点开的欲望都没有。小规模测试有三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 **「标题 + 摘要」测试 **。把你初步构思的 3 个选题,各写 3 个标题和一段 100 字的摘要,然后发到你的私域社群或者小号上,看哪个的「点开率」最高。比如你想测试「职场摸鱼技巧」和「高效摸鱼不被老板发现」,就把两个标题都发出去,统计 24 小时内谁的点击更多。注意,别告诉大家这是测试,就正常发,假装是「想写篇文章,先跟大家透个底」。真实的点击行为,比调研时说的「我会看」靠谱 10 倍。
第二个方法是 **「短内容试水」**。选一个反馈最好的选题,写一篇 300-500 字的短文,不用太精致,把核心观点说清楚就行,发到你常发的平台上。重点看两个数据:「完读率」和「评论率」。完读率高,说明内容能抓住人;评论率高,说明能引发讨论。比如我之前测试「租房避坑」选题时,写了篇短文列举了 3 个最容易踩的坑,完读率 70%,还有人在评论区补充「我还遇到过 XX 情况」,这就说明值得深入写。
第三个方法是 **「关键词搜索量」验证 **。去百度指数、微信指数查一下这个选题的核心关键词,看看最近的搜索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比如你想写「露营装备推荐」,发现近一周「露营」的搜索量跌了 30%,那就算调研反馈好,也要谨慎 —— 可能这个热点已经过了。反过来,如果搜索量在慢慢上涨,说明需求在增加,是个好时机。
测试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变量。比如发短文时,别今天发一个平台,明天发另一个平台;也别一个在早上发,一个在晚上发。只有在相同条件下对比,数据才有效。
测试结果和调研结果如果一致,那就可以放心写了。如果不一致,比如调研时大家都说感兴趣,但测试时点击量很低,就得回头看看问题出在哪 —— 是标题不够吸引人?还是摘要没说到点子上?有时候稍微改改标题,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小规模测试的核心不是要写出完美内容,而是用最小的成本验证「用户会不会真的行动」。毕竟,爆文的本质不是「大家说想看」,而是「大家真的看了,还愿意转发」。
做小范围用户调研,说到底就是为了避开两个坑:一是自己觉得好但用户不感冒,二是用户说感冒但实际不行动。从选题筛选到小规模测试,每一步都在帮你靠近真实需求。记住,爆文从来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和用户的「对话」中慢慢磨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