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出公众号爆文,素材是根基。但很多人总卡在 “没东西可写” 这一步,要么翻来覆去用老素材,要么找的素材没人关心。其实找素材有章法,掌握这 3 招,素材库能随时补满。
📈 第一招:追热点但不盲目,精准抓 “可延伸” 素材
热点自带流量,是爆文的高频素材来源。但不是所有热点都适合写,选不对反而会让文章显得生硬。
先明确找热点的核心平台。微博热搜榜、百度热榜、头条热榜这三个平台要每天刷,它们能反映当下全网关注度最高的事件。另外,5118 热点雷达这类工具更实用,能看到热点的 “热度走势”—— 刚冒头但还没大范围扩散的热点,写出来更容易抢占先机;已经火了 12 小时以上的热点,除非有新角度,否则别碰,容易撞车。
选热点要紧扣账号定位。比如母婴类账号,看到 “某明星晒娃” 的热点,别只写明星动态,要延伸到 “普通人怎么像明星那样给娃选安全辅食”;职场类账号碰到 “年轻人裸辞” 热点,别纠结裸辞对不对,重点写 “裸辞前必须做好的 3 项财务准备”。热点只是引子,能和你的用户需求挂钩的延伸内容,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素材。
还要留个 “热点素材库” 文档。看到暂时用不上但有潜力的热点,比如 “某新政策出台”“某行业数据发布”,先记下来,标上 “适合什么主题”“能延伸哪些角度”。比如看到 “年轻人开始囤老式国货”,美妆号可以记 “国货成分对比”,情感号可以记 “为什么我们开始怀念老物件”,以后写相关主题时,直接就能用。
🗣️ 第二招:挖用户 “隐形需求”,身边就是素材库
用户的话里藏着最多素材,而且用这类素材写的文章,用户会觉得 “这就是在说我”,共鸣感特别强。
公众号后台的留言和 “在看” 提醒要重点看。有人在留言里问 “生完孩子后总失眠怎么办”,育儿号就可以围绕这个写一篇;有人说 “试过很多减肥法都反弹”,健康号就可以拆解 “反弹的 3 个隐藏原因”。用户主动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最好的选题素材。如果留言少,就去看同类大号的评论区,那里的用户讨论更活跃。
知乎、小红书的 “问答区” 是宝藏。在知乎搜你账号领域的关键词,比如 “职场新人”,下面会有 “职场新人被老员工排挤怎么办”“新人该不该主动帮同事做事” 等问题,这些问题背后是大量用户的真实困惑。把这些问题整理成 “用户痛点清单”,写文章时从清单里挑一个,结合具体案例展开,根本不愁没内容。
线下场景也能抓素材。比如开母婴号,去公园遛娃时听听其他家长聊天,“孩子总玩手机怎么管”“报兴趣班踩过哪些坑”,这些随口说的话都是素材;做美食号,去菜市场和摊主聊 “哪种蔬菜最近最嫩”“怎么挑新鲜海鲜”,写出来会特别接地气。用户在真实场景里的表达,比网上搜来的理论更有感染力。
📚 第三招:深耕垂直领域,用 “专业素材” 打造差异化
热点和用户素材能保证文章有人看,但想长期留住读者,得有 “别人写不了” 的内容,这就需要深耕垂直领域的专业素材。
行业报告和数据平台是硬通货。艾瑞咨询、易观分析会定期发布各行业报告,里面的用户画像、消费趋势都是优质素材。比如教育号看到 “2024 年家长教育支出报告”,可以提炼 “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家长在报班上的差异”;美妆号用 “美妆消费年龄分布数据”,能写出 “为什么 00 后更爱平价彩妆”。数据能让观点更可信,也是和其他账号拉开差距的关键。
专业书籍和纪录片里有 “冷门干货”。别只盯着畅销书,行业相关的专业书籍里藏着很多没被广泛传播的知识点。比如写心理类文章,《被讨厌的勇气》里的 “课题分离” 理论很多人写,但《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里的真实案例,用来写 “如何应对焦虑” 会更生动。纪录片也是同理,《人间世》里的医患故事适合情感号,《中国医生》里的职业细节适合职场号,把这些内容转化成通俗语言,就是独家素材。
同行 “没写透” 的内容可以再挖。看到一篇爆款文火了,别急着模仿,看看评论区有没有人说 “没讲清楚 XX 点”“想知道更多 XX”。比如有篇 “租房避坑” 的爆文火了,评论里很多人问 “合租怎么和室友划清界限”,这就是可以深挖的素材。在别人的基础上补全信息,既能蹭到话题热度,又能做出差异化。
找素材的核心不是 “找得多”,而是 “用得准”。热点素材要和用户需求挂钩,用户素材要提炼真实痛点,专业素材要转化成通俗表达。平时多积累,写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刚开始可能觉得麻烦,但坚持一周,你会发现素材库自动就满了 —— 毕竟好内容,从来都藏在对用户和行业的观察里。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