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看看现状:为什么现在涨粉越来越难?
打开后台看数据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发现一个问题 —— 明明内容比去年做得好,活动预算也加了,可粉丝增长曲线就是爬不上去?甚至还有不少号主说,新关注的人还没取关的多。
打开后台看数据的时候,是不是经常发现一个问题 —— 明明内容比去年做得好,活动预算也加了,可粉丝增长曲线就是爬不上去?甚至还有不少号主说,新关注的人还没取关的多。
这事儿不能只怪大环境。2018 年那会儿,随便发个抽奖活动就能来几百粉,现在就算送最新款手机,吸引来的也多半是 “羊毛党”,领完奖就跑。还有些号,靠着爆款文章一天涨粉几千,可半个月后再看,留存率能剩下 30% 就不错了。
问题出在哪儿?其实是大家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总觉得涨粉就是做内容、搞活动,数据上来了就万事大吉。但你有没有想过,用户关注一个公众号的动作,本质上是在做什么?是在手机里给你留了一个位置,允许你每天在他的时间线上占据一席之地。这种 “允许”,本质上就是信任的开始。
现在信息太泛滥了。用户关注列表里可能躺着几十个公众号,每天能点开看的也就那么两三个。凭什么点开你的?不是因为你昨天送了个小礼物,也不是因为你某篇文章写得好,而是因为他相信你能持续提供他需要的价值。这种信任一旦建立,就算你偶尔断更,他也不会轻易取关;要是没建立起来,就算靠活动拉来了粉,也留不住。
📝 内容不是 “自嗨”,是信任的 “存款”
不少人做内容有个误区:总想着 “我要写什么才能火”,而不是 “用户需要什么才能信任我”。这两种思路的结果天差地别。
不少人做内容有个误区:总想着 “我要写什么才能火”,而不是 “用户需要什么才能信任我”。这两种思路的结果天差地别。
真正能沉淀信任的内容,有个很明显的特征 ——解决具体问题的 “复购率” 特别高。比如一个职场号,今天写 “简历怎么改”,明天写 “试用期被刁难怎么办”,后天写 “跳槽谈判技巧”,看起来是零散的内容,实际上是在持续给职场新人输出解决方案。用户每次遇到问题就会想到你,这就是信任在积累。
反过来,那些今天追热点、明天发鸡汤、后天搞测评的号,就算偶尔出爆款,也很难让用户产生稳定的预期。用户不知道你下次会发什么,自然不会把你放进 “重要关注” 列表。
还有个细节很多人忽略:内容里的 “瑕疵” 反而能增加信任。完美得像教科书的文章,用户看完可能会觉得 “说得对但离我太远”。反而是偶尔分享点自己的失败经验,比如 “上次推荐的工具其实有个坑”,更容易让用户觉得 “这个人很真实”。
记住,内容的每一次推送都是在和用户 “打交道”。你不会跟刚认识的人夸夸其谈,也不会对信任的朋友遮遮掩掩。做内容也是一个道理,循序渐进地展示价值,比一下子抛出所有东西更有效。
🎁 活动不是 “撒钱”,是信任的 “加速器”
现在做活动,动不动就是 “关注抽 iPhone”“转发领现金”。数据看起来很漂亮,新增粉丝哗哗涨,但一周后再看,取关率能吓你一跳。
现在做活动,动不动就是 “关注抽 iPhone”“转发领现金”。数据看起来很漂亮,新增粉丝哗哗涨,但一周后再看,取关率能吓你一跳。
这不是活动本身的问题,是活动设计的时候就搞错了方向。真正有效的活动,应该是让用户在参与过程中加深对公众号的了解,而不是单纯为了利益关注你。比如一个亲子号,与其搞 “关注抽奖送玩具”,不如做 “晒娃阅读照领绘本解读手册”。后者虽然参与门槛高一点,但来的都是真正对 “亲子阅读” 感兴趣的人,而且在参与过程中,他们会知道这个号是做什么的,能提供什么价值。
还有个更高级的玩法:把活动变成 “信任测试”。比如有些号会搞 “无门槛领取资料包”,但资料包里会藏着一些需要进一步互动才能解锁的内容。愿意花时间去解锁的用户,往往是信任度更高的种子用户。比起那些领完资料就删的人,这些用户的价值要大得多。
别总想着用利益去 “买” 粉丝,那点利益根本撑不起长期的关注。真正聪明的做法是,用活动做筛选 —— 让那些可能信任你的人留下来,同时过滤掉那些只图便宜的人。这样虽然短期数据不好看,但长期来看,粉丝质量会高很多。
🔄 从 “一次关注” 到 “长期信任”,中间差了什么?
很多号主有个误区:觉得用户关注了,就等于建立了信任。其实关注只是 “初次见面”,能不能发展成 “长期关系”,要看后续的 “相处”。
很多号主有个误区:觉得用户关注了,就等于建立了信任。其实关注只是 “初次见面”,能不能发展成 “长期关系”,要看后续的 “相处”。
有个数据很有意思:那些每周固定时间推送的公众号,留存率比推送时间混乱的号高出 40%。这背后的逻辑就是 “预期管理”。用户知道你每周三晚上会发什么类型的内容,到了时间就会主动点开看。这种稳定的预期,本身就是一种信任。
还有一点很重要:要敢于 “拒绝” 用户。如果你的公众号定位是 “职场干货”,但总有人在后台问 “感情问题”,与其勉强回复,不如明确告诉用户 “这个问题不在我们的专业范围内”。适当的拒绝反而能强化你的定位,让用户更清楚你能提供什么,不能提供什么。这样建立起来的信任,会更牢固。
别忘了,信任是双向的。你在要求用户信任你的时候,也要展现出对用户的尊重。比如少发些 “标题党” 的文章,别动不动就用 “不看后悔”“紧急通知” 这种话术。用户的智商都在线,一次两次可能会点开,次数多了只会觉得被冒犯,信任也就慢慢没了。
🛠️ 构建信任体系的三个 “实操动作”
说了这么多理论,不如直接上干货。想在公众号里建立信任,这三个动作可以马上开始做。
说了这么多理论,不如直接上干货。想在公众号里建立信任,这三个动作可以马上开始做。
第一个动作:做一个 “信任页面”。就是在公众号的菜单栏里加一个页面,清楚地告诉用户这三个问题:你是谁?你能提供什么价值?为什么要相信你?可以放一些你的经历、过往的成功案例,甚至是一些用户的真实反馈。这个页面不用经常改,但一定要有。很多用户关注后会下意识地点开菜单栏,如果这里能让他快速了解你,信任度会瞬间提升。
第二个动作:设计 “信任阶梯”。就是把用户从 “陌生” 到 “信任” 的过程,拆解成几个小步骤。比如第一次关注送基础资料,连续阅读一周解锁进阶内容,分享文章可以加入专属社群。一步一步引导用户加深互动,每完成一个步骤,信任度就提升一点。这样既不会让用户觉得有压力,又能慢慢建立起深度信任。
第三个动作:定期做 “信任复盘”。每周花半小时,看看后台的留言和互动数据,回答几个问题:这周有多少用户在后台提出了具体的问题?有多少用户在文章底部留下了正面评论?有多少用户主动分享了你的文章?这些数据比单纯的涨粉数更能反映信任度的变化。根据这些数据调整内容和活动,比盲目跟风要有效得多。
记住,信任不是一天两天能建立起来的,需要长期的积累。但只要方向对了,每多一个信任你的用户,就等于给公众号的 “地基” 多添了一块砖。基础扎实了,就算遇到算法调整、平台变化,也能稳稳地立住。
最后想说,现在做公众号,早就过了 “野蛮生长” 的阶段了。想靠投机取巧涨粉,就算成功了也走不远。真正能活得长久的号,都是那些能和用户建立起深度信任的号。内容和活动只是工具,能不能用好这些工具,关键看你有没有想明白 —— 你到底想让用户因为什么而信任你?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涨粉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