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个人 IP 型公众号,现在已经不是随便发点东西就能做起来的时代了。信息爆炸的当下,用户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只有在一个精准的垂直赛道里深耕,才能让你的公众号被记住,才能慢慢沉淀出有价值的个人 IP。这篇内容,就从最基础的垂直赛道选择开始,一步步聊聊怎么把个人 IP 型公众号做起来。
🎯 垂直赛道:个人 IP 的 “身份证”,选对了就成功一半
为什么说垂直赛道是个人 IP 的 “身份证”?你想啊,提到 “罗辑思维”,大家就知道是讲知识干货的;提到 “丁香医生”,就联想到专业的健康科普。如果一个公众号今天聊职场,明天说美食,后天又讲教育,用户根本记不住你到底是干什么的,更别说形成稳定的认知和信任了。
个人 IP 的核心是 “独特辨识度”,而垂直赛道就是这种辨识度的载体。比如同样是做育儿内容,有人专门聚焦 “0 - 3 岁宝宝辅食”,有人专注 “青春期孩子心理疏导”,前者吸引的是新手妈妈,后者瞄准的是初中生家长,两者的内容方向、语言风格、用户粘性都会完全不同。
选错赛道的代价有多高?见过不少创业者,一开始野心很大,想做 “全品类生活号”,结果写了半年,粉丝不过千,阅读量始终徘徊在两位数。不是内容不好,而是用户不知道该把你归到哪个 “认知抽屉” 里,刷到了也留不下来。
相反,我认识一个姑娘,本身是瑜伽教练,就专注做 “办公室瑜伽” 这个垂直赛道。内容全是针对久坐人群的 10 分钟拉伸、午休瑜伽动作,甚至细化到 “穿西装怎么练瑜伽”。不到一年,粉丝涨到 5 万多,还接了不少职场健康类的广告,个人 IP 也立住了 —— 提到 “办公室瑜伽”,粉丝第一时间就想到她。
🔍 选赛道前,先做 “三维扫描”:自己、市场、对手
选赛道不能拍脑袋,得像做 CT 扫描一样,从三个维度仔细排查。
先看自己。你的 “不可替代性” 在哪里?是专业技能(比如注册会计师、健身教练),还是独特经历(比如留学 10 年、创业失败 3 次),或者是强烈的兴趣(比如收集复古相机、研究小众旅行地)。千万不要选自己不擅长也不热爱的领域,否则很难坚持输出有质感的内容。有个朋友学计算机的,跟风做美食号,自己连炒鸡蛋都做不好,写的内容全是网上抄的,半年就放弃了。
再看市场。这个赛道有没有足够的 “生存空间”?可以用微信指数、新榜、蝉妈妈这些工具,看看相关关键词的搜索量、增长趋势。比如 “中老年穿搭”,现在搜索量逐年上升,说明有需求;而 “塞班岛旅游”,这几年数据低迷,就尽量别碰。还要看目标用户的付费意愿,比如 “职场技能提升” 比 “免费电影资源” 更容易变现,也更利于 IP 长久发展。
最后看对手。这个赛道的 “竞争烈度” 如何?打开微信,搜一搜相关关键词,看看排在前面的公众号有多少,它们的更新频率、阅读量、内容质量怎么样。如果 TOP10 的公众号都是日更,篇篇 10 万 +,而你只是兼职做,那就要谨慎了。但如果很多公众号内容同质化严重,比如都在讲 “通用理财技巧”,你可以细分到 “宝妈理财”,反而能找到突破口。
📌 精准定位:给你的 IP 画一张 “清晰画像”
选好赛道,就要给个人 IP 画一张 “清晰画像” 了。这包括你的角色定位、内容边界、语言风格,三者要统一。
角色定位要具体到 “你是谁,能帮用户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同样是做职场号,“LinkedIn 职场洞察” 是 “职场导师”,分享宏观趋势;而 “Spenser” 更像 “职场老司机”,用犀利的语言讲实战经验。你可以是 “考研学姐”“家庭医生”“宠物训练师”,越具体,用户越容易产生信任。
内容边界要明确 “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比如做 “儿童绘本推荐” 的号,就别去写 “小学生奥数题”,哪怕用户有需求也不行。一旦跨界,之前积累的专业感会瞬间崩塌。见过一个 “母婴用品测评” 号,突然开始写情感文章,结果掉粉严重,后来花了很久才挽回。
语言风格要贴合你的角色和目标用户。给宝妈看的内容,语气可以亲切温柔;给创业者看的内容,要果断直接。“咪蒙”(虽然已注销)的风格是情绪化、接地气;“吴晓波频道” 则偏理性、有深度。风格没有好坏,但必须稳定,用户看你的文章,就像在和一个熟悉的人聊天,这才是成功的 IP 感。
✍️ 内容创作:用 “价值锚点” 留住用户
内容是公众号的血肉,也是个人 IP 的 “价值载体”。怎么让内容有穿透力?关键是打造 “价值锚点”—— 让用户觉得 “看了你的内容,我得到了别人给不了的东西”。
“价值锚点” 可以是独家信息。比如你在体制内工作,分享 “体制内新人避坑指南”,这些内容外面看不到,用户自然会珍惜。我关注的一个 “高校辅导员” 公众号,经常分享内部招聘信息、评奖评优潜规则,粉丝粘性特别高。
也可以是独特视角。同样是写 “离婚律师” 的故事,别人写案例,你可以从 “如何避免结婚时埋下离婚隐患” 这个角度切入,给用户提供预防思维。独特视角能让你在同类内容中跳出来。
还可以是实用方法。用户关注你,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内容要多讲 “怎么做”,少讲 “是什么”。比如写 “孩子挑食怎么办”,别只分析原因,要给出 “把蔬菜做成卡通造型”“和孩子比赛吃饭” 这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每篇文章至少要有一个 “用户看完就能用” 的知识点,这是留存用户的核心。
另外,内容形式可以灵活点。除了图文,还能插音频(比如你的语音分享)、短视频(比如实操教程),甚至是直播答疑。多样化的形式能让 IP 更立体,比如 “papi 酱” 早期在公众号放短视频,比纯文字更有记忆点。
📣 推广运营:让 IP “走出去” 的关键几步
做好内容,还要让更多人看到,这就需要推广运营。但个人 IP 号的推广,不能像硬广那样刷屏,要 “润物细无声”,符合 IP 的调性。
首先,用好公众号自身的功能。比如 “在看” 和 “分享” 按钮,文末可以引导用户 “觉得有用就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菜单栏要清晰,把核心内容、联系方式、福利活动放进去,方便新用户了解你。有个职场号,菜单栏做了 “3 年干货合集”,按主题分类,新粉关注后能快速找到需要的内容,留存率提高了 30%。
其次,借力外部平台引流。知乎、小红书、抖音这些平台,用户基数大,而且能精准匹配垂直赛道的人群。比如做 “美妆教程” 的号,可以在小红书发 “5 分钟快速化妆” 的短视频,结尾引导 “想知道更多底妆技巧,公众号回复‘底妆’领取教程”。注意,引流内容要和平台调性一致,知乎适合长文干货,抖音适合短视频,别乱发。
还要学会 “抱团取暖”。和同量级的 IP 号互推,是低成本获客的好方法。比如你做 “产后修复”,可以和 “新生儿护理” 的号互相推荐,用户群体高度重合,又不直接竞争。互推时,要用对方的口吻写推荐语,比如 “我认识一个产后修复师,她的腹直肌修复方法特别管用,推荐给你们……”,这样更自然。
👥 用户互动:把 “读者” 变成 “朋友”
个人 IP 的核心是 “人”,所以和用户的互动至关重要。好的互动能让读者从 “旁观者” 变成 “参与者”,甚至是 “拥护者”。
日常互动要及时。用户留言尽量在 24 小时内回复,哪怕只是一个表情。有个美食号,作者会记住老粉丝的口味,粉丝留言说 “不爱吃辣”,下次发菜谱就会特意标注 “不辣版做法”,这种细节特别圈粉。
定期搞点 “宠粉活动”。比如抽奖送你的签名书、定制周边,或者免费答疑 1 小时。活动不用太复杂,关键是让用户觉得 “你心里有他们”。我关注的一个摄影号,每月选 3 个粉丝的作品进行点评,粉丝积极性很高,还会主动帮他转发文章。
更重要的是 “倾听用户”。多看看留言区用户在问什么、关心什么,这些都是最好的选题来源。比如有个育儿号,粉丝经常问 “孩子写作业拖拉怎么办”,作者就专门开了一个系列,内容火得不行。用户觉得 “你懂我”,才会真正认可你的 IP。
💡 长期主义:IP 成长的 “保鲜剂”
打造个人 IP 型公众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期主义。可能前 6 个月粉丝增长很慢,阅读量上不去,这很正常。关键是保持稳定输出,不断优化内容,让 IP 慢慢 “生长”。
可以给自己定个 “小目标”,比如每周更新 3 篇,坚持一年。中间难免会遇到瓶颈,比如内容枯竭,这时候可以去学习、去体验,把新的感悟融入进去。有个旅行号作者,为了写好 “小众海岛”,真的去了 10 多个冷门岛屿,这种真实体验让她的内容越来越有厚度。
还要接受 IP 的 “不完美”。不用追求每篇文章都完美,偶尔犯错、表达个人情绪,反而会让 IP 更真实。比如 “咪蒙” 早期文章里,经常说自己的失败经历,读者觉得 “她和我一样”,反而更有亲切感。
最后,记住个人 IP 和公众号是相辅相成的。IP 火了,公众号自然会火;公众号做好了,又能反哺 IP 的影响力。就像 “六神磊磊读金庸”,一开始是公众号火了,后来作者成了知名文化 IP,出书、演讲,形成了良性循环。
打造个人 IP 型公众号,从垂直赛道选择开始,每一步都需要用心,但只要方向对了,坚持下去,时间会给你答案。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先做 “小而美”,再求 “大而强”,这才是个人 IP 成长的正确路径。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