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私域流量,最忌讳的就是 “一刀切”。不管用户是谁,上来就发同样的优惠券,推一样的产品。你猜结果会怎样?大概率是一半人觉得烦,另一半人觉得没用。时间长了,要么被拉黑,要么用户自己跑掉。
为什么非得做用户分层?
🧐
私域的核心是 “人”,不是 “流量”。既然是人,就有差异。有人刚加进来,对你家产品还一知半解;有人已经买了十几次,闭着眼睛都能推荐给朋友;还有人可能加了半年,就看了看,从没动过手。
这三类人,你能按同一个路子运营吗?肯定不行。
分层的本质,是把复杂的用户群体拆解成更容易管理的小单元。就像老师教学生,尖子生要拔高,后进生要补基础,不可能用同一套教案。私域运营也一样,分层之后,你才能知道谁该推新品,谁该促复购,谁该被唤醒。
更重要的是,分层能帮你省资源。私域里的优惠券、人力、活动预算都是有限的。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才能让每一分投入都产生最大的价值。比如你有 1000 块预算,给老用户发专属福利,可能带来 5000 块的复购;但如果乱发,可能连 1000 块都赚不回来。
用户分层该按什么标准?
📊
不是随便分个 “新用户”“老用户” 就完事儿的。真正有用的分层,得有明确的维度,而且能直接指导动作。
常见的分层维度有这么几个,你可以挑着用,也可以组合着来。
消费能力肯定是绕不开的。有人一次能买上万的东西,有人几十块都要犹豫半天。这个可以用 “客单价” 来划分,比如低客单价(50 元以下)、中客单价(50 - 500 元)、高客单价(500 元以上)。别觉得这个简单,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搞清楚用户的消费力,推了一堆用户买不起的东西,白白浪费机会。
购买频率也很关键。有个词叫 “复购率”,买得越勤,说明对品牌认可度越高。可以分成 “高频用户”(每月至少 1 次)、“中频用户”(3 个月 1 次)、“低频用户”(半年以上 1 次)。对高频用户,重点是留住;对低频用户,得想办法让他们多来几次。
还有用户的 “生命周期”。从刚加进来的 “潜在用户”,到第一次下单的 “新用户”,再到买了几次的 “成熟用户”,最后可能变成 “沉睡用户”。每个阶段的需求完全不同。潜在用户想知道你家东西好在哪,新用户可能担心售后,成熟用户更在意有没有专属福利。
另外,别忘了 “兴趣标签”。就算消费能力、购买频率差不多,兴趣不一样,需求也会差很远。比如卖女装的,有人只喜欢通勤装,有人专买汉服。要是给喜欢通勤装的推汉服,基本等于白忙活。
高价值用户怎么稳住?
🏆
高价值用户,一般是消费金额高、复购勤、对品牌还挺认可的那群人。他们是私域的 “金主爸爸”,稳住他们,私域的基本盘就不会乱。
怎么稳?不能只靠发优惠券。高价值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没那么高,他们更在意 “被重视”。比如,新品上市前,专门给他们发试用邀请;生日的时候,寄一份手写贺卡加定制礼物;甚至可以拉个小群,让产品经理直接和他们聊需求。
我见过一个做高端茶具的品牌,他们给年消费 10 万以上的用户建了个 “茶友会”。每月搞一次线上品鉴会,请茶艺师直播,用户还能直接提建议,比如希望杯子加个什么功能。这些用户的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 3 倍,还经常带朋友进来。
还有一点,高价值用户最怕被 “骚扰”。别天天发广告,一周一次精选内容就够了。内容要精准,比如他们之前买过红茶,就推相关的冲泡技巧,或者新到的红茶品种。
中等用户怎么往上提?
📈
中等用户是私域里最有潜力的一群人。他们有消费能力,也买过几次,但还没到 “忠诚” 的地步。把他们往上推一个层级,私域的整体价值能涨一大块。
关键是找到他们 “卡壳” 的地方。为什么他们没买得更多?可能是觉得选择太少,也可能是没感受到持续的价值。
可以试试 “场景化刺激”。比如,一个用户买过你家的护肤品,但是只买过洁面乳。你可以推一个 “护肤套装”,告诉她 “搭配使用效果更好,现在买比单买省 20%”。或者,根据她的购买时间,比如夏天快到了,推适合夏季的保湿产品,提醒她 “换季护肤别落下”。
还有,给中等用户一些 “小特权”。比如,消费满多少就能升级成 “会员”,享受积分翻倍,或者专属客服。让他们觉得 “再努努力,就能拿到更好的待遇”。
有个做女装的私域,他们给月消费 2000 - 5000 的用户发 “升级提醒”:“您再消费 3000 元,就能成为金卡会员,生日当月能领 200 元无门槛券哦”。结果这个提醒发出去,有 30% 的用户在一周内就达标了。
低价值 / 沉睡用户怎么激活?
🔄
低价值用户和沉睡用户(比如半年没买过东西的),很多人觉得 “没救了”,其实不然。只要方法对,总能唤醒一部分。
激活不能靠硬推。这类用户对品牌的信任度比较低,一上来就发 “清仓大促”,只会让他们觉得 “果然是卖不出去的东西才找我”。
可以先 “破冰”。比如,发一条温和的消息:“好久没见你啦,最近是不是忙?我们上新了几款适合夏天的 T 恤,给你留了 50 元券,有空来看看呀”。重点是 “温和”,别给压力。
如果还是没反应,试试 “钩子产品”。找一款性价比高、受众广的产品,做个超低价活动,比如成本价再降 10%,但仅限沉睡用户参加。目的不是赚钱,是让他们重新下单,产生互动。
有个做零食的品牌,针对半年没消费的用户,搞了个 “9.9 元任选 3 包” 的活动(平时至少 20 块)。结果唤醒了 25% 的用户,其中有 10% 后来还买了正价产品。
激活之后,别马上就当 “正常用户” 对待。可以给他们贴个 “唤醒用户” 的标签,接下来的 1 - 2 个月,发一些基础的产品介绍和使用场景,慢慢重建信任。
怎么实现 “千人千面” 的触达?
🎯
分层之后,关键是让不同的用户看到不同的内容。这就是 “千人千面”,说起来复杂,其实有现成的工具和方法。
首先,得靠标签系统。用户加进来的时候,就通过问卷或者首聊,收集一些基础信息:比如年龄、职业、兴趣。然后,每次互动都要打标签:买了什么、看了哪篇文章、参加了什么活动。标签越细,触达就越准。
比如,一个用户的标签是 “25 - 30 岁”“上班族”“买过连衣裙”“看过防晒衣文章”,那你推 “适合通勤的防晒连衣裙”,她点开的概率肯定高。
其次,用对工具。企业微信、有赞、微盟这些工具都能做 “标签群发”。就是说,你可以选择 “买过口红且 3 个月没消费” 的用户,专门发口红相关的复购券;给 “新用户且看了面膜介绍” 的用户,发面膜的新人福利。
我见过一个团队,他们用企业微信的 “客户画像” 功能,给每个用户建了档案。每次发朋友圈,都选特定标签的用户可见。比如,只给 “宝妈” 看儿童产品的内容,其他人看不到。这样既精准,又不会打扰到无关用户。
还有,触达的时间也很重要。上班族可能晚上 8 - 10 点有空看手机,宝妈可能中午 12 点或下午 3 点有空。可以根据用户的活跃时间来发消息,打开率能提高不少。
避开这些分层运营的坑
⚠️
分层运营听起来简单,实际做的时候,很容易踩坑。
最常见的是 “分层太复杂”。有人恨不得把用户分成十几层,每个层级还有好几个子标签。结果呢?运营人员记不住,执行的时候乱套,还不如不分。一般来说,分 3 - 5 个大层,每层 2 - 3 个小标签,就够用了。
还有,“只分层,不调整”。用户是会变的,上个月还是 “中等用户”,这个月可能就买了个大单,变成 “高价值用户” 了。所以,标签和分层至少每周要更新一次,根据最新的行为来调整。
另外,别忽略 “非购买行为”。有些用户虽然没买多少,但经常在群里互动、帮你转发文章,这些 “活跃用户” 也很有价值。可以给他们发一些 “互动福利”,比如积分、小礼品,让他们帮你带动群氛围。
最后,千万别有 “歧视链”。别觉得低价值用户就不重要,说话口气都不一样。私域讲究的是 “温度”,哪怕是沉睡用户,发消息也要客气,给人留个好印象。
私域流量的核心不是 “多”,而是 “精”。把用户分清楚,用对方法,哪怕只有 1000 个精准用户,也能比 10000 个 “糊涂用户” 带来更多价值。
记住,分层不是目的,是手段。最终是为了让每个用户都觉得 “你懂我”,愿意留下来,愿意花钱,愿意带朋友来。做到这一点,私域才算真的做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