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年靠 “洗稿” 活着的人,现在慌了
还记得三年前吗?随便打开个资讯平台,翻三篇文章能看到两篇 “孪生兄弟”。标题换几个词,段落顺序调一调,再从别处抄两句名人名言,一篇 “原创” 就新鲜出炉。当时圈子里都管这叫 “伪原创”,干这行的人自称 “内容搬运工”,靠着批量生产低质内容赚平台流量分成,月入过万的不在少数。
那会儿的工具也简单,无非是同义词替换软件、在线伪原创网站。有个哥们跟我炫耀,他用五款工具轮流 “洗” 一篇文章,查重率能压到 15% 以下。平台审核也松,只要不是完全复制粘贴,基本都能过审。那时候大家信奉的是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没人在乎内容有没有价值,能骗得过机器就行。
但去年开始,风向变了。先是某头部平台一夜之间下架了 30 万个账号,理由是 “长期发布低质同质化内容”。紧接着,好几家平台宣布升级 AI 审核系统,专门打击 “AI 生成的伪原创”。我认识的那个 “洗稿” 高手,现在账号封了一半,剩下的也没流量,整天在群里问 “还有什么平台能做”。
🤖 AI 把 “伪原创” 卷到了新高度,但也敲响了丧钟
今年年初,ChatGPT 带火了一大波 AI 写作工具。有次我试用某款国产 AI,输入 “夏天减肥方法”,十秒钟就生成了五篇不同风格的文章,有食谱版、运动版、中医调理版,甚至还有 “懒人躺瘦” 版。更狠的是,这些文章查重率互相之间不到 5%,随便改个标题就能当成原创发。
这东西一出来,传统 “搬运工” 彻底懵了。以前雇三个人一天能产 50 篇伪原创,现在一个人用 AI 工具,一天轻松搞 200 篇。某 MCN 机构老板跟我吐槽,他手下的 “洗稿团队” 从 20 人裁到 3 人,剩下的也在学 AI 工具操作。但他更慌的是,AI 不仅能批量生产,还能批量识别 —— 平台的反作弊系统也用上了 AI。
某平台的算法工程师私下说,他们现在用的 “内容指纹” 技术,能把文章拆成 300 多个特征点,哪怕你用 AI 改得面目全非,只要核心观点和数据来源一样,系统都能认出来。上个月有个数据,某平台通过 AI 审核拦截的低质内容,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370%,其中 80% 是 AI 生成的伪原创。
🔍 平台不傻,用户更不傻
抖音上个月发布的《内容生态治理报告》里有组数据挺扎心:AI 生成的低质内容,用户平均停留时长只有 2.3 秒,是优质原创内容的 1/5。完播率更是惨不忍睹,只有 7%。这意味着什么?就算你靠 AI 骗得过审核,也骗不到用户的停留,更别说流量分成了。
B 站的审核机制更绝。他们搞了个 “用户反馈加速审核” 系统,只要有三个以上用户举报某篇内容 “抄袭” 或 “低质”,就会触发人工复核。有个做科技号的朋友,用 AI 改写了一篇关于量子计算的文章,发布后两小时就被举报,不仅文章下架,账号还被限流一周。他后来发现,举报的用户里有两个是物理专业的大学生,一眼就看出内容里的逻辑漏洞。
用户也越来越精明了。现在打开评论区,经常能看到 “这篇是 AI 写的吧”“这段话好像在哪见过” 的留言。某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68% 的用户表示 “如果发现内容是拼凑的,会立刻取关账号”。以前靠信息差赚钱的路子,现在彻底走不通了 —— 你刚从别处搬来的内容,可能早就有用户在评论区贴出了原版链接。
💡 真正的 “原创” 从来不是文字游戏
我关注的一个美食博主,三年来只做 “老北京胡同菜”。她的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就是拍自己去胡同里找老师傅学做菜的过程,记录配方时连 “盐少许” 都会注明 “大概 3 克”。上个月她告诉我,平台给她开通了 “原创保护” 权限,别人哪怕用她的图片,系统都能自动识别。
这事儿让我明白,AI 再厉害,也替代不了 “人” 的独特性。你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有过的思考,这些东西揉进内容里,才是真正的原创壁垒。某平台内容负责人在私下交流时说,他们现在判断一篇内容是否优质,主要看三个指标:有没有独家信息、有没有深度分析、有没有个人视角。这三个点,恰恰是 AI 和搬运工最难模仿的。
还有个现象挺有意思。知乎上那些高赞回答,越来越多带 “个人经历” 标签。有个讲 “职场 PUA” 的回答,答主把自己被领导打压的聊天记录、心理变化过程全写出来了,虽然文字朴实,却收获了 20 万赞。这种内容,你让 AI 怎么 “伪原创”?总不能凭空编一段人生吧。
🚀 内容创作正在经历 “寒武纪大爆发”
最近半年,我发现内容领域出现了两个极端。一边是批量生产的 AI 伪原创越来越难存活,另一边是垂直领域的优质创作者收入翻了倍。某知识付费平台的数据显示,专注于 “小众领域” 的创作者,比如 “古籍修复”“传统弓箭制作”,他们的内容单价是泛领域的 5-8 倍。
这其实是好事。AI 把那些简单重复的工作做了,反而逼着人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我认识个以前做 “娱乐新闻搬运” 的博主,现在改做 “80 年代港星穿搭解析”,每天泡在档案馆查资料,还自己动手复刻当年的服装。她说现在虽然更新慢了,但粉丝黏性高了,接的广告也更精准。
平台也在推波助澜。B 站的 “原创激励计划” 今年把扶持金额提高了 30%,但申请条件里加了一条 “需提供创作过程证明”。小红书更直接,给原创作者开通了 “内容授权” 功能,别人想用你的内容,得付费买授权。这些变化都在传递一个信号: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会越来越值钱。
🌱 给内容创作者的三个建议
如果你现在还在做 “搬运” 或者 “伪原创”,我劝你趁早转型。结合这半年的观察,有三个方向可以试试:
第一,深耕 “小而美” 的领域。别总想着做 “大而全”,找个自己真正感兴趣且有资源的细分领域。比如有人专门讲 “农村宴席菜谱”,有人专注于 “老相机维修”,这些领域虽然受众窄,但竞争小,平台反而愿意给流量。
第二,学会和 AI “合作” 而不是 “依赖”。我现在写文章也用 AI,但只用它做两件事:整理资料和检查逻辑。比如写一篇关于 “智能家居” 的文章,我会让 AI 帮我整理最新产品参数,但分析用户需求、对比使用场景这些事,必须自己来做。AI 是工具,不是大脑。
第三,建立自己的 “内容护城河”。可以是你的人脉资源,比如能采访到行业大佬;可以是你的技能,比如会用数据可视化做分析;也可以是你的经历,比如在某个领域有十年经验。这些东西,AI 抢不走,搬运工也抄不来。
最后想说,内容创作的本质,从来都是 “分享价值”。AI 和平台算法的变化,不过是把那些只想 “走捷径” 的人筛出去而已。对于真正热爱创作的人来说,这不是末日,而是更好的开始。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