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搞懂用户要啥 —— 精准挖掘需求是第一步
做金融知识付费课程,最怕自嗨。你觉得好的内容,用户未必买账。得先蹲下来看看用户到底缺啥。怎么看?多渠道摸情况。
可以在知乎、小红书搜搜金融相关的提问,比如 “月薪 5 千怎么理财”“基金亏了要不要割肉”“保险怎么买不踩坑”,这些高频问题就是用户的痛点。也能在自己的社群里发匿名问卷,问问大家当前最想解决的金融问题,能接受的价格区间,还有喜欢的学习时长。
别忽略后台数据。看看公众号里哪些金融文章阅读量高,短视频平台上哪些金融话题点赞多。比如最近很多人关注 “存款利率下降怎么办”,这就是个不错的课程切入点。
用户分层也很关键。刚毕业的年轻人可能更关注入门理财,中年家庭可能更在意资产配置和子女教育金规划,高净值人群则可能想了解私募、信托这些。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得远,课程设计得跟着人群走。
📚 课程内容得有 “干货密度”—— 拒绝水货才能留住人
金融知识本身就绕,课程内容要是稀里糊涂,用户听两节课就跑了。内容得扎实,还得让人听得懂。
基础课别搞太复杂。比如讲理财入门,先把 “年化收益率”“复利” 这些概念用大白话讲清楚。可以举例子,说 “年化 3% 的收益,1 万块存一年能拿 300 块,差不多一顿火锅钱”,比光讲公式强多了。
进阶内容得有实操性。教基金投资,不能只说 “选好基金长期持有”,得告诉用户怎么看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怎么分析基金持仓,什么时候加仓减仓。最好带用户实操,拿一只真实基金拆解,一步步演示分析过程。
时效性很重要。金融市场变得快,课程内容得跟着更新。比如央行降准降息了,得赶紧加一节解读课;某类理财产品出了新规,就得补充相关的风险提示。用户觉得你总能提供最新的东西,才愿意一直跟着学。
还得有案例库。成功的、失败的都得有。讲股票投资,就拿某只股票的历史走势来说,分析当时买和卖的逻辑;讲保险踩坑,就拆解某个人买了不合适的保险,最后退保损失多大。案例能让用户有代入感,觉得这些知识真能用到自己身上。
🎬 呈现形式得 “反枯燥”—— 金融课也能有意思
金融知识容易让人打瞌睡,课程形式要是太单一,用户很难坚持学完。得多花点心思让课程活起来。
视频课别搞成 “老师念 PPT”。可以用动画演示金融概念,比如用小人跑步来展示复利的增长;也能在视频里插入图表,用颜色标出关键数据。老师讲课的时候表情丰富点,多加点生活化的比喻,别总是一本正经。
音频课适合碎片化学习。上下班路上、做家务的时候都能听。内容得精炼,每段控制在 10 分钟以内,开头就说清楚这节课能解决什么问题。比如 “这 5 分钟教你快速看懂银行理财说明书”,用户一听就知道值不值得花时间。
图文资料得实用。把课程里的重点整理成思维导图,方便用户复习;复杂的计算公式做成表格,让人一目了然;还可以给用户准备一些模板,比如家庭资产配置表、每月预算表,用户下载下来就能填。
互动环节不能少。直播课多搞点问答,用户有问题当场解决;社群里可以发起讨论,让大家分享自己的理财经历;定期搞个小测验,检验用户的学习成果,答对了给点小奖励,比如资料包、优惠券。
🔄 复购率不是靠催 —— 得让用户主动再来
用户买一次课不难,难的是让他们继续买。得让用户觉得 “接着学更划算”。
建立学习成长体系。把课程分成几个阶段,比如 “理财小白→理财达人→资产配置高手”,每个阶段学完发个电子证书,解锁新的课程权限。用户看到自己的进步,就想继续往上学。
老学员得有专属福利。复购课程给折扣,推荐新用户能拿佣金;定期给老学员开闭门分享会,请大咖额外讲点干货;把老学员拉进高端社群,提供一对一咨询的机会。让老学员觉得自己被重视,复购意愿自然就高了。
追踪用户学习效果。学完课程后,问问用户有没有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 “用课程里的方法选基金,最近赚了多少”。把用户的成功案例收集起来,分享给其他学员,既能激励老用户,也能吸引新用户。
推出 “持续服务” 套餐。不光卖课程,还提供后续服务。比如买了基金课程,每个月能收到一份市场分析报告;买了保险课程,每年帮用户 review 一次保险配置。用户觉得 “花一次钱,能一直受益”,就愿意长期付费。
金融知识付费课程,核心是 “帮用户解决问题”。从需求出发,把内容做好,形式搞活,再让用户看到持续学习的价值,复购率自然就上去了。别想着走捷径,实打实帮用户赚到钱、避开坑,用户才会一直跟着你。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