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保险公众号的都清楚,用户最缺的不是保险产品推荐,是能看懂的保险知识。现在的情况是,保险公司的条款写得跟天书似的,代理人说的话又半真半假,用户想买份保险,跟拆弹似的,生怕踩坑。咱们做公众号的,要是能把科普这件事做好,让用户明白保险到底是怎么回事,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用户能不信你吗?
🎯 精准捕捉用户痛点,选题戳中真实需求
选什么内容讲,不能拍脑袋决定。得去看用户到底在焦虑什么,困惑什么。打开后台留言区,翻一翻用户的咨询记录,你会发现很多共性问题。比如 “百万医疗险和重疾险有啥区别?是不是买了一个就不用买另一个?”“孩子刚出生,该先买社保还是商业保险?” 这些才是用户真正想知道的。
别总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保险理论,什么 “保险的起源与发展”“精算模型的构建逻辑”,普通用户看这些跟看报纸上的股市 K 线图似的,一点感觉都没有。他们要的是能直接用在自己身上的知识,是能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
可以按用户的人生阶段来划分选题。刚毕业的年轻人,可能更关心几百块钱能买到什么高性价比的意外险;新婚夫妻,大概率会琢磨房贷没还完,万一出事了怎么办,定期寿险就该提上日程;有了孩子的家庭,少儿医保、重疾险、医疗险的搭配是绕不开的话题。把这些阶段的典型问题列出来,一个个拆解着讲,用户能不觉得你懂他吗?
还要多关注保险行业的热点事件。比如某款网红产品突然下架,某类理赔纠纷上了新闻,用户肯定会好奇背后的原因。这时候及时出一篇解读,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告诉用户该怎么应对,既能蹭到流量,又能体现你的专业性。
💬 把专业术语 “翻译” 成大白话,让用户听得懂
保险条款里的专业术语,简直是劝退用户的 “第一道关”。什么 “等待期”“观察期”“现金价值”“豁免条款”,别说普通用户,刚入行的新人都得琢磨半天。咱们做科普,就是要当这个 “翻译官”,把这些词变成用户能听懂的话。
比如说 “现金价值”,你直接解释 “保单所具有的价值,是保险公司在扣除各项费用后,保单持有人可以退还的部分金额”,用户估计还是懵。换个说法试试:“你买了一份长期保险,中途要是想退保,保险公司能退给你的钱,就是现金价值。刚开始可能很少,甚至比你交的保费还低,后来会慢慢涨。” 这么一说,是不是就清楚多了?
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讲 “代位求偿” 的时候,可以说 “就像你借了朋友的自行车被人弄坏了,你朋友直接找弄坏车的人赔钱,而不是找你,保险公司就相当于你朋友的角色”。例子越贴近生活,用户理解起来就越容易。
结构上别搞得太复杂。一篇文章就讲一个核心问题,开头直接点出用户的困惑,中间分点解释,每段话别太长,三五句就换行。重点内容加粗标出来,比如 “健康告知没填对,理赔时大概率会被拒”,用户扫一眼就能抓住关键。
🔍 用真实与透明说话,筑牢信任基石
用户不信保险科普,很大程度上是怕被 “套路”。所以咱们得把 “真实” 和 “透明” 刻在骨子里。
说数据的时候,别含糊。“很多人都理赔成功了” 这种话等于没说。不如具体点,“根据某保险公司 2024 年的理赔年报,重疾险的理赔成功率是 97.3%,最常见的拒赔原因是未如实告知健康状况,占比 68%”。有具体数字,有来源,用户才觉得你靠谱。
分析保险产品,别只说好话。一款产品再好,也有它的缺点;再差,也可能有适合的人群。比如讲某款重疾险,既要提它 “保费便宜,保障期限灵活”,也要说 “它的轻症赔付比例比同类产品低 5%,对有家族病史的人不太友好”。客观公正地分析,用户才会觉得你不是在帮保险公司卖货,而是真心为他们着想。
可以分享一些真实的理赔案例,但要注意保护用户隐私。把案例里的关键信息模糊处理,比如 “30 岁的王先生”“家住某城市的李女士”。讲清楚他们买了什么保险,出了什么事,理赔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最后怎么解决的。真实的故事最有说服力,能让用户感受到 “保险真的能派上用场”。
📢 加强互动沟通,让用户有参与感
光自己讲还不够,得让用户开口说话。在文章末尾留个互动话题,比如 “你买保险时踩过哪些坑?评论区分享一下,我来帮你分析”“关于孩子的保险,你还有什么疑问?我会挑几个典型问题在下期解答”。用户留言了,一定要及时回复,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 “你的问题我收到了,下期详细讲”。
可以搞个 “保险问答” 栏目,每周固定一天推送。把用户平时问得最多的问题整理出来,集中解答。解答的时候,别用官腔,就像聊天一样。比如用户问 “我有糖尿病,还能买医疗险吗?” 你可以说 “有糖尿病确实会影响投保,但不是完全不能买。有些医疗险专门针对慢性病患者设计,虽然保费会高一点,保障范围也有限制,但总比没保障强。我找了几款这类产品,下期给你详细说说”。
还可以定期做线上分享会,用语音或者视频的形式。提前在公众号上征集用户想了解的内容,根据大家的需求定主题。分享的时候,多穿插一些用户的提问,即时解答。这种实时互动的形式,能让用户感觉更亲切,距离感一下子就拉近了。
📊 用数据和图表辅助,让复杂信息变清晰
保险里有很多需要对比的内容,比如不同产品的保费、保障范围、赔付比例,光用文字说,用户很难有直观的感受。这时候就得靠图表来帮忙了。
做个简单的表格,把几款热门的百万医疗险列出来,横向对比它们的 “年度保费”“报销额度”“免赔额”“是否包含外购药” 等信息。表格一目了然,用户一眼就能看出哪款更适合自己。
画个流程图也不错。比如讲理赔流程,从 “出险报案” 到 “提交材料”,再到 “保险公司审核”“领取赔款”,每一步都画出来,标上注意事项。用户一看就知道该怎么操作,不用再对着复杂的条款犯愁。
用数据说话的时候,配上简单的柱状图或者折线图。比如展示 “近五年重疾险平均保费变化趋势”,用折线图一画,是涨是跌,一目了然。图表不用做得太复杂,清晰易懂就行,毕竟咱们不是专业的设计团队。
🔄 持续输出有价值内容,培养用户阅读习惯
保险知识更新快,政策也在变。比如银保监会出了新的规定,某类保险产品要调整,这些信息得及时传递给用户。可以写篇文章,用大白话解释新政策会带来什么影响,“以后买保险会更便宜吗?”“之前买的保险会不会受影响?” 让用户觉得 “关注这个公众号,能第一时间了解保险圈的大事”。
建立一个内容库,把之前讲过的知识点分类整理。比如分成 “医疗险系列”“重疾险系列”“寿险系列”“投保技巧系列” 等,方便用户查找。可以在公众号菜单栏里设置一个 “知识宝库” 入口,用户点进去就能看到所有分类内容。
保持稳定的更新频率,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以固定每周一、周四更新,让用户形成 “到点就来看文章” 的习惯。更新的内容不一定都是长篇大论,有时候一个小知识点,比如 “保单现金价值怎么查”,用几百字讲清楚,也是有价值的。
做好保险科普,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得有耐心,有诚意,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帮他们解决问题,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当用户觉得 “看你的公众号,能把保险整明白,能避开坑”,他们自然会信赖你,甚至会把你推荐给身边的朋友。这才是保险公众号能长久做下去的根本。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