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后台数据时,总会看到一些刺眼的对比。同样的内容领域,有的标题能轻松突破 10w+,有的却连 500 阅读都难。更奇怪的是,那些严格按照 "数字 + 痛点 + 解决方案" 公式写的标题,现在越来越难出效果了。
这两年跟不少做内容的朋友聊,发现大家都有类似感受。不是公式不对,是用公式的人太多,读者早就看穿了套路。2025 年的内容环境,早就不是靠几个关键词堆砌就能赢的时代了。
🚨 你的标题公式,正在被算法标记
去年年底,某头部内容平台悄悄更新了算法说明。里面有句话很扎眼:"过度模板化的标题将受到流量限制"。当时没太在意,直到今年 Q1 的数据出来,团队里那些坚持用 "3 个技巧让你..." "为什么 XX 的人都..." 的标题,平均打开率掉了 37%。
后来托朋友拿到一份内部测试报告,才明白其中的门道。现在的 AI 审核系统,能通过语义分析识别出 80% 以上的公式化标题。这些标题会被打上 "低质引流" 的标签,即使内容再好,初始推荐池也会被压缩到正常的三分之一。
更要命的是用户端的变化。上周做的用户调研里,有个 95 后说的话让我印象很深:"看到 ' 必看 ' ' 干货 ' 就烦,点进去十有八九是标题党。" 这代读者从小在信息爆炸里长大,对套路的敏感度比我们想象的高得多。
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公式,现在反而成了流量障碍。不是说完全不能用,而是机械套用等于主动放弃爆文机会。
🔍 真正的用户视角,藏在数据看不到的地方
上个月帮一个美妆号做优化,他们的标题一直中规中矩:"2025 年最值得入手的 5 支口红" "油皮必看的控油技巧"。数据不好不坏,但始终突破不了瓶颈。
我们做了个小实验。让编辑们去逛了三天小红书、抖音评论区,不是看热门笔记,而是专门找那些带着情绪的吐槽和提问。结果发现了个有意思的现象:用户很少说 "我需要控油技巧",更多人在说 "夏天一到,T 区油得能炒菜,粉底两小时就花"。
把标题改成 "夏天粉底总花?试试化妆师私藏的 3 个控油小动作" 后,同样的内容,打开率直接翻了一倍。这就是差别 —— 公式化标题说的是品类,用户说的是具体场景里的困扰。
真正的用户需求,往往藏在那些不那么 "标准" 的表达里。后台的搜索关键词能告诉你用户在找什么,但评论区的碎碎念、私信里的具体问题、甚至是那些没头没尾的抱怨,才能告诉你他们真正在意什么。
有个做职场内容的朋友,专门建了个 Excel 表收集读者的原始表达。三个月下来,表格里积累了 2000 多条真实留言。他说现在写标题,根本不用想公式,直接从这些话里提炼就行,效果比以前好太多。
✍️ 从用户出发的标题创作,要过这三关
不是说不能用技巧,而是技巧要为用户需求服务。这半年摸索出一套方法,团队用下来,爆文率提升了不少,分享给你们。
第一关是场景还原。写标题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用户会在什么时间看这条内容?他们当时可能在做什么?看到这条推送时,他们的情绪状态是怎样的?
比如同样是讲睡眠的内容,早上通勤时看到的标题,和深夜刷手机时看到的,肯定不能一样。前者可能需要 "5 分钟办公室补觉法",后者更适合 "睡不着别数羊,试试这个呼吸技巧"。
第二关是价值具象化。用户不会为模糊的好处买单。"提升效率" 不如 "每天多 2 小时自由时间","改善皮肤" 不如 "三天告别熬夜脸"。
上周看到一个育儿号的标题:"别再催孩子快写作业了",数据一般。后来改成 "催作业前说这句话,孩子主动坐到书桌前",直接成了爆款。差别就在于,后者给出了具体到能立刻操作的价值。
第三关是情绪共振。好的标题能让用户觉得 "这说的不就是我吗"。怎么做到?多观察用户常说的口头禅、反复出现的抱怨、甚至是他们自嘲的话。
有个职场号专门收集打工人的 "黑话",像 "摸鱼"" 躺平 ""内卷" 这些词,用在标题里总能获得高共鸣。但要注意不能硬蹭热词,生搬硬套反而会引起反感。
🧪 验证标题的唯一标准:用户会不会主动转发
判断一个标题好不好,不是自己觉得顺不顺,也不是符合多少条公式。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到这个标题,你会不会想转发给朋友?
前几天团队里有个争议标题:"月薪 8 千和 8 万的人,差的不是能力"。有人说太绝对,有人说不够具体。后来我们找了 10 个目标用户测试,有 7 个人说 "想发给同事看看",果断用了这个标题,最后阅读量 120 万 +。
这里有个小技巧,写好标题后,别急着发。找 3-5 个真实用户,不解释内容,直接问他们:"看到这个标题,你想点进去看吗?为什么?" 记录他们的第一反应,比自己琢磨半天管用。
还有个反常识的发现:稍微有点 "不完美" 的标题,反而更容易被记住。那些字斟句酌、完美符合语法规范的标题,往往不如带点口语化的表达传播力强。比如 "这个方法我试了,真的有用" 就比 "经实测有效的方法" 效果好。
🚫 避开这三个坑,标题至少及格
即使还没完全掌握用户思维,至少别踩这些明坑。这是这半年总结的血泪教训。
第一个坑是信息过载。标题里塞太多关键词,看起来什么都想说,结果用户什么都记不住。见过最夸张的标题,包含了 5 个关键词,读起来像绕口令,打开率自然好不了。
第二个坑是虚假承诺。"看完这篇就能月入过万" 这种标题,可能会带来一时的高点击,但用户进去发现货不对板,不仅会立刻退出,还会降低对账号的信任度。平台也在严打这种行为,得不偿失。
第三个坑是自我中心。很多标题喜欢用 "我们推出了..." "我认为...",但用户其实更关心 "这对我有什么用"。把视角从 "我" 换成 "你",效果往往会立竿见影。
🌱 标题的进化,跟着用户的认知走
做内容这行,最忌讳的就是守着老经验不放。五年前管用的方法,三年前可能就失效了;去年流行的套路,今年可能就成了减分项。
2025 年的读者,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们能一眼看穿敷衍和真诚,也愿意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买单。标题不是流量的开关,而是和用户建立连接的第一步。
忘了那些冰冷的公式吧,多花点时间泡在用户中间。去看他们的评论,听他们的抱怨,理解他们的困惑。当你真正懂了用户,标题自然就有了温度和力量。
这半年最大的感悟是:好的标题不是写出来的,是和用户聊出来的。当你不再纠结于技巧,而是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10w + 其实没那么难。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