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想听的,从来不是 “正确的废话”
打开手机刷文章,你会点开什么样的标题?是那种 “人生需要努力” 的大道理,还是 “月薪 3 千如何一年存下 2 万” 的具体方法?答案几乎不用想。用户划屏幕的速度比眨眼还快,没人有耐心在 “正确的废话” 上停留。
爆文标题的第一个密码,就是避开抽象的大词,直击用户的具体需求。比如讲时间管理,“高效利用时间很重要” 这种标题,不如 “每天省出 2 小时的 3 个小技巧”。前者是你想灌输的道理,后者才是用户真正想听的 —— 我能得到什么具体好处。
再看情感领域,“爱情需要经营” 太笼统了。换成 “老公冷战不说话?发这 3 句话他主动哄你”,瞬间就有了打开的欲望。用户要的不是理论,是能直接用的解决方案。他们点开文章,就像去超市买东西,不是来听老板讲产品理念的,是来挑能解决自己问题的商品。
还有些标题喜欢玩文字游戏,堆砌华丽的辞藻。比如 “晨曦中的邂逅,是灵魂的共鸣”,除非是特定的文学爱好者,否则大多数人只会划走。换成 “相亲 30 次后,我发现能成的都有这个共同点”,是不是一下子就接地气了?用户想听的是和自己相关的故事、经验,不是飘在天上的抒情。
🚫别让 “自我表达欲” 毁掉你的标题
很多人写标题,总忍不住把自己放在中心。企业宣传文最爱犯这个错,“XX 品牌荣获行业大奖”“我们的团队有多厉害”。但用户心里在想: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之前看到一个母婴品牌推新品,标题是 “XX 母婴全新升级,30 项专利保驾护航”。数据很亮眼,但打开率平平。后来改成 “宝宝红屁股总不好?这款纸尿裤一夜让皮肤变光滑”,阅读量直接翻了五倍。前者说的是品牌想说的,后者说的是妈妈们想听的。
个人号也常踩这个坑。有个美食博主分享菜谱,标题是 “我花 3 年研究的红烧肉秘方”。听起来很厉害,可用户关心的不是你花了多少年,而是 “我能不能做好”“做出来好不好吃”。改成 “新手也能一次成功的红烧肉,香到邻居敲门”,瞬间就火了。
自我表达欲强的标题,还有个特点是喜欢用 “我们”“我觉得”。比如 “我们认为,年轻人应该这样理财”,不如 “工资 5 千的年轻人,这样理财 3 年攒下 10 万”。把 “我们认为” 换成 “你能得到”,距离感一下子就没了。
🎯3 个维度,精准挖到用户的 “心里话”
想知道用户想听什么,不能靠猜。得像侦探一样,从各种细节里找线索。
先看用户的痛点评论区。不管是小红书的笔记下面,还是抖音的评论区,那些带情绪的吐槽都是宝藏。有人说 “夏天穿凉鞋脚汗多,总打滑”,这就是现成的标题灵感。“夏天穿凉鞋不打滑的 3 个小窍门”,写出来肯定有人看。
再看用户的身份标签。宝妈群体关心的是孩子的吃喝拉撒、教育问题;职场新人纠结的是升职加薪、人际关系;学生党在意的是考试、兼职、毕业找工作。标题里带上这些身份,用户会觉得 “这是在说我”。比如 “职场新人必看:试用期不被淘汰的 5 个细节”,比 “职场生存技巧” 精准多了。
还要注意用户的隐性需求。有时候他们说的不是心里真正想要的。比如有人问 “哪款面膜补水效果好”,深层需求可能是 “想让皮肤看起来更年轻”。标题 “30 岁后用这几款面膜,皮肤嫩得像 20 岁”,就比单纯说补水更戳人。
有个做职场号的博主,之前写 “如何提升工作效率”,阅读量一般。后来她翻了几百条粉丝留言,发现大家抱怨最多的是 “加班太多”。于是标题改成 “每天准时下班的人,都在用这 4 个摸鱼技巧”,一下子就爆了。她抓住了用户 “想不加班又不被骂” 的隐性需求。
📏4 种 “说人话” 的标题结构,照着写就对了
利益前置式,把用户能得到的好处直接放在最前面。“每天 10 分钟,轻松瘦掉小肚腩”,比 “瘦肚子的方法分享” 直接多了。用户一眼就看到 “10 分钟”“瘦小肚腩”,知道花很少时间就能有效果,自然愿意点开。
痛点提问式,用问题戳中用户的烦恼。“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一招让他主动写完”,比 “如何让孩子主动写作业” 更有冲击力。提问能让用户产生共鸣,“对,我家孩子就是这样”,然后想看看你有什么办法。
场景代入式,把用户拉到具体的场景里。“下班回家累成狗,10 分钟搞定一顿饭”,比 “简单的晚餐做法” 更有画面感。用户看到 “下班回家累成狗”,会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觉得 “这篇文章懂我”。
反差对比式,用前后的变化制造好奇。“以前每月月光,现在一年存 5 万,就靠这 3 招”,比 “存钱的方法” 更吸引人。反差越大,用户越想知道 “到底发生了什么”“他是怎么做到的”。
有个情感号博主,用这四种结构轮流写标题,数据明显比以前好。她原来写 “爱情里要学会沟通”,后来用利益前置式改成 “学会这样沟通,老公对你百依”;用痛点提问式改成 “总是和老公吵架?这 3 句话让他服软”;效果都比原来好很多。
🔬从 0 到 10w+:3 个爆款标题的诞生过程
育儿领域有篇爆文,标题是 “3 岁孩子总抢玩具?别说‘要分享’,说这 5 句话更管用”。背后的故事是,作者原来写的是 “育儿专家谈孩子分享意识的培养”,发出去阅读量只有几百。后来她在妈妈群里看到,大家最头疼的就是孩子抢玩具,每次说 “要分享” 根本没用。于是她把标题改成用户的痛点 + 具体方法,阅读量直接冲到 10 万 +。
职场领域有篇文章,标题是 “领导在群里 @你,别回‘好的’,这样回复升职更快”。作者一开始写的是 “职场沟通的重要性”,数据很差。后来他观察到,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回复领导的消息,怕说错话。于是结合这个痛点,给出具体的回复方式,一下子就火了。
美食领域有篇爆文,标题是 “不用揉面不用发酵,3 分钟做好早餐,比包子还香”。作者原来的标题是 “简单美味的早餐做法”,打开率很低。后来她想到,很多人早上没时间做复杂的早餐,“不用揉面不用发酵”“3 分钟” 正好解决了时间问题,“比包子还香” 又突出了味道,结果成了爆款。
这三个例子都有个共同点:放弃了创作者想表达的 “大而全”,聚焦到用户最关心的一个小点上。把 “我想教你什么”,变成 “我知道你需要什么,我来帮你解决”。
💡标题的终极逻辑:把 “我” 换成 “你”
看了这么多例子,其实底层逻辑就一句话:把标题里的 “我” 换成 “你”。“我教你理财” 变成 “你这样理财,一年多存 2 万”;“我分享护肤经验” 变成 “你的皮肤总出油?这样做 3 天就改善”。
用户打开文章,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不在乎你有多厉害,只在乎你能不能帮到他们。所以写标题的时候,多问问自己:用户看到这个标题,会觉得 “这和我有关吗”“这能帮到我吗”。
还有个小技巧,写完标题后,试着把自己当成目标用户,默念一遍。如果没什么感觉,就改;如果心里咯噔一下,“哎,这说的不就是我吗”,那这个标题就差不多了。
别小看标题这几个字,它决定了你的内容能不能被看到。花在标题上的时间,永远值得。毕竟,再好的内容,也得先让用户点开才行。
现在就试试,把你最近写的标题改一改,把 “你想说的” 换成 “用户想听的”,说不定下一个 10w + 就来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