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文章想冲出重围,标题就是第一道关卡。用户刷手机时停留的时间可能不到一秒,标题抓不住人,内容写得再好也白搭。这几年看过上万篇爆款标题,总结出 3 个万能公式,不管你写情感、干货、资讯还是故事,80% 的场景都能用。照着套,至少能让打开率提升 30%。
🎯 公式一:「具体数字 + 核心利益 + 行动暗示」—— 给读者一个不得不点的理由
数字是标题的兴奋剂,能瞬间降低读者的决策成本。但数字不能乱加,必须和读者的核心利益挂钩,再加上一点点行动暗示,效果会翻倍。
比如写职场干货,别用「教你提升工作效率」这种模糊的说法。试试「每天 30 分钟,搞定 80% 的报表工作,下班准时走」。30 分钟是具体时间,搞定报表是核心利益,下班准时走就是行动后的美好结果。读者一看就知道,花这点时间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不点才怪。
情感类文章也能用这个公式。「结婚 5 年,我终于学会了这 1 件事,他再也没跟我吵过架」。5 年是时间沉淀,1 件事制造悬念,不吵架是夫妻都想要的结果。比「夫妻相处的秘诀」这种标题有画面感多了,也更有说服力。
要注意,数字得符合常识。说「3 天瘦 20 斤」会让人觉得假,换成「30 天瘦 5 斤,不挨饿不运动」反而更可信。核心利益要精准,别贪多。一篇文章解决一个问题就够了,标题里说太多,读者反而不知道你到底能给什么。
行动暗示不用太强硬,「试试」「学会」「再也不用」这类词就够了。目的是让读者觉得,点进去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能拿到一个解决方案。
🕵️ 公式二:「反常识观点 + 具体场景」—— 用冲突感打破思维定式
人都有好奇心,尤其是对和自己认知不一样的东西。标题里抛出一个反常识的观点,再结合具体场景,读者会忍不住点进去看看你到底想说什么。
生活类文章可以这么用。「我劝你别再天天叠被子了,医生说……」。天天叠被子是大家默认的好习惯,说别叠就是反常识,再加上「医生说」增加权威性,具体场景就是日常叠被子的行为,读者肯定想知道医生到底说了啥。
职场类的也能玩出花样。「领导越夸你‘努力’,你越要小心」。在大家的认知里,被领导夸是好事,这个标题直接颠覆,再结合职场场景,瞬间戳中打工人的敏感神经。点进去的人,多半是想验证自己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
反常识不是瞎抬杠,得有合理的支撑。标题里的观点要能在正文中找到论据,不然读者会觉得被欺骗。具体场景要贴近生活,让读者能代入。说「吃饭不洗手更健康」就很离谱,但说「冬天别天天洗澡,皮肤会更干」就有讨论的空间。
这类标题的关键是把握「度」。稍微打破一点常规就行,太离谱反而会让人反感。比如「喝可乐能长寿」这种,一看就不靠谱,没人会信。
🔥 公式三:「身份标签 + 痛点放大 + 解决方案暗示」—— 精准击中目标人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标签,宝妈、职场新人、考研党…… 标题里直接点出这些标签,再把他们的痛点放大,最后暗示有解决方案,目标人群会觉得「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教育类文章可以试试。「3 岁孩子妈妈必看:娃天天哭闹不止,不是任性是缺了这个能力」。3 岁孩子妈妈是身份标签,哭闹不止是痛点,缺了这个能力是解决方案暗示。精准定位人群,把宝妈最头疼的问题摆出来,再给点希望,想不点都难。
理财类的也很适用。「月薪 5000 的人,别再乱存钱了,这样做一年多攒 2 万」。月薪 5000 是标签,乱存钱是痛点,一年多攒 2 万是解决方案的结果。对于刚工作没多少钱的人来说,这个标题简直说到了心坎里。
身份标签要具体,别太宽泛。说「年轻人要知道」不如说「25 岁刚毕业的年轻人,一定要避开这 3 个坑」。痛点放大不是制造焦虑,而是说出他们真实的困扰。比如「孩子写作业磨蹭」比「孩子学习不好」更具体,也更让人有共鸣。
解决方案暗示不用太详细,点到为止就行。标题里说太多,正文就没吸引力了。比如「脸上长斑别乱涂药膏,皮肤科医生的这个方法更管用」,只说有方法,不说具体是什么,读者才会点进去看。
这三个公式不是孤立的,很多时候可以混合使用。比如「30 岁程序员必看:每天加班到 12 点,不如学会这 2 个摸鱼技巧,效率反升 3 倍」,这里面既有数字,有身份标签,也有反常识的观点。
写标题时别贪多,一个标题突出一个重点就好。信息太杂,读者反而抓不住核心。多站在读者的角度想想,他们看到这个标题会有什么感受,会不会觉得和自己有关,会不会想知道接下来要说什么。
刚开始用公式可能会觉得生硬,多练几次就熟了。写完标题后自己读一遍,要是连自己都不想点,就赶紧改。爆款标题没有捷径,但有方法,这 3 个公式就是捷径上的指路牌,用好了,离 10w + 就不远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