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内容策划这行,见过太多新人踩坑。报了一堆 99 元、199 元的课程,笔记记了厚厚一本,真到自己写选题的时候,还是盯着屏幕两小时憋不出一个字。
不是说课程没用,只是对新手来说,那些理论框架太抽象。什么 “用户画像三维模型”“内容生命周期管理”,听着挺唬人,实际操作起来根本摸不着北。反倒是我带过的几个助理,逼着他们拆解完 10 篇爆文后,选题能力突飞猛进。
📌 为什么上课学不会的事,拆爆文能搞定?
课程教的是 “应该怎么做”,爆文里藏的是 “用户真的在看什么”。去年带过一个实习生,市场营销专业出身,张口闭口就是 “漏斗模型”“转化路径”。让他写个美妆号选题,交上来的全是 “2024 年美妆行业趋势分析” 这种没人看的东西。
后来让他每天拆 3 篇小红书爆款笔记,拆到第 5 天就开窍了。他发现那些数据好的内容,标题里几乎都有具体数字,比如 “3 步搞定底妆不卡粉”,而不是 “完美底妆技巧分享”。第 7 天交上来的选题里,就有了 “月薪 3000 也能买的 5 支平替口红”,这篇后来成了当月阅读量第二的推文。
爆文不会说谎。用户用点击和转发投票,每一个点赞都是真实需求的投票。课程里说 “内容要垂直”,但你拆解 10 篇母婴类爆文会发现,有些火的是 “3 岁宝宝辅食”,有些是 “新手妈妈情绪管理”,看似不相关,实则都戳中了 “焦虑的新手妈妈” 这个核心人群。
直接看数据比听理论靠谱。某平台的健康类爆文里,“防癌”“养胃” 相关内容的收藏率是 “减肥” 的 3 倍,这说明用户对健康的需求更偏向 “保命” 而非 “变美”。这种细微的差异,课程老师不会告诉你,但爆文的数据会明明白白地展示。
🔍 该拆哪些爆文?不是火的都要
新手常犯的错是看到爆款就两眼放光,不管三七二十一全存下来。其实拆文和找对象一样,得看 “匹配度”。你做职场号,非要去拆情感号的爆文,学来的技巧大概率用不上。
先定个小范围。比如你负责的是职场类内容,就专注拆解知乎、小红书、公众号这三个平台的职场爆文。筛选时注意两个数据:一是点赞量除以阅读量的比例,超过 5% 的说明内容共鸣感强;二是评论区的互动方向,如果用户在争论某个观点,说明这个话题有延展性。
别只盯着大 V 的文章。那些粉丝量 1 万左右却写出 10 万 + 的账号更值得研究,他们的选题往往更 “刁钻”。比如同样写 “职场沟通”,大 V 可能讲 “3 个沟通技巧”,而小账号可能写 “给领导发消息,这 5 个表情别用”,后者更具体,也更容易让用户有 “学到了” 的感觉。
跨平台对比很重要。同个话题在不同平台的表现可能天差地别。比如 “副业赚钱” 这个主题,小红书爆文多是 “月入 5000 的副业分享”,抖音则是 “3 天赚到第一桶金” 的实操视频,公众号可能更偏向 “副业选择的底层逻辑”。拆解时要记录这种平台特性,以后写选题时才能有的放矢。
✂️ 拆解不是抄作业,要练 “透视眼”
拆文的关键是问 “为什么”,而不是记 “是什么”。看到一个爆款标题 “我劝你别轻易辞职”,别只记下来,要想:为什么用 “劝你” 而不是 “建议你”?“别轻易” 这三个字是不是比 “不要” 更留有余地,更能引发好奇?
我通常会把爆文拆成这几个部分:
标题:用了什么关键词?有没有数字、疑问句、痛点词?比如 “30 岁裸辞后,我后悔了”,关键词是 “30 岁”“裸辞”,数字 + 痛点,精准戳中职场人的焦虑。
开头:是用故事引入,还是直接抛观点?某篇教育类爆文开头是 “昨天接孩子放学,班主任悄悄对我说……”,用场景化描述快速拉近和家长的距离。
结构:是 “总 - 分 - 总” 还是 “问题 - 原因 - 解决”?情感类爆文常用 “故事 1 - 观点 - 故事 2 - 总结” 的结构,因为故事比道理更能打动人。
内容:哪些部分引发了评论?比如一篇讲 “婆媳关系” 的文章,评论区都在讨论 “该不该和婆婆住”,说明这个点是用户最关心的。
结尾:是引导点赞,还是留悬念?“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评论区告诉我” 这种互动式结尾,往往能提高评论率。
重点关注 “反常识” 的地方。大家都写 “努力就能成功”,但爆文可能写 “我见过太多努力的人,最后还是失败了”。这种和大众认知相反的观点,更容易引发讨论。拆解时要思考:这个反常识的点是怎么论证的?有没有数据或案例支撑?
💡 从拆解到选题,就差这一步
拆完 10 篇爆文后,别急着写自己的选题。先做个表格,把每篇的核心观点、目标人群、情绪点、结构模式列出来,你会发现一些规律。比如拆解 10 篇亲子类爆文,可能会发现 6 篇都在讲 “爸爸参与育儿的重要性”,说明这个话题有持续的关注度。
然后试着 “换角度”。别人写 “妈妈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你可以写 “当爸爸说‘我上班已经很累了’时,该怎么办”。同样是讲育儿分工,换个视角就成了新选题。
结合自身优势很关键。如果你懂心理学,看了一堆情感爆文后,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解读 “为什么女生总爱翻旧账”;如果你是宝妈,拆了职场爆文后,可以写 “在家带娃 3 年,重返职场要注意什么”。把爆文的框架和自己的经历、专业结合起来,选题就有了独特性。
还可以做 “组合题”。把两篇不同爆文的元素结合起来,比如一篇讲 “职场穿搭”,一篇讲 “月薪 5000 的省钱技巧”,组合后就成了 “月薪 5000 也能穿出高级感,这 3 个技巧别错过”。这种 “1+1” 的方式,既利用了已有爆文的热度,又有新鲜感。
🚫 这些坑千万别踩
有人拆了 10 篇爆文,还是写不出好选题,多半是犯了这几个错:
只抄表面,不挖本质。看到爆文用了 “3 个方法”,自己也写 “5 个技巧”,但没搞懂人家为什么用数字,为什么是这 3 个方法。结果就是东施效颦,数据差得远。
贪多求全,没有聚焦。拆了不同领域的爆文,今天想写职场,明天想写情感,最后哪个都没写好。新手最好先专注一个领域,把这个领域的爆文规律吃透。
忽视数据变化。爆文的热度是有周期的,上个月火的 “副业赚钱”,这个月可能已经降温了。拆解时要注意文章的发布时间,结合当下的热点调整选题。
忘了 “用户视角”。拆文时只关注 “这篇为什么火”,却没想 “我的用户会关心吗”。比如你做的是学生群体的账号,却从职场爆文里提炼出 “退休后的生活规划”,明显不符合用户需求。
📝 实战案例:从拆解到出爆款的全过程
之前带的一个新人,负责美食类账号。一开始写的选题都是 “10 道家常菜做法”,数据平平。让他拆解 10 篇美食爆文后,发现了一个规律:那些火的内容,要么有 “懒人”“快手” 这样的关键词,要么和 “减脂”“省钱” 结合。
他做了个尝试:把 “懒人” 和 “减脂” 结合,写了篇 “30 分钟搞定的 5 道减脂餐,不用洗碗”。标题里的 “30 分钟”“5 道” 是从爆文里学的数字技巧,“不用洗碗” 是他自己加的细节,击中了年轻人怕麻烦的心理。这篇最后成了周榜第一。
另一个例子是职场号。拆解发现很多爆文都在用 “亲身经历” 开头,于是模仿这种写法,写了篇 “我被领导当众批评后,反而涨了工资”。用个人故事引入,中间加了 3 个应对职场批评的技巧,结尾引导读者分享自己的经历,评论区一下子就活跃起来。
关键是 “模仿 + 创新”。模仿爆文的结构和情绪点,但用自己的案例、角度去填充内容。就像画画,先临摹别人的作品,掌握技巧后再加入自己的风格,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最后说句大实话
内容策划没有捷径,也没有万能公式。那些课程里讲的理论,不如你亲手拆解 10 篇爆文来得实在。因为每个平台、每个领域的用户喜好都在变,只有通过不断拆解、总结、尝试,才能摸到其中的规律。
刚开始可能会觉得难,拆了几篇还是没头绪。但坚持下去,当你拆到第 8 篇、第 9 篇时,突然就会有 “哦,原来如此” 的顿悟。这时候你会发现,找选题不再是痛苦的事,而是像在沙滩上捡贝壳,知道哪里能找到漂亮的那一个。
别等了,现在就打开你常发的平台,找 10 篇和你领域相关的爆文,开始拆解吧。拆完之后,试着写 3 个选题,不管好坏先写出来。比起完美的理论,不完美的开始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