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短视频 APP,划一划就能刷到十多条 “凌晨三点的 emo 文案”;朋友圈里的情感公众号,标题不是 “成年人的崩溃都藏在深夜里” 就是 “感情里最忌讳的三件事”。这就是现在情感赛道的现状 ——内容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用户早就看腻了。数据不会说谎,去年情感类内容的平均完播率下降了 23%,转发率更是跌了近四成。那些还在跟风写 “普适性情感” 的账号,流量越来越差,更别说变现了。
破局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别再想着讨好所有人,把人群拆细了,做垂直账号。就像开餐厅,大而全的家常菜馆越来越难存活,但专做 “老北京炸酱面”“重庆小面” 的馆子反而活得滋润。情感内容也一样,小而美才是出路。
🌪️ 同质化的坑:你还在写 “大众情感”?
打开任何一个情感账号,内容无非这几类:情侣吵架怎么哄、婚姻里的冷暴力、孤独是成年人的常态…… 这些话题不是不好,而是被写了太多次,用户闭着眼睛都能猜到结尾。
有个做情感号的朋友跟我吐槽,他团队花三天写的 “异地恋保鲜技巧”,发出去只有几百个赞。但他偶然刷到一个账号,专门讲 “军恋异地恋”,一条 “隔着屏幕过纪念日是什么体验” 的视频,点赞量是他的 50 倍。
这就是差别。大众情感话题看似覆盖人群广,实则竞争惨烈。每个人的情感需求都带着 “身份标签”,学生的失恋和上班族的失恋,痛点完全不同;宝妈的婚姻焦虑和丁克女性的婚姻焦虑,更是两码事。
更要命的是,同质化内容会让账号失去记忆点。用户刷到你的视频,可能觉得 “说得对”,但转头就忘了是谁发的。没有记忆点,就谈不上粉丝粘性,更别想变现了。
那些还在写 “适合所有人” 的情感内容的账号,就像在人山人海里喊 “大家看过来”,根本没人理。与其这样,不如找个小角落,对特定的人说他们最想听的话。
🔍 细分人群:不是 “窄”,是 “准”
有人担心,细分人群会让受众变少。其实恰恰相反,精准的人群定位能让你在红海市场里找到蓝海。就像做衣服,“女装” 这个品类太大了,但 “大码女装”“小个子女装” 反而能精准吸引目标客户。
怎么细分?有三个维度可以参考。
先看身份标签。年龄、职业、生活状态,这些都是天然的细分维度。比如 “职场新人的情感困境”,刚入社会的年轻人,既要面对工作压力,又要处理恋爱关系,他们的焦虑和已婚人士完全不同。有个账号专门讲 “95 后职场情侣”,内容都是 “加班到深夜,对象来接我的时候该说什么”“发工资后第一次约会 AA 制合适吗”,粉丝粘性特别高。
再看场景细分。同样是分手,“被出轨分手” 和 “和平分手” 的情感需求不一样;同样是婚姻,“新婚三年” 和 “结婚十年” 的矛盾点也不同。有个账号专注 “离婚后的重建”,从 “第一次一个人过年” 写到 “重新开始约会的紧张”,粉丝全是有类似经历的人,评论区每天都像 “互助小组”。
还要考虑情感深度。不是所有情感内容都要 “戳泪点”,有人需要安慰,有人需要解决方案,还有人只是想找共鸣。有个账号叫 “理性派恋爱”,专门用心理学知识分析感情问题,比如 “为什么你总是遇到渣男?可能是依恋类型在作祟”,吸引了一批不想听 “鸡汤”、想要实际答案的粉丝。
细分的关键是找到 “未被满足的具体需求”。别怕人群 “窄”,1000 个精准粉丝带来的价值,比 10 万个泛粉高得多。
🛠️ 小而美的账号怎么做?三个核心动作
确定了细分人群,接下来就是怎么把账号做出 “小而美” 的感觉。这不是说内容要做得简单,而是要精准、有特色、能沉淀。
第一个动作:用 “细节” 代替 “道理”。大众情感号总爱说 “要好好爱自己”,但垂直账号可以说 “单亲妈妈凌晨两点给自己煮一碗面,也是爱自己的方式”。细节越具体,用户越容易代入。有个专注 “空巢老人情感” 的账号,拍过一条视频:70 岁的张阿姨,每天晚上都会把儿子的旧毛衣拿出来闻一闻。没有一句道理,却让无数人想起自己的父母。
第二个动作:和用户 “共建内容”。小账号的优势就是灵活,能快速响应粉丝的需求。可以经常在评论区问粉丝 “下次想聊什么”,甚至直接用粉丝的故事当素材(当然要征得同意)。有个 “职场妈妈” 账号,粉丝经常在后台分享自己的经历,团队会把这些故事整理成 “今天这位妈妈的故事,可能也是你的故事” 系列,每条视频的评论区都像 “闺蜜聊天”。
第三个动作:打造 “专属符号”。让用户看到某个元素,就想起你的账号。比如固定的开头语(“这里是独居女孩小 A,今天想跟你聊聊……”),或者独特的内容形式(比如用手写信的方式讲情感故事)。有个账号专门讲 “高校情侣”,每期视频都会出现学校的林荫道,配文固定是 “今天在 XX 大学的湖边,听到一对情侣在吵架……”,毕业多年的人看了都会想起自己的校园时光。
小而美不是 “简陋”,而是用有限的精力,把一个点做到极致。就像巷子里的老字号面馆,只卖一种面,却比大饭店的几十道菜更让人惦记。
🚫 避开这三个误区,别白费劲
做垂直账号,很容易走偏。这几个误区,一定要避开。
别把 “细分” 做成 “偏见”。比如做 “丁克女性” 账号,不能一味批判 “结婚生子”,而是要讲 “选择丁克的人,如何面对父母的催婚”。垂直是聚焦,不是画圈排斥。有个账号因为总是嘲讽 “恋爱脑”,结果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粉丝越来越少。
别追求 “完美内容”。小账号的优势就是 “真实”,不用每次都把视频做得精致无比。有时候一条手机拍摄的、有点晃的口播,比精心剪辑的视频更打动人。有个 “创业失败后的情感重建” 账号,博主经常顶着黑眼圈录视频,说 “今天又没忍住哭了,但还是想跟你们聊聊”,反而让人觉得 “他和我们一样”。
别着急变现。垂直账号的粉丝信任度高,但需要慢慢培养。有个 “留守儿童成长记” 账号,刚做三个月就开始接母婴广告,结果被粉丝骂 “利用孩子赚钱”。先把内容做扎实,让粉丝觉得 “你懂我”,变现是水到渠成的事。
其实做垂直账号,就像交朋友 —— 你不用讨好所有人,只要找到那些和你 “同频” 的人,真诚相待就够了。
🌱 未来的机会:垂直账号能走多远?
现在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扶持垂直内容。抖音的 “兴趣标签” 算法,会把内容精准推给相关人群;小红书的 “专题合集”,也在鼓励账号做深做透。这对垂直情感账号来说,是个好机会。
而且用户早就厌倦了 “大锅饭” 式的内容。他们宁愿关注一个 “只讲程序员恋爱” 的小账号,也不想看一个 “什么情感话题都聊” 的大 V。精准的陪伴感,会越来越值钱。
有个数据很有意思:去年情感类新账号里,垂直账号的存活率是泛内容账号的 3 倍。那些专注 “银发族网恋”“重组家庭亲子关系” 的账号,虽然粉丝量不算大,但变现能力很强 —— 接的广告都是精准匹配的,直播带货的转化率也高。
未来的情感赛道,一定是 “小而美” 的天下。不用想着做 “万人迷”,做一群人的 “专属树洞”,就足够了。
最后想说,情感内容的核心从来不是 “写得多好”,而是 “懂不懂用户”。当你不再想着 “所有人都喜欢”,而是专注于 “这部分人需要什么”,就已经赢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