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搜一搜娱乐类公众号,你会发现数量多到划不完。今天这个追着新剧热搜跑,明天那个盯着明星绯闻写,内容撞车是常事。用户刷来刷去,记不住几个号。但有个号偏不凑这个热闹,一门心思扎进老剧堆里做吐槽,反而在一堆娱乐号里活出了自己的模样。这事儿值得琢磨 —— 娱乐号到底该怎么找到自己的独特位置?
🎭 避开红海:在 “旧时光” 里挖新流量
新剧市场就像个挤爆了的菜市场。一部剧刚上线,几十上百个娱乐号同时动笔,剧情解析、演员八卦、服化道点评,角度都差不多。读者看了这个号,再看那个号,感觉像嚼剩饭。
老剧吐槽这个路子就不一样了。十年前的《甄嬛传》、二十年前的《还珠格格》,甚至更老的《上海滩》,这些剧早过了宣传期,没人抢着写。但观众基础还在,多少人隔三差五就会翻出来重温?有人统计过,某视频平台上《亮剑》的播放量,每年还能稳定在千万级。
那个老剧吐槽号就抓住了这点。它不追新,只翻旧账。别人都在聊刚开播的仙侠剧特效假,它在写《红楼梦》里薛宝钗的头饰十年不换;别人争论某流量明星的演技,它在扒《西游记》里孙悟空的虎皮裙到底换过几条。这种错位竞争,让它从一开始就避开了最激烈的战场。
更妙的是老剧自带的 “讨论基础”。新剧刚播,观众还没形成统一认知,写出来的内容容易引发争议。老剧不一样,剧情、角色早就被大家嚼烂了,吐槽的时候不用铺垫前情,直接说 “你看当年紫薇瞎了眼那段,尔康的表情是不是太夸张”,读者立刻就能 get 到点。
📌 精准卡位:把 “吐槽” 变成专属标签
光写老剧还不够,得有个更细的切口。是写老剧赏析?还是老剧幕后?那个号选了 “吐槽”。这个词本身就带点情绪,容易让读者有代入感。
但它的吐槽不是乱骂。不是说 “这剧拍得真烂”,而是挑那些 “当时觉得没问题,现在看很离谱” 的细节。比如《还珠格格》里,小燕子把漱芳斋搞得鸡飞狗跳,放在现在看就是 “熊孩子没家教”;《情深深雨濛濛》里何书桓摇摆不定,现在被吐槽成 “世纪渣男”。这种用现代视角回看老剧的吐槽,既新鲜又有话题性。
它还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只吐槽 2010 年以前的剧。这个时间线一划,边界就清晰了。读者想看新剧吐槽,不会找它;但只要想聊老剧里的槽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这种清晰的定位,让它在用户心智里占了个坑。
你发现没?很多娱乐号死就死在定位模糊上。今天写综艺,明天写电影,后天又写明星,读者根本记不住它到底擅长啥。这个老剧吐槽号就特专一,头像用的是《还珠格格》里尔康的夸张表情包,简介直接写 “专扒老剧里的离谱剧情,越老越有味”,一眼就让人知道它是干嘛的。
✍️ 内容深耕:让吐槽有料又有梗
定位定好了,内容得跟上。那个号的文章,标题就很有特点。不像别的号搞悬念,它直接点名道姓。比如 “《梅花三弄》:当年哭瞎眼,现在看就是狗血大合集”“《流星花园》里的道明寺,放现在会被网暴吧”。这种标题,老剧迷一看就想点进去。
正文里,它会把老剧里的槽点拆解成一个个小片段。比如写《环珠格格》,会分 “小燕子的离谱操作”“紫薇的圣母时刻”“尔康的油腻名场面” 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配截图和简短吐槽。截图都是高清修复过的,比网上随便找的清楚多了,这点能看出它下了功夫。
最绝的是它的语言风格。不用网络热词,反而用一种 “过来人” 的口吻。比如吐槽老剧里的误会梗,它会写 “当年看的时候急得跳脚,现在才发现,但凡有个手机,两集就能大结局”;说老剧里的穿搭,会说 “当年觉得赵薇的旗头超美,现在看像顶着个鸡毛掸子”。这种带着点自嘲和怀旧的语气,特别容易拉近和读者的距离。
它还很会抓 “集体记忆”。比如写《家有儿女》,会提 “刘星的那句‘我想把这玩意儿染成绿的’,现在成了多少人的口头禅”;写《武林外传》,会说 “佟湘玉的陕西话,当年多少人学着说”。这些细节一出来,读者就会觉得 “对啊,我当年也这样”,评论区自然就热闹起来。
📈 运营巧思:把粉丝变成 “自来水”
光有内容还不够,得让粉丝动起来。那个号每周会搞一次 “老剧吐槽征集”,让读者留言说自己想吐槽的老剧和槽点。选几条有意思的,下期就专门写一篇,还会 @留言的读者。这种互动,让粉丝觉得自己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
它还建了个 “老剧吐槽群”,群里不聊别的,就聊老剧。管理员会时不时扔个老剧片段,让大家接龙吐槽。有次群里聊《新白娘子传奇》,有人说 “许仙一个大男人,动不动就哭”,有人接 “白素贞明明能飞,偏要走路”,越聊越嗨。这些群里的梗,有时候还会被写成文章,粉丝看到自己说的话被用上了,特有成就感。
它很少搞抽奖之类的活动,反而经常送一些老剧周边。比如《还珠格格》的复古海报、《西游记》的人物卡片,这些东西不值钱,但情怀满满。有次送《仙剑奇侠传》的原声 CD,评论区都炸了,好多人说 “这是我的青春啊”。
它还很会借势。比如《甄嬛传》又上热搜了,它不会跟着说新话题,而是写 “再看《甄嬛传》:当年没发现,华妃的头饰比她的脾气还大”。既蹭了热度,又保持了自己的风格,不会被热点带着跑。
💡 启示:差异化不是 “小众”,而是 “精准”
这个老剧吐槽号的成功,给娱乐号做差异化定位提了个醒:差异化不是找个没人做的领域就行,而是要找到 “有人需要,但没人做好” 的地方。
老剧吐槽不算绝对小众,喜欢老剧的人很多,但之前没人把这个当成主业来做。要么是混在其他娱乐内容里偶尔提一句,要么是写得太严肃,不像吐槽像影评。这个号就精准地卡在了 “有情怀、有槽点、有互动” 这三个点上。
还有一点很重要,差异化定位要和自身优势结合。据说这个号的小编是个老剧迷,家里有几百张老剧 DVD,对老剧的熟悉程度远超一般人。所以她能挖出别人没注意到的细节,吐槽起来也更有底气。如果只是跟风找个差异化领域,自己不擅长,肯定做不长久。
另外,差异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个号后来又加了 “老剧配乐吐槽”“老剧台词接龙” 等新栏目,都是在 “老剧吐槽” 这个大框架里做延伸,既保持了定位的稳定,又给读者新鲜感。
现在很多娱乐号都在喊 “难做”,其实不是难做,是太想做 “所有人都喜欢的号”。结果就是什么都写,什么都不精。倒不如学学这个老剧吐槽号,先想清楚 “我要服务哪群人,给他们提供什么别人给不了的东西”,把这点做到极致,自然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