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升公众号文章的推荐量,得先搞懂平台的推荐逻辑。公众号的推荐机制简单说就是 “层层递进”—— 系统会先给新发布的文章分配一波初始流量池,可能是几百到几千的曝光。这时候,用户的打开率、停留时长、完读率、点赞在看数、转发率这些数据就成了关键。数据越好,系统就会觉得这篇文章受欢迎,接着把它推向更大的流量池。反之,要是初始数据拉垮,后面基本就没机会被更多人看到了。所以整个 SOP 的核心,就是围绕这些数据指标,在每个环节做针对性优化。
🎯 选题:瞄准推荐池的 “胃口”
选题是决定文章能否被推荐的第一步,选错了方向,后面再努力也可能白费。怎么选对题?得先摸透你账号的 “标签”。公众号系统会给每个账号打上标签,比如职场类、情感类、科技类,推荐的时候也会优先推给有对应标签的用户。所以选题必须紧扣账号定位,别今天写美食明天聊数码,系统都搞不清你到底是干嘛的,自然不会给精准流量。
那具体怎么找选题?看后台数据是最直接的办法。打开公众号后台的 “用户分析”,看看粉丝的性别、年龄、地域分布,再翻 “留言管理” 和 “精选留言”,里面藏着粉丝最关心的问题。比如职场号的粉丝经常问 “怎么和领导提涨薪”,那围绕这个点展开的选题,大概率能获得不错的初始打开率。
蹭热点也是个好办法,但得会蹭。不是所有热点都适合你的账号,得看热点和账号定位的关联性。比如科技号可以蹭新发布的手机、电脑这些数码产品热点,情感号就别硬蹭科技热点,很容易显得不伦不类。另外,追热点要快,最好在热点出现后的 24 小时内发布文章,超过这个时间,用户的关注度下降,推荐效果会大打折扣。
还可以多看看同类爆款账号的选题。打开 “微信搜一搜”,搜和你账号定位相关的关键词,看看排在前面的文章都在写什么。但注意,不是让你抄袭,而是分析他们的选题角度。比如同样写 “减肥”,有的账号从饮食入手,有的从运动入手,你可以找一个他们没覆盖到的角度,比如 “熬夜对减肥的影响”,反而更容易脱颖而出。
✍️ 内容创作:让用户愿意 “追着看”
选题定好了,内容创作就得围绕 “提升完读率” 下功夫。完读率低,系统会觉得你的文章没价值,自然不会给更多推荐。开头 3 秒很关键,必须一下子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可以用用户熟悉的场景切入,比如 “每天早上化妆都要花半小时?其实 5 分钟就能搞定”,这样的开头能让用户觉得 “这篇文章和我有关”,愿意继续看下去。
文章结构要清晰,别东拉西扯。最好用 “总分总” 的结构,开头点明主题,中间分点论述,结尾总结升华。每个分论点不要太长,保持在 300 字左右,段落之间空一行,看起来更清爽。比如写 “职场沟通技巧”,可以分成 “和领导沟通的 3 个要点”“和同事协作的 2 个原则”,每个要点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用户看起来一目了然。
内容要有 “实用性” 或者 “情绪价值”。用户看公众号文章,要么是想学到东西,要么是想获得情感共鸣。所以写文章的时候,要么给出具体的方法,比如 “3 步搞定 Excel 数据透视表”,要么说出用户的心声,比如 “加班到凌晨的你,其实不用那么拼”。记住,别写那些空洞的大道理,用户没耐心看。
标题和封面也得花心思。标题要包含关键词,比如你的账号是做育儿的,标题里可以有 “宝宝辅食”“儿童早教” 这些词,系统能更快识别文章内容,推给精准用户。封面图要清晰、和内容相关,别用模糊的图片,也别用和主题无关的 “网图”,不然用户可能以为点错了,直接退出。
📝 排版:别让格式毁了好内容
排版看起来是小事,其实对用户体验影响很大。乱七八糟的排版会让用户没耐心读下去,完读率自然上不去。字体和字号要统一,正文用 “微软雅黑” 或者 “宋体”,字号设置成 14-16 号,太大看着累,太小看不清。行间距设置成 1.5 倍,段间距比行间距大一点,这样页面不会太挤。
重点内容要突出。可以把关键句子加粗,或者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出来,但别用太多颜色,两三种就够了,不然看着像 “彩虹文”,反而刺眼。比如在讲 “省钱技巧” 的时候,把 “每月能省 500 元” 这句话加粗,用户一眼就能看到重点。
别放太多广告。偶尔插个广告没问题,但不能影响阅读。广告最好放在文章中间靠后的位置,而且要和内容相关。比如写 “护肤品推荐”,可以在文末推荐一款适合的护肤品,说清楚推荐的理由,用户更容易接受。要是在一篇讲 “职场干货” 的文章里突然插个零食广告,用户会觉得很突兀,可能直接关掉页面。
🕒 发布时间:踩准用户 “刷手机” 的点
发布时间选得好,初始打开率能提高不少。不同类型的账号,用户活跃时间不一样。职场类账号,用户可能在早上 7-8 点(通勤路上)、中午 12-13 点(午休时间)、晚上 8-10 点(下班后)活跃;育儿类账号,妈妈们可能在上午 10 点 - 11 点(宝宝睡着后)、下午 3-4 点活跃。
可以做个小测试,同一篇文章在不同时间发布,记录下打开率和完读率,找出最适合自己账号的发布时间。比如周一到周五,用户可能没时间看长文,适合发短一点的内容;周末用户时间充裕,可以发篇幅稍长的深度文章。
别卡点发布。比如想在晚上 8 点发布,最好提前 5-10 分钟,因为系统有审核时间,卡点发可能会延迟,错过最佳时间。另外,发布前一定要预览,看看在不同手机上的显示效果,安卓和苹果手机的排版可能不一样,别出现格式错乱的情况。
🔄 互动维护:让系统觉得 “这篇文章很热闹”
文章发布后,不是就完事了,互动数据很重要。用户的点赞、在看、留言、转发,都会告诉系统 “这篇文章受欢迎”,从而获得更多推荐。可以在文末引导用户互动,比如 “你觉得这个方法有用吗?评论区告诉我”“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点个在看”。
看到留言要及时回复。用户留言说明对文章感兴趣,回复能增加用户的参与感。回复的时候别用模板化的语言,比如 “谢谢支持”,可以针对用户的问题具体回答,比如用户问 “这个技巧适用于新手吗”,可以回复 “完全适用,我刚开始也是这么做的,慢慢就熟练了”。
转发也很关键。可以自己先转发到朋友圈、微信群,带动一下初始转发量。如果文章内容好,粉丝也会主动转发。要是能让一些 “大号” 帮你转发,效果更好,但前提是你的文章确实有价值,别硬求人家。
还可以搞点小活动促进互动。比如在评论区抽几个用户送小礼物,或者让用户分享自己的经历,择优精选。互动越活跃,系统就越会觉得这篇文章有传播力,推荐量自然就上去了。
📊 数据复盘:找到优化的 “突破口”
每次发完文章,都要在后台看数据。重点看这几个指标:打开率(低于 3% 就得优化标题和封面)、完读率(低于 50% 要改内容结构)、留言率(低于 1% 说明互动引导不够)、转发率(低于 2% 可能是内容价值不够)。
把数据好的文章和数据差的文章对比一下,找找规律。比如数据好的文章,标题都有什么共同点?内容是偏实用还是偏情感?发布时间在哪个时段?找到这些规律,下次创作就能借鉴。
要是某篇文章数据特别差,别灰心,分析原因后改改再发一次试试。比如标题不行就换个标题,内容结构乱就重新调整,可能第二次发效果就会好很多。数据复盘不是为了挑错,而是为了找到让文章更受欢迎的方法。